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以“醉态”为契入口,分析李白诗歌创作中的诗学思维方式:醉态诗学——一种不是采用分析性思维,而是采用浑融性思维的诗学思维方式。认为从本质而言,醉态诗学乃是一种审美形态的生命哲学,它通过对生命潜能的激发、宣泄、畸变、升华和幻化,于醉心腾跃和醉眼朦胧中,体验着生命的种种临界状态,看取了生命的内在秘密。李白的醉态诗学在一种非常态中恢复了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真  相似文献   

2.
李白从璘向有迫胁说、自愿说、政见说、自累说、功名说、报国说等等,可谓众说纷纭。但是,如果研读李白从璘前后的诗文和他一生的行事,观其从璘这件事,就不难发现,那是"醉态盛唐"积极入世思想,侠义文化精神和"醉态思维"诗人气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反映。他积极入世,难能可贵;侠肝义胆,真切可爱;诗人气质,后世可仰。李白像作诗一样从璘,他当然是失败了,我们既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用"政治家"的标准来看待诗人。  相似文献   

3.
李白对七言歌行的贡献之一是他七言歌行中具有他人难以企及的气势。从三个方面探讨李白歌行中气势的形成:首先从诗歌的艺术处理上进行探讨,其次认为李白独特的情感特征和思维方式是内在原因,第三点深入挖掘,认为李白情感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又根源于他内心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5.
号为“诗鬼”的李贺之诗,其艺术魅力的探寻历来是一个谜,有关李贺诗歌的言论表现出对其解读的隔膜,检视前人有关言论,李员诗歌具有梦纪诗学思维方式的特征、梦幻诗歌创作的心理背景和潜意识主题,在梦幻诗学思维方式的动态活力系统中,以梦的运作方式形式诗歌意的创作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构成、逻辑运动方式和人文关注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诗学“气韵生动”说的美学意义,充分强调了人在艺术与美学中的作用,从而证实“气韵生动”说实质上就是一种建立在“天人感应”基础上的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的生命诗学比较全面地关注诗歌活动中包括作者和读者双向主体的价值,既注重从创作主体方面进行审视,又重视从接受主体方面加以观照。这就使其生命诗学观趋于完整性,从而弥补了以往诗学偏重于作者创作方面论诗而忽略在读者接受方面论诗的缺憾。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切入到生命的视域,其主旨在于提升诗歌的品位,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对“兴观群怨”、“兴会”、“人格”这三个问题都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于此对前人的生命诗学是有所充实和超越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理性思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一种是分析性的,典型地表现在形式逻辑的方法中,或称为“分析性理性”、“形式理性”;另一种是整体性的,即辩证思维的方法,或称“辩证理性”。前者突出地展现出思维所能达到的严密性、精确性和普适性,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为思维的全面性、发展性和具体性。如何全面地把握和运用这两种思维方法,一直是学界的难题之一。一方面,有人常常以“非此即彼”的方式看待两者的存与废;另一方面,两者之间究竟是“各行其是”还是“相互依存”,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9.
本文诗学是从具体文本中建构诗学的一种诗学建构方式,在当前理论语境下,本文诗学建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涉及到本文诗学建构的理论语境。这种语境包括:文学终结论的蔓延、解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和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脱节。  相似文献   

