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咏雪是咏物作品中分量极重的题材,而谢惠连的《雪赋》和宋代欧阳修、苏轼的"白战体"都是咏雪诗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作品。通过梳理咏雪诗的写作技巧的发展,可以发现"白战体"写作技巧的创新性正在于对《雪赋》中一些未得到发展的写作方法的继承,这也可以视为宋诗"以赋为诗"之一端。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观<她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中的两位寻找自我的黑人妇女形象珍妮和西丽亚,探讨她们如何通过"言语"来实现自我救赎,进而分析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这两位非洲女作家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安妮宝贝的《莲花》与但丁的《神曲》两篇作品有一条相同的主线,即主人公从开始的迷失,而后走上虔诚而又艰辛的忏悔之路,并最终获得救赎.在此中,都包含两位作者对"人"的灵魂的严肃的拷问,并对"人"如何获得永恒救赎给出自己的答案.两部作品处处透出对"人"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4.
从人性异化的角度,分析李佩甫长篇小说《等等灵魂》中人性的异化,并探讨了人性异化的原因,指出权力、金钱是人性异化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作品中,作家还借用人物的"童年情结"尽力剖析人性异化的深层次渊源。通过故事叙述,作品还在阐释从人性异化走向人性回归,这个过程需要精神来救赎。作家正是在描绘人性异化、表达精神救赎的过程中,揭示了小说《等等灵魂》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5.
《培尔·金特》是19世纪挪威杰出剧作家易卜生的关于罪恶与救赎、爱与信念的长篇诗剧。细读文本,不难发现培尔的赎罪之路,遵循了圣经的"犯罪受难忏悔获救"的情节模式,呈现出人生命运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易卜生在这部戏剧中将笔触深入培尔的灵魂深处,展现他一生之中一步步对自我进行宗教救赎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早年阿多诺在《自然历史观念》中提出"自然的历史"理念,将自然的静止一面纳入历史建构,反对本体论暗含的同一性归类逻辑。自然包含着两重维度,一为批判维度,自然独立于同一性的主观认知之外,指出启蒙历史内含的统治意识形态属性;二为救赎维度,真理性内容蕴含在自然的潜在性之中。"自然的历史"理念构成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理论预设,自然以历史停滞的面相、被摹仿的方式,实现艺术的批判功能,又由于自然预示的救赎前景直接转变成为彼岸的神学世界,历史的实践性取向被舍弃。  相似文献   

7.
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论述了模糊及距离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3月4日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学》)编辑部负责人Rachel.Won女士和Nature亚太区业务总监Kate.Yoneyama女士应邀来访,在光电国家实验室为我校师生作了有关学术论文写作技巧的讲座.  相似文献   

9.
欧茨的长篇小说《中年》巧妙运用各种叙事手段塑造了一个救赎者——亚当的形象,表现了作品的“精神救赎”主题:现代社会中年人如何摆脱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通过细致分析《中年》的平行结构、多视角叙述和自由直接引语等叙事特征可以揭示作品在表层叙述下的深层含义以及小说所蕴涵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0.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分析理论,源自于197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次银行绑架事件。《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佳作。采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分析理论对电影《肖中克的救赎》中的一部情节进行分析,有助于对电影主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1.
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描写了一个人性的回归与救赎。经过艰苦的努力,阿米尔终于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终于摆脱了悔恨、内疚和自责,勇敢原谅,达到心灵的安定.完成了人性的回归与救赎。本文从风筝意象出发.分析作者对人性的回归与救赎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盘》的女主人公罗萨蒙德是在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在《磨盘》中,罗萨蒙德在与乔治唯一的一次偶合就怀了孕,犯下了"原罪",而其救赎的方式——将男性边缘化,使其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用母爱取代性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蕴涵了德拉布尔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既不同于传统女性又有别于激进女性主义者,既倡导女性独立,又强调做母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的艺术韵味和"东方情调"的永恒魅力,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进行有效的审美修复,同时,它又以"供奉人性"的精神旨向对现实的世俗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了《教战守策》一文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短篇杰作,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暴力、救赎思想.文中主人公老祖母、"不适时宜的人"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种种行为无不折射出现代西方生活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能得出的唯一的一个结论就是--好人难寻.  相似文献   

16.
13世纪兴起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马斯表现出对理性的极大信任,试图用理性澄清信仰,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托马斯的"救赎观"中。这种"救赎观"是托马斯在整合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上,对其前辈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和"救赎"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努力下取得的。  相似文献   

17.
蓝色象征着自由,《蓝色》的主题也离不开"自由",基耶斯洛夫斯基试图用一场悲剧式的实验为我们探索"自由"的真谛,爱情和亲情两份情感的同时缺失把女主角打了精神黑洞,爱情并不是最好的疗药,只有当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在"情敌"的身上得到延续时,她才获得了救赎。  相似文献   

18.
新文化运动干将鲁迅先生于1921年创作的小说《故乡》把中国传统文学技巧和天才创新完美融合,既真实地向读者再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旧社会农村生活场景,在写作技巧和内容方面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体味这篇小说多样的艺术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怀乡"题材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来解读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清楚地看到影片在以"明线"——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可以同时看到影片以"暗线"——知识/话语——权力来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内两条线共同实现着维护和稳定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很多,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人们认为是"一部象征性的,甚至是讽刺性的作品,代表了美国社会本身",[1]它是"我们现代文学史上仅有的几部真正的神话小说之一"。[1]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家以其丰富的色彩描写和象征手法,深刻地刻画了"爵士时代"美国社会的风貌,成功地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的"美国梦"破灭的历史全程。这部小说在运用色彩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本文从色彩这一角度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