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南省啮齿动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作者重点布点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资料,对河南省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与论述,并否定了一些以往记载在河南省有分布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关中北部塬区林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将关中北部塬区林地啮齿动物群落分为 3种类型 .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初期保持了原农田群落的特点 ,1a后种群密度有一个上升的过程 ,群落密度增高 ,并逐渐向周围林地扩散 .从灌木疏林 农林交错分布的荒坡林地 农田 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呈现规律演替 ,表现为密度依次增加 ,危害逐渐加重 .灌木疏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类型与荒坡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类型的相似度较高 ,与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类型的相似度麟游群落的相似度低 ,而永寿的相似度高 ;荒坡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类型与退耕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类型的相似度较高 .农林交错分布的荒坡林地啮齿动物群落是退耕林地向灌木疏林地群落的过渡群落 ,种类相对较少 ,密度相对较大 ,属灌木疏林地的次生啮齿动物群落 .  相似文献   

3.
用GIS进行西部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分布的信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以往的调查资料和动物分布数据,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信息管理。利用GIS技术,采用县级行政区作为物种的地理分布单元,结合生态环境数据,进行物种地理分布的生境分析,对以往分布资料进行确认,并预测物种的分布范围,获得数字化的物种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啮齿动物地理分布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啮齿动物分布数据的信息化管理。该系统由数据输入子系统、数据管理和处理子系统、信息输出子系统组成,为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为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和啮齿动物地理学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4.
中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述我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本文综合我国现有的自然和景观区划结果,初步确定了我国干旱地区的范围,通过查阅大量标本和文献资料,研究整理出我国干旱区啮齿动物物种及分布名录,初步确定本地区共有啮齿动物119种,隶属2目11科42属,其中,免形目2科2属21种,啮齿目9科40属98种.在我国干旱区中,古北界干旱区代表种有67种,其中,22种为我国干旱区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5.
新疆的野生啮齿动物以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著称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啮齿动物多达75种 ,占全国已知的 2 0 4种的 36 8% ,有 2 3种在国内仅分布在新疆 ,其中塔里木兔 (Lepusyarkandensis)、郑氏沙鼠 (Merionneschengi)和伊犁鼠兔 (Ochtonailiensis)为世界特有种 (在全世界只分布在新疆 ) ,境内分布有我国北方荒漠所有的跳鼠 (Dipodidae)和绝大多数沙鼠 (Gerbillinae) (6 7) ,是我国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天然基因库 ,也是我国重要的动物资源宝库。根据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特点、生物学特征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等 ,…  相似文献   

