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安徽科技》2011,(z1):27-30
“安徽水稻丰产高效集成技术辐射”课题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实施.课题在全省水稻、小麦主产区选择典型县(市、区)建立水稻、小麦丰产高效技术辐射区,有效组织农科教单位科技资源和地方农技推广力量,创新粮食科技推广组织方式、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果的大规模应用转化,全面提升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钱峰  王林 《安徽科技》2013,(10):25-26
正自2010年6月被批准为安徽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市以来,天长市紧紧围绕滁州市政府实施的"百亿粮仓"战略,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重点,积极选派科研专家、农业技术人员、老科技工作者、有技能经验的干部职工、致富能手等105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业、服务,将先进的技术、信息、人才、项目、管理、市场、服务等要素融入粮食生产第一线,形成了"省、滁州市级科技特派员抓点、市本级特派员推面、科技示范户遍地开  相似文献   

3.
陈泰 《安徽科技》2012,(9):24-24
本刊讯9月7日,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2年水稻现场观摩会在巢湖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部署全省农业科技和粮丰工程工作。各市科技局、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相关负责同志,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任务团队的科技专家,示范县、种业企业代表等150多人参加了会议。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明平出席会议并讲话。2011-2012年。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开展了江淮中籼稻、沿淮单季粳稻、淮北旱茬麦、江淮稻茬麦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突破一批稻麦生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水稻和小麦的高产典型,粮食丰产科技能力日益增强,为安徽省粮食总产“六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共实施水稻、小麦“三区一田”1119.75万亩,增收稻麦52.25万吨,增收12.6亿元。  相似文献   

4.
《合肥科技》2007,(11):14-15
尽管淮河流域遭受50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由于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粮食总产今年仍保持在历史高位,水稻单产则连创历史新高。继9月中旬袁隆平院士选育的超级稻“两优293”,以亩产841.6公斤刷新该省水稻单产纪录之后,近日凤台县、天长市农民种植的“新两优6号”和“扬两优6号”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分别达到843.7公斤、845.3公斤,再次改写了安徽水稻单产纪录。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11,(Z1):58-59
黄义德,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单季中稻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主持人.黄义德长期从事作物栽培、节水农业技术等教学科研工作,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05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安徽省实施,为科研教学成果应用于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黄义德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粮丰工程的第一线,出色地完成了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评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他带领的团队也被授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课题组”.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12个实施省份之一,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也是安徽省近年来组织实施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任务最重、投入最多的农业科技项目之一,共有23个县(市、区)领导、6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参加项目组织实施。4年来,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正>创业人物简介陈学军,男,生于1968年4月,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5年在定边县农机办工作至今,农机工程师,2007年被选聘为市级科技特派员,2013年获榆林市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为定边县农技推广、盐碱地治理、马铃薯主粮化等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创业事迹陈学军热爱农技推广事业,对待农业科技工作,既有贯彻执行党的科技方针的全局观念,又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是农技推广工作指挥者又是实干  相似文献   

8.
《安徽科技》2011,(z1):70-72
日前,国家正式启动“‘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安徽省将继续承担“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任务,并与与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签订了“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协议.“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坚持“突出关键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加速成果的转化;整合其他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注重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加强与科技特派员、种业企业的结合,延伸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内涵”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科技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据此原则和协议要求,安徽省进一步确立了“十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原则、总体目标及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9.
《安徽科技》2005,(5):28
4月26日,科学技术部在合肥组织中国农科院刘更另院士等省内外9名专家,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点课题—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实施方案符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总体要求。目标具体,方案可行,同意按照实施方案尽快组织实施。这标志着安徽省即将加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行列.  相似文献   

10.
《安徽科技》2007,(5):24
日前,安徽省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成果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11.
《合肥科技》2006,(7):17-17,F0004
2006年7月20-21日,安徽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科院和安徽农业大学承担,贵池区和庐江县人民政府具体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双季早稻示范进行了田间测产和考评。  相似文献   

