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依据野外观察、钻孔资料、孢粉分析、~(14)C测年资料及邻区地层对比,研究调查区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地层划分,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资料,追溯本区自早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古地理和地貌学分析方法探讨新疆博格多峰西北三工河谷地古冰川地貌和冰期问题。提供了新观察到的一些古冰川地貌遗迹资料,尝试分出五次冰期。简述了更新世以来的地貌发育过程。对天池湖前大坝上部堆积物成因提出了新看法,并讨论了本区第四纪古冰川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舟山北部海域海底赋存地下淡水资源上海陆地地区在第四纪早更新世时期(距今73万年—250万年)存在2条古河道——北部的浏河-南汇古河道(可能属于古长江水系)、南部的枫泾-奉城古河道(可能属于古钱塘江水系),2条古河道向海域延伸,北部的古河道自上海的南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主要河口三角洲之一,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其沉积物中保存了丰富的微体动物壳体,它们是重建晚第四纪古环境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东部PRD17孔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有孔虫14属29种,介形类14属17种,将其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微体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并结合测年数据、岩性、沉积物粒度及颜色反射率等特征,重建了PRD17孔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化。约43 400 cal a B.P.以前,钻孔所在地发育河流相沉积。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开始,南海海平面回升,本区开始形成第四纪以来的第一个海相层位。从微体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可识别出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约35 400~30 900 cal a B.P.为晚更新世最大海侵时期,微体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峰值。约25 900 cal a B.P.以后,海水逐渐退出。末次冰盛期的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本区上更新统沉积物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珠江三角洲普遍发育的花斑状黏土层。由于钻孔所在地地势相对较高,受全新世海侵的影响较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晚,直到6 000 cal a B.P.左右才重新接受沉积,初期发育上潮间带沉积。约3 700 cal a B.P.开始,逐渐变为受潮水影响较显著的潮坪环境。  相似文献   

5.
淮南地区淮河故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淮南-凤台地区八公山与舜耕山之间的风口地形,风口地形底部和50高地上遗存的冲积层,以及砾石形态特征和岩石成分分析等,确定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时期的古淮河从八公山南麓和八公山与舜耕山之间的风口地形流向今淮南北侧的淮河。并根据同期冲积层埋藏型与出露型的差别,分析了淮河改道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研究区内地貌和第四系地层的成因类型、特征及时代;初步探讨了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第四纪古地理的演变及附近地区的冰期问题。区内有一级由新第三纪红层构成的剥蚀面(相对高度约500米)和六级阶地(相对高度分别为5—8米、13—25米、45—50米、50—80米、100—170米和216—300米)。阶地面的变形及阶地类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直接反映出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方向和幅度。本区新构造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运动类型由新第三纪一下更新世的挠曲运动转变为以后的振荡运动;②振荡运动以上升占绝对优势;③振荡运动幅度愈来愈小,每一运动旋迥的周期愈来愈快;④近乎南北走向的隆起带与相对凹陷带相间排列;⑤不等量上升。对本区最老的第四系地层——“安宁系”,作者根据其时代及分布范围,建议改用“安宁段”一词更为确切。根据Ⅳ级阶地上开始有风成黄土的堆积,作者认为此级阶地才是其正的马兰期阶地。对本区黄土的厚度,作者估计一般为40—80米。根据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气候及新构造运动的资料,本文初步探讨了本区第四纪古地理的发展过程,对本区地文期作了初步的划分。根据本区冰水堆积物及南部山地冰川遗迹的存在,作者指出南部山地有过一次可以肯定的冰期,其时代属下更新世的中期。本文附“兰州河谷盆地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简表”,及“兰州河谷盆地第四系地层概略图”各一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后沙峪凹陷ZK19钻孔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旋回地层分析,以古地磁测年数据为年龄锚点,建立了后沙峪凹陷第四纪0.1Ma年精度的年代标尺,为后续研究后沙峪第四纪的构造演化、气候变化提供了精细的年龄标定。通过对钻孔ZK19开展沉积相分析,将地时与沉积相分析相结合,讨论本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演化,以及沉积环境对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响应。分析表明,钻孔中识别出的两次浅湖沉积,沉积时间分别为2240~2152ka,1784~1475ka,分别对应了早更新世早期的西山强烈上升时期和早更新世中期的青藏运动B幕,北京地区构造以北东向断裂活动为主导。根据后沙峪凹陷浅湖相的消亡时间,确定后沙峪凹陷的形成时间大概2080ka左右。晚更新世以来,北东向断裂表现为整体运动,两盘差异不大,后沙峪地区主要为曲流河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作为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第四系厚度较大的沉积区之一,历来是我国地学、生物学和气候学研究的重点区域;但其南岸研究比较薄弱。在对杭州湾南岸第四系BZK1钻孔岩芯沉积物特征、地质年代、孢粉、有孔虫和介形类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对比、古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特征。钻孔揭示全新世沉积始于孔深22.00 m(约10.77 ka B P.),其下至孔深44.60 m为晚更新世地层,全新世沉积速率大于晚更新世。研究表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29.6~10.8 ka B P.晚更新世时期,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为气候温暖较湿的滨海河口湾半咸水环境;10.8~9.5 ka B P.早全新世早期,以针叶与常绿阔叶林为主,推测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潮上带湖沼环境;9.5~5.9 ka B P.全新世早中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气候温和较湿,受海水波及;5.9~0.5 ka B.P.全新世中后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属滨海-内陆架环境,该阶段后期海水已退出本区,气候由温暖湿润渐渐转凉。结果显示杭州湾南岸气候-环境-海平面-沉积速率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上述研究可丰富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学、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为邻区晚更新世生物地层对比以及古植被和古环境分析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9.
共和盆地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一个大型断陷盆地晚新生代期间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问题,中新世至中更新世为盆地沉陷阶段,其中晚第三纪为青海东部内陆古湖的一部分,第四纪早期黄河发育,形成河湖交替环境,中更新世之后为盆地上升阶段,促使水系演化并形成最多达13级的黄河阶地与龙羊峡谷,气候从温暖湿润向干燥寒冷发展,特别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在数次干寒环境下形成多种冰缘形态和风沙堆积,并促使湖泊退缩和咸化。  相似文献   

