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中的6根砼复合梁,在有效影响区内采用钢纤维高强砼(SFHRC),其余部分采用普通通砼浇制,通过对复合梁的全过程分析,探讨了平均裂缝间距,裂缝宽度和刚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 10根钢筋钢纤维砼梁的试验 ,探讨了钢筋钢纤维砼扁梁的受力和变形性能 ,及挠度计算 .指出在钢筋砼扁梁中掺入适量的钢纤维后 ,改善了扁梁砼的结构性能 ,提高了梁的整体性及其受弯刚度 ,减小了挠度 .并通过梁的变形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 ,认为现行钢纤维砼规程 (CECS38:92 )变形计算公式用于计算钢筋钢纤维砼扁梁是可行的 .  相似文献   

3.
通过扁梁试验,探讨普通钢筋砼扁梁和配筋钢纤维砼扁梁受荷与变形之间的关系,比较钢纤维掺入量对扁梁变形的作用,以分析钢纤维对扁梁延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梁斜裂缝宽度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根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分析了钢纤维长径比和体积率、箍筋间距,截面有效预压力对其斜裂缝宽度的影响;建立了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梁斜裂缝宽度计算的理论模式,结合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提出了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梁斜裂缝宽度的实用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钢纤维砼裂缝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钢纤维对裂的影响效果,根据砼断裂力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钢纤维砼抗裂度和裂缝宽度的计算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与已有的试验研究结果盯比较,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了解钢纤维全轻混凝土梁斜截面的受力性能及其斜裂缝宽度的发展规律,制作了18根试验梁,运用反位试验加载装置,采用两点对称集中加载的方法,研究了剪跨比λ、钢纤维掺量ρf和配箍率ρsv3个变量的变化对钢纤维全轻混凝土斜裂缝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剪跨比过大或者过小对于斜裂缝的发展都是不利的;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抑制斜裂缝的发展,减小斜裂缝的宽度;箍筋在试验梁正常使用阶段几乎不起作用。最后通过对斜裂缝宽度的观测和分析,将斜裂缝宽度的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提出了钢纤维全轻混凝土梁的最大斜裂缝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适用于配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梁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对8片UHPC-T形梁开展了四点抗弯试验,分析钢纤维体积分数、配筋率及保护层厚度对裂缝宽度的影响规律.基于钢筋-UHPC协同受力和变形协调机理,采用半理论半经验法构建了能综合反映多影响因素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并提出了适用于UHPC梁的钢筋应力、应变不均匀系数及平均裂缝间距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裂缝宽度随纤维体积分数、配筋率的提高而减小,随保护层厚度增加而增大;UHPC梁的钢筋应变不均匀程度大于普通混凝土梁;平均裂缝间距计算值与文献实测值最大相对误差为11.17%,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值与实测值、文献实测值之比的均值分别为1.02、1.01,变异系数分别为0.05、0.12,表明所提出公式可准确计算配筋UHPC梁的最大裂缝宽度.  相似文献   

8.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8根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加载全过程试验,对钢纤维的阻裂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正常使用条件下钢筋钢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9.
