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象”这个概念,渊源于先秦哲学领域,一般指酷似于某人某物的形体状貌,也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等,都是我国道家和释家诗学传统的一些概念,其来源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文人便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美学发展的前景是文化美学。从文化美学视野反思中西方古典美学的文化特征,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辩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的终结,根源在于其文化母体内部包含个体认识与历史价值之间的矛盾;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文化美学,它以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为基本问题,以“道”(气)、“有”、“无”、“情”、“景”、“和”及“象”等为基本范畴,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古典文化美学源于老子、孔子、《易经》,成熟于王夫之、叶燮、终结于19-20世纪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它的终结是21世纪文化美学的诞生必须付出的历史文化代价,它曾经存在的境界则是迎接21世纪文化美学诞生的一个神奇的预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理论方式都是以自己的哲学理论为根据而提出审美理论,从哲学的问题推演出美学问题。离开传统哲学就无法理解传统美学,离开理学的哲学问题,就无法厘清理学的美学问题。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美学是一种审美哲学,而非审美规则,我们不能站在文学家或者文学批评家的立场来看待和评价理学美学,而应该站在文化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理学美学。理学美学既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也是一种美善结合的伦理美学,同时还把“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作为其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化、功能化和思辨化,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本对中西方“象”的概念进行了史的考察,并结合中西方各自的化背景对“象”的演进作了简单的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地对“意象”(形象)在异化模式中的选择、构造、形态等方面作了理论的论说。  相似文献   

5.
扬森茂先生美学论著《艺品论稿》中的“视象诗情”关学观,隐含了深刻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提出“把物象的表现与诗境的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主张以“情感”打动人,以“意趣”摄人心魄,凸显了他对近现代美学学科的审视与人文走向的敏锐思考,是对我国传统美学创造性的继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庄子既是一位具有惊人思辩力的哲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恢谲怪”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更由于庄子哲学的审美性,使他虽没有专门论美却成为美学大家,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其美学追求成为滋养中国文学艺术不竭的审美源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历代哲人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中国的古典译论及近代译论提供了思想来源。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近代译论的投射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子美学通过探讨自由与审美心境、审美人生等的关系,率先实现了审美与自由的统一,从而开创了道家美学中审美的超越来探求生命的自由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传统。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及古代的文学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楷 《奇闻怪事》2009,(11):99-99,64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对中国美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味”进入中国美学领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郭象对《庄子》的创造性解读对后世的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郭象的“独化”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美学的形上讨论由外在的道(无)本体论到内在的心本体论演变;郭象的“独化”思想是后世封建士大夫美学的哲学滥觞。对郭象美学思想的发掘,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变化的一些脉络。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论家、美学家、哲学家。他的“境界说”将中国古典文学上的境界说与西方美学融铸一体,构建了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境界理论,堪称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2.
杨江涛 《中州大学学报》2005,22(2):43-45,71
孟子是从人生的道德境界上来讲美学的,因此讲孟子美学就必须从道德处着眼.从道德处着眼于孟子美学,也就是从人生存在论意义上谈人生境界的圆满问题.孟子美学的精神在于:道德的直觉显出了觉悟圆满的人生境界.研究孟子美学不能只以启蒙美学之眼,它需要视角的转变,这对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也有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Aristotle structured his aesthetic theory in the western cultural history for the first time,that is,his Poetry.He abstracted the spirit of Greek literature 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 and created the great works of western aesthetics.Among his Poetry theories,the tragic theory accounts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life of poor Tess based on his tragic theory to see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f Aristotle's theory.  相似文献   

14.
钱文彬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16-19,23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潮流,在文学美学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味”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范畴,经过众多文论家的阐发,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诗味论。诗味论与接受美学在关注读者与文本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之处,将两者放在一起考察有助于在对我国优秀的古典美学资料进行开发整理的同时,加强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当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总结前人对"言"、"象"、"意"关系的哲学讨论和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意象"观点。刘勰的"意象"观不仅丰富了前人"意象"理论的内涵,也开了魏晋南北朝讨论"意境"理论的先河,并为促进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美学由“心性论”而与传统美学血缘相关,同时也由“心性论”与西方美学相关联。无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功利主义还是超功利主义,在“心性论”这一点上是会通的,“心性论”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7.
严羽的“妙悟”说在中国美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妙悟的实质乃是现代意义上的审美直觉。在妙悟中,审美主体运用具象、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跨越理性的迷障,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指本质的审美观照。妙悟内在地要求人与物的返朴归真,回归超越后的生命本真状态,使人与物在自由的审美观照中,实现由极致而冲淡的自由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审美救赎论时,不倚重被目前的学术界炒得很热的社会批判理论,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被学界淡忘的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审美思想。与西方现代的学术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朱光潜先生,其“人生艺术化”主张还是相当“古典”的,而学术取向颇具古典味的宗白华先生,其“审美化生存”思想则更具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象”作为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中主要表现为“意象”,而在西方诗学中主要表现为“形象”。中国诗学中的“象”以“意象”的表现形式实践了一条明倡“形神兼备”,暗中则是“神似胜于形似”,重“意”远远胜过重“形”的道路;而西方则刚好走了相反的路子,它以“形象”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一段重“形”轻“意”的历史。近现代西方美学中“意象”概念的广泛使用和文艺实践,为中西诗学的对话和未来发展昭示了广阔的交融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刚美”是张玉能先生近几年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本文对刚美历史渊源、审美特征及其与柔美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不但证明了它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而且指出了它是张玉能先生为适应美学在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的归纳和总结,是对中西方美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刚美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美学范畴,它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