12.
《安徽科技》2011,(z1):57-58
张健美,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副站长,研究员,“安徽稻麦生产农艺农机双适应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主持人.针对安徽省农机农艺结合中存在的问题,本着“求实、创新、高效、协作”理念,她带领课题组致力于安徽稻麦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她多次被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评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她带领的团队也连续两年被授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课题组”.一面向生产实际,科学设计课题任务21世纪,农业和农村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要求简化农业生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乡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季节性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体作物稻麦生产的关键环节机械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张健美针对稻麦不同前茬和连作方式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制约因素,科学设计了江淮、淮北麦稻熟制周年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小麦浅旋耕机条播作业模式研究,淮北地区浅旋耕机条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杂交中稻机插壮秧标准及育秧技术研究,杂交中籼稻机插补偿栽培途径试验研究,小麦耕种复式作业机械产品开发试制等六大攻关任务.课题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安徽省农业机械化质量和农机作业效率,实施效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设计和部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2011,(Z1):36-38
沿淮地区是安徽省水稻主产区之一,包括蚌埠、淮南、阜阳、六安等4市的怀远、五河、凤阳、凤台、潘集、颍上、阜南、蒙城、利辛、寿县、霍邱等11个县(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700万亩,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20%左右.该区是发展优质粳稻和糯稻的重要地区.沿淮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由怀远县人民政府承担,怀远县农技推广中心具体实施,由“单季中稻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组负责技术指导.由于该区水稻大部分与小麦组成复种组合,因此,在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部署中,承担沿淮、江淮地区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凤台县、天长市和龙亢农场也承担了沿淮地区单季中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其单季中稻研究成果和示范效益在沿淮、江淮地区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部分反映.  相似文献   

14.
<正>在安徽省农业科技战线上,有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科技特派员。他们有时是一个团队,有时是一个人,活跃在农业科技推广一线,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辛勤耕耘着。作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重大创新,优化农村科技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破解"三农"难题、服务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科技特派员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生力军。一、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创新创业,用科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安徽省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走出了一条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构建新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8月17日,翠屏区经信科技局、农林畜牧局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翠屏区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冬水田杂交中稻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李庄镇南胜村,宋家乡洋坪村、回龙村,成功测产验收。此次验收由宜宾市科技局按照省科技厅粮丰工程验收要求,组织育种、农技推广等方面的市、区级相关专家组成验收组,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  相似文献   

16.
<正>绥德是一个贫困县,也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农业科技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不断优化发展战略,完善政策措施;各乡镇、各部门依托项目,争取资金,增加科技投入;全县的各级农技单位、农技人员转变方式,拓宽渠道,推广实用技术,传递科技信息,帮助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我县农业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农业科技的运用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科技特派员工作自开展以来,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创建科技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开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7月7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四川农大教授、博导马均带领课题组有关人员、眉山市东坡区科技局等一行5人,在省水稻高梁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的陪同下,考察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泸县核心区、示范区建设。考察组一行先后到兆雅镇石龙村、天兴镇田坝村察看了水稻生长情况,特别是察看  相似文献   

18.
汪超  程辉 《安徽科技》2004,(11):54-56
2004年9月8日,中国杂交水稻研究40年纪念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应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邀请,安徽省农业科技专家,曾为杂交水稻育种作出重大贡献的芜湖市福祥农业高科技研究所所长吴让祥出席了大会.当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得知吴让祥就是当年培育出性能优良的保持系V20和V41和矮败型协青早不育系的农技专家时,钦佩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这位一身农民装束的年长者.  相似文献   

19.
《安徽科技》2011,(Z1):30-32
“十一五”期间,该课题全面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及省科技厅配套支持开展的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运行与绩效评估,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工程”运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决策支持.同时,在粮丰工程的实施基础上,结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 -2020》 的部署及安徽省粮食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了安徽省粮食产业发展研究、提出粮食科技项目建议,制定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安徽科技》2011,(Z1):59-60
孙如银,高级农艺师,天长巾.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推广股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天长课题技术负责人,2006一、认真设计,精心编写方案针对制约江淮地区稻麦生产的关键问题,孙如银设计了稻麦新品种筛选、水稻旱育稀植、水稻节水灌溉、小麦机械化条播、小麦半精量播种、小麦降湿壮根等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开展了有机肥施用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试验,提出了江淮地区麦稻周年平衡增产技术集成实施方案,并亲自参与“三区一田”的选点,编写建设方案.5年来,课题圆满完成了预定各项目标任务,在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评比中,天长市连续多年均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