6.
运用区域综合密度、基尼系数与最邻近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对河南省地质公园的区域空间密度、空间分布差异、空间分布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地质公园在区域综合密度上极不平衡,在区域空间分布差异上呈集中分布,在区域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凝聚型.从区域空间角度看,河南省地质公园建设应做好以下工作: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体现地质公园建设的特色性;突出开发保护并重,兼顾地质公园分布的均衡性;完善公园管理体制,提高地质公园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啮齿动物种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目前积累的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啮齿动物资料,对该区沙地啮齿动物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地啮齿动物种类构成既具有农区-草原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过渡特征,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干旱半干旱沙地生境的适应,形成了该区沙地啮齿动物种类构成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2011-2017年河南省及各地市工业发展数据为样本,选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测算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市工业绿色发展效率时序变化差异明显,可分为稳定型、持续增长型和不稳定型三类,郑州、许昌、漯河和开封属于持续增长型,周口、三门峡和濮阳属于不稳定型,其余11个地市为稳定型.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的持续增长型和不稳定型地市主要分布于豫中、豫东地区和最西部的三门峡,整体水平较低的稳定型地市大部分分布于豫北和豫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有明显的正向驱动,而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耗则与河南省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2013-2015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大针茅草原,季节轮牧区、按月轮牧区、连续放牧区和过牧区4种不同放牧方式及禁牧区(对照区)下啮齿动物进行了专门调查,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啮齿动物群落相似性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使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放牧增加了啮齿动物数量,使优势种出现了差异.连续放牧区和过牧区优势种为草原黄鼠;按月轮牧、季节轮牧和禁牧区优势种为黑线仓鼠.2.不同的放牧方式导致了啮齿动物群落相似性不同。按月轮牧与季节轮牧相似性指数最大,连续放牧与过牧相似性指数最大;禁牧与过牧相似性指数最大.3.连续放牧和过牧增加了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按月轮牧和季节轮牧降低了群落多样性.本研究认为,季节轮牧能够控制啮齿动物个体数量的同时可以降低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生命地带的划分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对内蒙古的生命地带类型划分、分布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现代气候条件下内蒙古生命地带的八个类型:森林及森林草原带、暖温性森林带、中温性草甸草原带、中温性典型草原带、暖温性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和荒漠带.通过两种气候变化方案的分析,阐述了它们对未来气候变暖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类型和面积发生了的显著的变化.寒温和中温类型的面积急剧减少,暖温类型的面积成倍增加.在较高温度的方案下,出现了两个新的类型:极旱荒漠带和暖温灌丛草原带.另一方面,生命地带的空间位移也十分明显,总的趋势是向北扩展.温度对上述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分布的疏林类型众多,除了在热带分布的疏林(或稀树干草原)外,还有温带阔叶疏林和温带山地针叶疏林两种生态系统,具体包括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天山云杉(Picea schrekiana)疏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疏林、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疏林、西藏落叶松(Larix tibetica)疏林、亚东冷杉(Abies densa)疏林、巨柏(Cupressus gigantea)疏林、大果圆柏(Sabina tibetica)疏林、滇藏方枝柏(Sabina wallichiana)疏林、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疏林、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 macrocarpa)疏林、西藏柏木(Cupressus torulosa)疏林、密枝圆柏(Sabina convallium)疏林、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疏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疏林、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疏林、黄榆(Ulmus macrocarpa)疏林、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疏林等生态系统类型,疏林生态系统(或疏林植被)应该是介于森林和草原(或灌丛)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植被类型,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疏林的分布是系列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决定因子是水分.在中国大陆,沿纬度梯度从低到高的地带性植被应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或草原,从东到西沿经度梯度依次为(阔叶和针叶)森林、(阔叶和针叶)疏林、草原、荒漠.在高原地区,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从低到高主要是森林、疏林、灌丛、草原或草甸.与森林、灌丛和草原相比,疏林的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中国疏林的分布区域大体位于农牧交错带地区,即从森林到草原过渡的地区.对疏林成因的理解,有利于区域生态恢复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向温暖带的过渡地区。该区已划成六个植被型。Ⅰ阔叶林、Ⅱ针叶林、Ⅲ针、阔叶混交林、Ⅳ竹林、Ⅴ灌丛和灌草丛、Ⅵ沼泽;十个植被亚型;二十八个群系和三十个群丛,地带性植被为含有常绿阔叶成份的落叶阔叶林。优势群落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 2.植被垂直带谱有五条: (1)低山丘岭灌丛、草甸和农作物带,<500m。 (2)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400~900m。 (3)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中低山落叶阔叶林带,800~1.400m。 (4)中山落叶阔叶林带,1,300~1,800m。 (5)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灌丛林,>1.750m。 3.该区植被强烈地受过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了植被的逆演替,也招致了生境条件的惭趋恶化,所以,植被合理利用的途径应根据森林的现状、演替、不同的生境条件、和各种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河北南部山区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南部山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共包括5个植被型、29个群系,其群落结构和组成具暖温带森林植被的特点,在太行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样方调查,该区典型植被类型的主要组成种类约有178种,隶属于47科、126属,优势科有菊科、豆科、禾本科、蔷薇科等,优势属有蒿属、委陵菜属、苔草属等;该区系具明显的温带性质,中国特有分布、东亚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种在该区植被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植被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位芽植物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TERRA/MODIS,结合地面20个气象台站提供的数据,以北疆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温性草原、低地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6种代表性草地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2004,2005年4~10月的月度变化为例,研究了不同草地类型在各个生长阶段植被指数的变化和草地的生长状况.研究结果表明,EVI对植被变化的敏感性要强于NDVI的,但是在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的草地,NDVI比EVI更稳定.植被盖度比较好的草地类型(如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的植被指数与温度和降水都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但植被稀疏的草地(如温性荒漠、温性荒漠草原)的植被指数与温度的相关性比较弱,与降水的关系更弱.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山顶苔藓矮曲林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其植物组成成分和区系地理成分,并计算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山顶苔藓矮曲林在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呈"岛屿"状分布,最北限位于河南伏牛山;其分布地点随着我国三级阶梯的地形变化及各山体具体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该类群落种类组成较为贫乏,共计蕨类植物16种,种子植物251种;其区系特点是深受热带亚热带区系的影响,又具有温带区系的性质;山顶苔藓矮曲林群落东西部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群落相似性较高;群落丰富度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鉴于该类群落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一方面其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应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应开展广泛、详细的调查,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疆草地植被的地上生物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年对新疆地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据此估算了新疆6种主要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总量,并探讨了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原类型中,荒漠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最小 (34.9 g C·m-2),草甸草原最大 (87.3 g C·m-2),而典型草原 (53.2 g C·m-2)和高寒草原 (47.7 g C·m-2)介于两者之间;草甸类型中,山地草甸 (117.4 g C·m-2)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显著高于高寒草甸 (58.1 g C·m-2)。6种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总量为14.65 Tg C,约占全国的10%。地上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两者占总量的41.7%;其次是典型草原、山地草甸和荒漠草原,分别占19.0%、18.3%和14.6%;草甸草原因分布面积小而使得其地上生物量最小,仅占总量的6.4%。草原和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控制因子存在差异:草原地上生物量主要受降水控制,而草甸地上生物量则与温度相关。除受气候影响外,草原地上生物量还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总氮含量正相关,而草甸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总氮含量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崔波  李良晨 《河南科学》1998,16(4):474-479
红菇属(Russula)的大多数种类分布在温带地区。河南省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因此红菇属的种类分布较为丰富。本文继续描述河南境内分布的红菇属的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昆仑—秦岭—大别山脉的构造演化、形成时代以及河道变迁的研究,揭示其对中国大陆南北气候区带、景观生态系统和人文地理的重大影响;通过对喜马拉雅气象现象的研究对比,探讨河南伏牛山区河流形成与演化轨迹.  相似文献   

20.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植被特征与生态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克拉玛千沙漠西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植物区系包括中亚成分、古地中海成分等,分布着荒漠生态系统、自然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在过境河流两岸分布着草垫带—森林带—固定沙包带—流沙带,植被类型有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灌木植被、沙生植被和盐生植被。水分状况是导致区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也在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变迁。本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类型及其结构特征和植被动态演替,分析了各种植被类型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并对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洲、荒漠过渡带值被、优化荒漠边缘带生态系统、促进绿洲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