10.
“新古典主义”诗歌运动倡导者蓝海文,是香港资深诗人。他在创作中采用深具禅宗意识的思维方式,字里行间,禅意盎然。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禅宗与中国诗学在观念和表现形式上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德勒兹认为,福柯是极少数以自己所构思的死亡概念死去的人。福柯以巴洛克的方式开始自己的写作,通过当代法国哲学重要的差异性思考方式,不断地将死亡设定为生命的内在性结构,通过思考死亡与生命之间的特殊关系,以褶子的方式不断地展开与折叠体现了死亡与生命的特殊结构,从而写就了自己独有的死亡诗学。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否定在场方式,作为生命的对立结构,即人类不可避免地一种形式,然而在福柯那里,死亡将不是作为生命最后的完结形式,而是转换为体现为人类抒情的核心,不再是人类古老的悲剧天堂,而是作为不可见的真理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兴”与“隐喻”作为中西方诗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诗学思维。从文学层面看,中国诗学中的“兴”所阐发的是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西方诗学中的“隐喻”则通过“异质远距”的原则给人带来一种新奇陌生的审美效果。从心理层面而言,“兴”是触物起情,强调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触发;“隐喻”更重视理性的作用以及客观事物的具体对应。中国诗学中特有的“意境”“意象”等概念,多强调心与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追求一种“神与物游”的诗学境界,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哲学体现;而西方“绝对隐喻”的出现,使得“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更是用已知呈现未知,以有限指向无限,从内在走向外在的思维方式与哲学命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西方文论,“隐”范畴凝聚了诸多的异质性。形声兼表会意的诗性造字方式、中西语言的异质性,以及包括意义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复义性、意义的游移性在内的诗性言说方式,这些异质性使“隐”范畴具备诸多诗学因素,因而使译者在英译时面临难以突围的诗学困境。在“隐”的单、双字英译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译者使用了“诗、理共建,稳中求变”的诗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的清谈活动不止是探研玄学道理,从诗社产生的渊源角度考察,会发现清谈中所蕴含的审美性因素和相关批评活动在诗学层面上与后世的诗社活动相似。同时,清谈中所具有的注重情境氛围和参与者个体才能的表现等特征,也对后世诗社产生了影响。此外,清谈作为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群体性文化实践活动,其间的玄理辨析内容与诗学色彩交织在一起,并与活动中开放平等的交流互动机制以及诗学思维的实践性内容一道对后世的群体性文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诗社类型的文人活动也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后世诗社中的诗学活动受到了清谈活动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学、诗学、美学等角度,分析叙述在诗歌表达中的必要性,并就诗歌语言叙述功能的多样性展开重点论述,指出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取决于诗人叙述的角度与思维方式、叙述的技巧——结构与解构、叙述的趣味性与意味性,以及叙述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等。同时对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语言推进的几种可能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反讽,是周作人散文中一种独特的诗学命题。通过对《前门遇马队记》的细读,分析作者、读者、叙述者在情感与价值逻辑上的距离,考察反讽产生的诗学途径,并进一步阐释抽绎其内在形态与含蕴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7.
冯晓旭  孙晟南 《科技信息》2007,(28):187-187,232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诗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本文通过讨论象思维与中诗英译的关系,力图展现象思维和意象在中诗英译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学作品与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现象。文化是人类创造和积累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风尚、价值、信仰、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复合体,是群体成员思维与行为的规则和模式,是类似“历史”、“传统”这些既定的有较大稳定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悠久历史形式和稳固结构形态的价值规范;而文学作品则是“自由”性异常突出的一种感性现象,它创造超越现实规约和秩序,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理想的感性世界,它让人获得生命体验,激起自由超迈的情感,为躁动无常的灵魂寻觅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管理者和澳大利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以及报告显示出的各自偏好进行了研究。122位来自中国和71位来自澳大利亚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参加了抽样调查,他们填写了索佛的(2002)思维方式调查表(TSI)和斯特恩伯格的(1997)思维方式表(FTS),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对两种思维方式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TSI调查法对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偏好进行了评估:外部备件性、调查询问性、探索开发性、独立性和创造性。FTS调查法对两种思维方式的三种偏好进行了评估:立法性、执行性和司法性。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和澳大利亚领导人在外部条件性、调查询问性、探索开发性、独立性、执行性和司法性等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在创造性和立法性等思维方式上不存在任何显著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诗性写作是伍尔夫对未来小说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和构划。诗性对伍尔夫而言,不仅是指一种单纯的"诗歌的特性",也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与逻辑性相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它更像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带有鲜明的维柯论的色彩,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她的诗性理解突出地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思维方式的直觉性;作为艺术表述方式的整体性;作为生存方式的诗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