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莫翠华 《科技信息》2011,(27):130-13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小说,女主人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经历了诸如女侠式的自我理想化幻想、逃离与回归自己的根源文化几个过程,最终意识到只有寻求两种文化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成为能够融合两种文化的真正的女勇士,确立自己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2.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美国女作家汤婷婷的《女勇士——追忆与鬼为伍的一段少女生活》和英国女作家张戎的《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为文本研究对象,以"身份"批评切入,考察海外华人女性写作的语言选择、叙述策略、文化认同、性别认同,从而揭示她们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在多元混杂、异质共存的美国,犹太裔女性剧作家通过恢复本族文化的"本真性"并且在舞台上彰显出杂糅性的当代少数族裔女性生活,塑造出了具有浓烈民族特质的犹太裔女性戏剧,为犹太族裔戏剧建构其文化身份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美国主流文学始终占据美国文学的统治地位,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使美国文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家,包括黑人、亚裔以及犹太裔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以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族裔青少年的成长及文化身份认同,重新界定了美国族裔特色,在美国成长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分崩离析》深受后殖民批评的影响,为一英雄悲剧。批评家们认为正是白人的入侵使得非洲文化分崩离析,而忽略了小说的悲剧以及英雄中心。《分崩离析》应该是一部英雄成长小说,并且在英雄的成长到最终死亡始终贯穿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证和寻求,同时也是阿切比自身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自我身份以及少数族裔所受创伤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7.
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哈尼夫.库雷西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少数族裔作家。他的《郊区佛爷》是一部探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危机等热点问题的杰作。面对生存困境与应对身份危机时,小说中的移民采取了不同的身份策略:采取“否定”策略的移民以悲剧性的死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采取“协商”策略的移民在印英文化的“间隙”中找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两种不同的命运结局表明库雷西对建构新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反本质主义立场,隐含着他对英国主流文化霸权及其种族歧视的深刻反思与深度批判。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麻将这个重要意象起着叙事结构手段和叙事动力的作用。本文以西方女权主义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和美国少数族裔妇女创作探索轨迹为背景,把《喜福会》放在华裔母系文学语境中,分析小说如何发扬和推进美国少数族裔、尤其是华裔妇女写作传统,利用麻将意象建构独具特色的去中心、多视角、多元在场、环形流变的叙事策略,挑战和颠覆父权大一统叙事规范,呈现华裔女性身份建构过程的复杂性、解构性和动态发展性。  相似文献   

11.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12.
夏花 《科技信息》2009,(30):137-137
《骨》中莱拉突破族裔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成功地构建了具有族裔文化双重性特征的混杂性文化身份。这种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出现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解析《骨》中莱拉的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小妖精集市》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杰出的,也是最受学术界关注的诗作之一。诗歌向读者们展现了两种分裂状态:一是男性"自我"空间和女性"他者"空间的分裂与对立;二是处于边缘化深渊中的女性心理的分裂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只有借助于"第三空间"才能实现身份的重构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民国时期苗人知识分子族群身份认同观念的考察,探讨在当时呈现的国族体系中,苗人作为少数族裔社群的边界如何被划定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研究结论认为,现代族群边界的变迁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lt;灶神之妻&gt;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广西边疆地区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与社会文化色彩,翻译活动有助于传播壮族及其他少数族裔古老历史及璀璨文化,也是增强边疆地区民族身份认同感的重要途径。然而,民俗文化翻译在边疆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中仍是一种派生的语际转换活动,导致标识民族身份的异质性语言文化无法得到较好的彰显与传播,因此采用互补翻译策略既有裨于壮族及其他少数族裔重塑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也可促进边疆民俗文化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与他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王玉玲 《科技信息》2011,(6):139-139
本论文试图以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芒果街上的小屋》和《条纹大披肩》这两部作品。此论文融合了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理论,女性作为"被殖民者"、"客体",相对于男性"殖民者"和"主体"。由于对第一世界或白人至上意识形态的不满,处于第三世界边缘文化的女权主义者为少数族裔妇女提倡妇女主义,这一倡导受到了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奇卡娜以及亚裔等女性的青睐。这篇论文试图重塑失语者的声音以及力求为改变现存世界的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9.
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大型机关报党报,对《解放日报》研读发现:延安时期女性作家先期都以"边缘人"的身份,坚持文学创作的自主自由,她们在政治合法性的前提下坚持自由言说的可能性。在知识分子的"入世"担当意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整风运动"及一系列的政治化运动的综合作用下,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女性写作、自由写作又很快地融化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写作。  相似文献   

20.
以关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