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东方集团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直流锅炉为工作平台,通过燃尽风挡板开度的变化对燃烧工况的影响,分析了燃尽风在燃烧调整中的作用及其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2.
王虎 《广东科技》2012,21(23):103-104
以东方集团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直流锅炉为工作平台,通过燃尽风挡板开度的变化对燃烧工况的影响,分析了燃尽风在燃烧调整中的作用及其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某660 MW超临界W火焰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验方法研究了燃烧调整对省煤器出口烟气组分分布的影响.结果 表明:450、500、650MW试验负荷下省煤器出口烟道横截面NOx和O2分布差异较大,中、高负荷下NOx质量浓度和O2体积分数分布呈左侧低右侧高的特点,而低负荷下呈中间低两侧高的分布特点,机组负荷越高,NOx质量浓度分布的不均匀度越低;运行氧量对NOx和O2分布特征影响并不明显;磨煤机组合方式影响炉内燃烧均匀性,进而影响省煤器出口烟道横截面O2和NOx分布,500 MW负荷3种磨煤机组合运行方式下NOx和O2分布的不均匀度分别为7.56%、7.70%、3.90%和17.30%、14.70%、6.49%.受燃尽风喷口风量分配偏差的影响,50%、75%和100%燃尽风风门开度下NOx质量浓度分布的不均匀度分别为7.86%、26.90%和10.40%,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O2体积分数分布特点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4.
针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能量损耗严重以及尾气温度过高的现象,对一次风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将调节进风挡板开度大小改变为由变频器调节电机转速来改变一次风量和风压,以满足锅炉运行的调整,达到良好的节能降耗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一台1000MW超超临界前后墙旋流对冲燃烧煤粉锅炉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燃尽风比例对燃烧、NOx排放及传热特性的影响.采用化学渗透脱挥发分模型替代经验方法,预测煤粉挥发分析出过程中氮的释放量以及挥发分氮转化为HCN与NH3的比例.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值符合较好,随着燃尽风比例增加,飞灰含碳量增加,煤粉燃尽率降低,NOx排放量(浓度)下降;但下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增加,导致大屏过热器挂渣倾向增加,较优的燃尽风比例为25.7%.  相似文献   

6.
在一台采用三维温度场可视化监控系统的300MW锅炉上进行了NOx排放规律的试验研究,得到锅炉负荷、过量空气系数、燃烧器摆角、燃尽风量、二次风配风方式和层间燃料分配等与NOx排放、飞灰含碳量、炉膛总辐射能及炉内三维温度分布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NOx排放与炉内三维温度分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炉膛辐射能很好地反映炉内的燃烧状况,可为实现高效低NOx排放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7.
为防止电厂660 MW对冲燃烧锅炉出现水冷壁高温腐蚀现象,提出了锅炉前后墙和侧墙同时布置贴壁风的新型组合式方案.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锅炉在原始工况和贴壁风工况下的炉内燃烧、传热及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考察了贴壁风对炉内速度场、温度场及烟气组分浓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预测的强还原性区域与锅炉实际发生高温腐蚀区域相吻合;组合式贴壁风提高了侧墙的O2覆盖率,增加了覆盖区域的含氧量,而CO明显降低;贴壁风加入前后炉内燃烧温度和各组分浓度变化不大,对炉内燃烧几乎没有影响;从燃尽风引出的组合式贴壁风削弱了空气分级低氮燃烧作用,NOx排放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场试验数据,采用ANSYS15.0对某600 MW旋流对冲锅炉燃烧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燃尽风率变化和上、下层燃尽风比例变化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减小不完全燃烧损失和降低NO_x生成量的相互制约性。研究表明:随着燃尽风率的增大,NO_x生成量明显下降,而煤粉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大,颗粒燃尽率降低;上、下层燃尽风比例变大时,不利于未燃碳燃尽,但空气分级作用增强,可使NO_x生成量减少。综合考虑,在额定负荷下,较优的燃尽风率变化范围为20%~25%,上、下燃尽风比例为3∶2左右。  相似文献   

9.
针对燃烧器对冲布置的330MW煤粉锅炉炉膛内的低氮燃烧问题,建立了三维物理计算模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在180 MW负荷条件下,主燃区风量配比和燃尽层风量占比对NO_x生成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当主燃区A,D层风量配比α_A/α_D和M,N层燃尽层风量占比β增大时,NO_x的生成趋势线不是线性单调变化的,而是具有最优工况.在本文所给出的计算条件下的最优工况参数是:M,N层燃尽层风量占比为24%,主燃区A,D层风量配比为0.78/0.8.此工况对比之前工况NO_x生成量降低了约20%.  相似文献   

10.
大型炉膛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个针对大型炉膛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的完整三维湍流、燃烧和热传递计算模型,该模型洋了气体流动、组分浓度和温度、颗粒轨迹及燃烧、壁面辐射热流。气相的动量、焓和组分的恒方程采用k-ε模型来描述湍流粘性系数,用颗粒随机道法模拟煤粉的运动轨迹,并且考虑了挥发分的燃烧及热解、焦炭燃尽过程。对辐射热传递采用离散传递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个针对大型炉膛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的完整三维湍流、燃烧和热传递计算模型,该模型预示了气体流动、组分浓度和温度、颗粒轨迹及燃烧、壁面辐射热流。气相的动量、烛和组分的守恒方程采用k-ε模型来描述湍流粘性系数,用颗粒随机轨道法模拟煤粉的运动轨迹,并且考虑了挥发分的燃烧及热解、焦炭燃尽过程。对辐射热传递采用离散传递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电厂330MW四角切圆锅炉NOx排放质量浓度高、炉内结渣严重的问题,提出基于多空气分级低氮燃烧技术的燃烧器改造方案,运用FLUENT软件对改造前后锅炉燃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和试验数据得出:改造后,浓相一次风反切对炉内燃烧有一定影响,煤粉气流对水冷壁冲刷减弱,结渣现象明显改善;煤粉着火稳燃得到强化,主燃区CO质量浓度增大,炉内还原性气氛增强;燃尽区下部形成的NOx还原区对降低NOx排放质量浓度有积极作用;炉内最高温度下降80℃左右,NOx排放质量浓度降幅达47%左右.  相似文献   