10.
高纬度及中纬度高山有过古冰川活动的地区,保存着冰川沉积及冰川遗迹,这些地区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冰川沉积和冰川地形就成为主要标志。秦岭以北黄土区是中纬度干旱及半干旱高原地区,这里一直没有发现过冰川及冰缘现象的遗迹。在其南缘的秦岭山区虽有冰川遗迹,但其分布范围和冰期次数,目前尚不清楚,因之本区第四纪古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兰沙洋潮流通道07SR09孔的沉积相分析及粒度、14 C测年、有孔虫鉴定、磁化率等实验指标的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区域文献和钻孔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兰沙洋潮流通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特征.晚更新世时,古长江曾在此流入南黄海,粒度测试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世至今,因古长江逐渐南迁,古长江源的细砂含量也呈逐渐减少趋势.结合前人相关文献分析,推测本孔所处区域在古长江南迁后受到了后期物源在此沉积的影响,很可能是古黄河源物质,也有可能是潮流作用带来的较细颗粒在此沉积,这些后期沉积的较细颗粒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本区的沉积物粒级构成.而据磁化率实验测试结果分析,并结合有孔虫种属分布及数量特征,揭示出自晚更新世以来,兰沙洋潮流通道的水动力变化环境渐趋稳定,可以作为优良的天然深水航道.  相似文献   

12.
乌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全流域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70%,岩溶发育是影响坝址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乌江是一深切峡谷,具特定的岩溶发育特征,如河谷深部洞穴发育;河谷类型对岩溶发育有所制约等.本文通过河谷深部洞穴成因的研究,提出了它可能的分布部位;对中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出主要岩溶发育期和古水文网在河谷岩溶发育中的作用.并探讨库坝勘测中第四纪地质、古水文网调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的隆升时期及其幅度,论述了古季风气候形成的时间及其发展变咒的特征。晚更新世束,青藏高原上升到3000米脚上,高原季风开始形成。根据第四系地层和古生物特点,认为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古季风特点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4.
陕西蓝田锡水洞哺乳动物群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锡水洞化石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后,通过对该时期古人类分布及活动的推断,确定出该动物群的时代为中更新世,进而推算出了第四纪中期以来秦岭大约抬升了110m。  相似文献   