通过12根无粘结预应力砼梁的实验研究,抓住预应力和混凝土无粘结的特点,分析影响短期裂缝宽度的主要原因.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用统计的方法推导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短期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砼与钢筋砼梁桥的常见裂缝,提出了砼梁裂缝宽度的限值以防止裂缝的发生及发展影响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在旧梁面上增加砼梁,使旧梁与新增梁共同工作的钢筋砼梁配筋加固设计方法,给出了考虑新增梁底纵向钢筋影响的配筋计算和裂缝宽度验算的计算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与普通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以下简称"混合配筋梁")的受弯性能,选取普通混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设计制作8根混合配筋梁和5根纯钢筋/GFRP筋梁.通过受弯试验,重点探讨普通/钢纤维混凝土混合配筋梁的平均裂缝间距、短期最大裂缝宽度和跨中挠度等的变化.同时,基于混合配筋梁的相关计算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工程造价与施工难度,改变整体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中钢纤维的掺入方式,同时选用最优钢纤维混杂比例,采用撒布式混杂钢纤维结构形式,分析了钢纤维掺量和纵筋配筋率对再生混凝土梁抗裂性能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撒布式混杂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加载经历与基准组再生混凝土梁基本类似,都出现了弹性、开裂、屈服、破坏4个特征。随着混杂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开裂荷载提高了33.3%~66.7%,裂缝数量增加了2~3条,裂缝宽度、平均裂缝间距与纵筋应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梁的抗裂能力逐渐增强。随着配筋率的增长,开裂荷载略有增大,极限荷载提高显著,梁破坏时的裂缝逐渐变宽,裂缝数量与纵筋应变减少,平均裂缝间距先小幅减少后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计算玄武岩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梁的裂缝间距与宽度,为玄武岩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了2组共计11片不同配筋率、不同纤维布加固量及不同加载方法的混凝土梁的试验方案。基于试验数据获取了各试验梁的裂缝形态分布及裂缝宽度数据,分析得出了未加固梁、1层纤维布加固梁、2层纤维布加固梁在不同初始荷载情况下的裂缝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玄武岩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梁裂缝间距与宽度的修正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与实测结果相比,修正后裂缝间距与裂缝宽度公式的计算误差分别为1.85%~6.5%和3.33%~15.7%,而规范公式计算误差分别为4.73%~13.2%和8.69%~22.2%,与规范公式相比,提出的玄武岩纤维布加固损伤混凝土梁裂缝间距与宽度修正计算公式具有更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5.
CFRP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裂缝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计算理论,对CFRP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考虑CFRP布加固影响的正常使用阶段裂缝间距、钢筋应力和钢筋应力不均匀系数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按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给出了CFRP加固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且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统一,可作为实际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6.
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裂缝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采用跨中集中荷载的加载方式,进行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开裂实验,分析裂缝宽度与荷载的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验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数据符合较好.采用该公式计算最大裂缝宽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分布受保护层厚度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2根保护层厚度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梁试验,量测了正常使用各级荷载下受拉区内不同高度梁侧面处的裂缝间距与裂缝宽度.分析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变化对平均裂缝间距和平均裂缝宽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底面至侧面1.5as范围内,平均裂缝间距和平均裂缝宽度随保护层厚度c的增加而增加.确定了裂缝宽度最大值的出现位置:c=60~70 mm时在粱底面;c=40~50 mm时在梁底面,但梁腹处裂缝也有一定宽度;c=20~30 mm时在梁腹.研究了保护层厚度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区范围内不同高度处与钢筋重心水平对应的混凝土侧表面裂缝宽度之间的比值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数据拟合,提出了该比值的计算方法,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拟静力、拟动力试验研究钢纤维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钢纤维 可以有效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显著提高其在剧烈地震运动作用 下的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降低结构损伤,钢纤维可以部分替代节点内箍筋来抵抗剪力.动力荷载作用 下,钢纤维扁梁框架的最大位移反应和阻尼比均比普通混凝土扁梁框架要大,而钢纤维对无粘结预应力扁 梁框架的自振频率和动力放大系数的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钢筋砼扁梁含筋率限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钢筋砼扁梁楼盖已广泛应用于多高层房屋.本文探讨钢筋砼扁梁在满足强度,变形及裂缝宽度条件的含筋率限值,提出用含筋率限值控制扁梁设计,最后给出扁梁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配置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开裂后的使用性能,对14根配置500MPa钢筋的混凝土梁进行了受弯性能试验.给出了梁侧面裂缝宽度沿裂缝高度的分布规律;梁底面裂缝宽度沿梁宽变化规律;典型位置处平均裂缝宽度与弯矩关系等,并对裂缝宽度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由本次试验和其他相关试验的数据分析表明:在钢筋应力较高时产生的次生裂缝会明显抑制主裂缝的扩展速度;我国现行规范的裂缝宽度公式的计算值明显大于试验值,不适用于配置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的情况.对钢筋高应力下的裂缝宽度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配置高强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2种计算模式.建议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