13.
研究煤粉颗粒孔隙率对1 000 MW机组燃煤锅炉飞灰含碳量及结焦特性的影响。选定了25℃、75℃、110℃这三个干燥温度对煤粉进行干燥,测试了煤粉颗粒的水分和孔隙率。采用测试得出的孔隙率范围,利用FLUENT软件对该台四角切圆燃煤锅炉炉内燃烧进行了三维稳态数值模拟,其中,模拟焦炭的燃烧采用了intrinsic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煤粉颗粒的孔隙率、比表面积和孔径都随着煤粉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煤粉颗粒孔隙率越大,炉膛火焰中心位置越低,燃尽风区域的温度也越低;(3)煤粉颗粒孔隙率越大,煤粉颗粒的碰壁率和炉膛出口的飞灰含碳量都会越小;(4)煤粉颗粒孔隙率越大,水冷壁越不易结焦。研究结果为燃煤锅炉运行实践、设计以及改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HGA-ANN配风方式的锅炉飞灰含碳量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锅炉飞灰含碳量建模,并分析二次风配风方式对飞灰含碳量的敏感性影响,同时采用混合遗传算法HGA与复合形法对运行工况寻优,获得各种工况下二次风开度的优化调整方式.应用某台300MW机纽的现场试验数据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指导运行人员进行二次风开度的优化调整,降低飞灰舍碳量.同时也解决了锅炉变工况下运行参数基准值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乡豫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本期扩建工程装设两台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国内首台135MW、一次中间再热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流态化的燃烧方式,使锅炉内的床料在一次风、二次风的作用下处于流化状态,并实现炉膛内的内循环和炉膛外的外循环,从而实现往复循环燃烧。锅炉总风量约为145kg/S,循环介质含有:煤粒(粒径≤7mm)、砂子(粒径≤0.6mm)、启动用原床料(最大粒径小于3mm)及石灰石。这些物料在一、二次风和高压硫化风的作用下具有较强的流体性质状态,因而使循环介质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和摩擦力。  相似文献   

16.
殷红  陈丰 《广东科技》2009,(16):245-246
采用深度空气分级低NOx高效燃烧技术,提出了在下部燃烧器格局不变条件下最佳布置分离燃尽风高度的设计要求.采取了多切圆系统,改善了炉内温度场分布,从而有效防止结渣和高温腐蚀,保护了锅炉水冷壁.锅炉改造后NOx挥放水平可到350~400 mg/Nm3左右,炉内没有结渣等现象,飞灰含碳量没有明显增加,锅炉汽温汽压负荷全部达标.  相似文献   

17.
邓辽 《广东科技》2014,(6):64-65,67
结合广东某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调整试验进行分析并通过调节入炉煤粒度、高压流化风风量、总风量、一/二次风配比、上/下二次风配比、床压、给煤分布等参数,有效改善了该锅炉由于燃烧印尼褐煤导致的床温过高、炉内温度偏差大、循环灰量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立体分级低氮燃烧技术在恒运电厂2×210MW锅炉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10MW的锅炉机组进行燃烧器和燃尽风的改造技术实现燃料的水平分级和空气的竖直分级,并针对不同的二次风配风方式和燃尽风的份额条件下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可见,改造前烟气中NOx排放量为550mg/m3,改造后的锅炉机组,实测的烟气中NOx排放量可降到230 mg/m3,降低了约58%(折算到O2=6%)。NOx的排放量与煤粉喷口周围的还原性气氛相关,该部分的空气量影响了燃料N的转换过程。对煤粉的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存在一个最佳的燃尽风份额,可以促使NOx的排放浓度达到最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链条炉燃烧,基于FLIC模拟平台对我国东北地区某7 MW生物质层燃热风炉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燃烧过程大致可分成3个阶段,依次是位于炉排上0~0.5m的水分蒸发段、0.5~2.1m的挥发分逸出燃烧段以及1.0~2.8m固定碳燃烧阶段.该燃料挥发分占比较高,析出后床层厚度明显减薄,一次风温过低导致固定碳燃尽率低,所以可以适当提高一次风温.根据燃料处于不同燃烧阶段,按需供风,如,在挥发分逸出燃烧阶段提供总风量的80%~90%,在固定碳燃烧阶段提供总风量的10%~20%,以此提高燃烧效率,并可以根据烟气温度对拱角以及炉拱覆盖长度进行结构优化,增强炉拱的引燃以及燃尽作用.本文根据模拟所得结果提出对一次风以及其供风方式的优化策略,从而达到优化燃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沙角C电厂660 MW机组锅炉燃烧混煤的需求,选取有代表性的印尼煤和伊泰煤,采用热分析方法,对其单煤和混煤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为进一步的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