15.
东平县地处鲁北地台区鲁西台区背斜的西缘,为鲁西拱断束的一部分.基地为前震旦系泰山群结晶变质岩系,盖层为古生代及新生代之寒武纪、奥掏纪及第四纪沟积物.构造运动.自晚奥陶世以来,本区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至第四纪中更新世,南部和西部平原区,开始不均匀下降,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第四纪沉积.而北部及东北部山丘区,仍处于相对上升中.但速度缓慢幅度很小,底层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复杂的各式褶皱和断裂.而盖层则以断裂为主要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16.
山西霍县地区为新生界地层出露较好的地区之一,对本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及汾河发育历史问题,前人曾提出不同见解。笔者根据野外调查所得资料,对上述问题提出新的认识:本区汾河发育于新第三纪上新世末或第四时纪早更新界初,当时的汾河河道在现代汾河之东,沿赤峪断裂带内之小型地堑发育;因小型地堑的相对沉降,古河道内保存了下更新世及中更新世的地层,以前河底村大老沟面最为典型。现代汾河河谷是中更新世末因改道而形成的新河谷,河谷中分布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  相似文献   

17.
分析长江三峡及其邻区第四纪气候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万州、奉节、巫山和宜昌等地第四纪地貌特征,以及保存在夷平面、阶地、扇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中沉积物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表明:(1)三峡在早更新世为温暖潮湿环境,在0.11Ma B.P.左右发生气候转变,之后直至全新世为干燥寒冷环境;宜昌地区第四纪气候变化趋势与三峡地区相同。(2)三峡在早更新世到0.3Ma B.P.以来,沉积记录主要显示为暖湿气候;在0.3Ma B.P.以前,三峡基本不具备发育第四纪冰川的条件。导致三峡及宜昌地区在0.11Ma B.P.左右发生明显的沉积物差异和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发生在0.15Ma B.P.的青藏高原共和运动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与东海岛屿黄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是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的良好载体,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剖面的发现, 证明了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海域均广泛存在风尘黄土堆积的事实,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平原埋藏黄土和东海岛屿黄土是下蜀黄土上部地层在中国东部沿海和海域的延伸和继续.中国东部风尘黄土记录了我国晚更新世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变,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地层相比,东部黄土具有沉积厚度小、成因复杂、次生作用强烈的特点;粒度和磁化率等参数垂向变化规律没有西部明显;粘土矿物和常量化学成分显示了东部黄土经历了较强地淋溶作用.在东部风尘黄土研究过程中,更需注意区域环境特征、地貌地形特点以及沉积期后环境变化对风尘黄土沉积物的影响效应,通过多指标的综合验证才能够正确解读黄土地层赋含的环境变化信息以及认识我国东部季风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19.
探讨宜宾地区第四纪中更新世古气候特征,为四川盆地第四纪古气候研究提供依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宜宾地区岷江和长江阶地的野外实测、沉积物ESR年龄测定、孢粉及黏土矿物测试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长江水系共发育5级河流阶地,Ⅴ级、Ⅳ级河流阶地形成时期为0.73~0.30Ma B.P.;该时期研究区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总体表现为温暖湿润的气候,与现今大体相仿或略温凉。孢粉中的麻黄、落叶松和藜科等代表干冷的成分,推测由风或河流从海拔2.7km以上的气候干冷地区携带而来,可能源自岷江上游。黏土矿物中以高岭石为主,伊利石化学指数较高,反映其形成时期经受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0.73~0.30Ma B.P.,古气候总体具有向更加暖湿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属华北中、高山类型,晚更新世以来受新构造运动及气候的影响,垂直地带变化极为明显,在1700m以上山地形成一系列冰缘地貌类型;对山间盆地出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及孢粉分析,可恢复本区环境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