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丙烯酸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异丙醇为链转移剂和移热剂,合成了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铵.研究了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及聚合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合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的新工艺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及其钠盐为单体,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不通氮气及不除去丙烯酸中阻聚剂的新工艺,通过接枝聚合合成了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文章研究了丙烯酸的中和度、引发剂用量及交联剂用量对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对该产品进行了最优化合成工艺条件的研究。实验研究表明,以该新工艺合成的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的最高吸蒸馏水率为1 060g/g。  相似文献   

3.
以丙烯酸及丙烯酸正丁酯为主要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OP-10、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聚类增稠剂,考察了聚合条件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几种不同引发剂在玉米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了以硝酸铈铵,过硫酸铵,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玉米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反应,对一些反应条件如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单体中和度,反应时间等进行了考察,并比较了以硝酸铈铵,过硫酸铵,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不同经发体系的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反应的结果,表明用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引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钠合成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玉米淀粉糊化后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 ,与丙烯酸发生接枝共聚反应 ,制的超强吸水剂 .籍此讨论了引发剂用量 ,丙烯酸与淀粉配比等因素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引发剂用量为淀粉用量的 1 .5 % ,淀粉 /丙烯酸 (质量比 )为 1 /6时 ,合成的超强吸水剂室温下在饱和状态时可吸收 5 5 0倍的蒸馏水 ,2 5 0倍自来水 ,80~ 1 0 0倍生理盐水 ,4 0~ 5 0倍人工尿 ,同时还具有优越的保水性能 .  相似文献   

6.
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体系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耐盐高吸水树脂。运用单纯形优化法获得了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的优化条件组合,树脂在0.9%NaCl溶液中的最高吸盐水率达143.9 g.g-1。还考察了溶液盐浓度、pH值和温度等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淀粉-膨润土系超强吸水剂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丙烯酸、NaOH、钠基膨润土和红薯淀粉等为原料,用过硫酸铵氧化体系引发水溶液交联共聚制备超强吸水性树脂(SAR).制备条件为:中和丙烯酸的pH值为6.5,淀粉与水的质量比为5 g∶25 mL,淀粉与丙烯酸的质量比为5 g∶30 mL,膨润土的用量为2.0 g,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用量为0.01 g,引发剂过硫酸的用量为0.20 g;淀粉糊化温度为80 ℃,接枝聚合温度为60 ℃,制备的复合SAR性能稳定,样品吸蒸馏水为510 mL/g,吸0.9%的NaCl溶液量为55 mL/g.  相似文献   

8.
该文研究了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玉米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反应,并对重要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产率、接枝率、接枝效率分别达到64.04%、73.82%、86.43%.该文还对该引发体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含功能性单体的苯/丙乳液的聚合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乳液聚合工艺,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合成了含功能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乳液,系统研究了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含功能基单体含量、聚合工艺和聚合温度等对乳液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聚合温度降低,采用半连续聚合工艺以及适当提高乳化剂的浓度均有利于乳液聚合反应的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可聚合单体直接共聚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选用丙烯酸(AA)、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烯丙基聚氧乙烯醚(JFB-23)为单体合成了聚羧酸系减水剂,考察了SMAS、从、JFB-23物质的量之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滴加时间和保温时间对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减水剂的结构和分子质量分别用FTIR和GPC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SMAS、AA、JFB-2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8∶3∶1,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聚合温度为85℃,滴加时间为2h,保温时间2.5h.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反相浮聚合法合成丙烯酸-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反应单体浓度,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引发剂及反应温度对反应悬浮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为选择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热封包装材料用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包装材料,制备低热封丙烯酸乳液涂层材料.通过考察聚合工艺,调节单体比例、乳化剂、引发剂及其用量,测定乳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十二烷基硫酸钠(K12)作为乳化剂,其适中的质量分数为0.5%,以质量分数为0.5%的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软硬单体按质量比为1∶1混合,进一步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功能性单体丙烯酸(AA),所制备的乳液稳定性较好,成膜性优异,热封强度达到2.64 N/cm,大大超过现有市场产品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丙烯酸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反应单体浓度、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引发剂及反应温度对反相悬浮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为选择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阳离子单体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一种四元共聚物为抗高温压裂液稠化剂DF。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单体摩尔比为AM∶AA∶AMPS∶DMDAAC=10:3:0.6:0.3,单体浓度为25%,p H=5,反应温度为45℃,引发剂过硫酸铵加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1%,反应时间为24 h。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不同引发剂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对产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更适合与小单体是马来酸酐的反应;而氧化还原体系即过硫酸铵与双氧水作引发剂,或双氧水与维C作引发剂更适合于小单体是丙烯酸的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16.
徐浩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797-3800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戊二醛、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使壳聚糖与丙烯酰胺、丙烯酸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一种新型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聚丙烯酸吸附材料并应用于Hg(Ⅱ)的吸附研究,考察了原料配比、pH、溶液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质量分数为25%、pH=5、吸附时间为200 min时,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过硫酸铵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甲醛合次亚硫酸钠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与偶氮 (2 咪基丙烷 )盐酸盐为复合引发体系 ,对丙烯酰胺采用先加碱聚合后水解的工艺制备了高特性粘数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研究了水溶液聚合过程中引发体系的组成及各组分浓度和助剂对所合成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特性粘数的影响。通过实验 ,最终确定了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制备高特性粘数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引发体系与最佳的合成条件 ,并通过正交试验的设计得出了各种试剂对特性粘数影响的程度。利用该方法能够合成出水溶性好、特性粘数高达 2 1.37mL/g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锅法,过硫酸铵既作为氧化剂又作为引发剂,设计合成出高产量水溶性六元瓜环桥连丙烯酸聚合物。所合成的六元瓜环桥连丙烯酸聚合物通过核磁氢谱,碳谱,二维核磁,红外,凝胶色谱和扫描电镜等表征确认。实验结果显示聚丙烯酸链可以以一种受控的模式通过自由基聚合接枝到六元瓜环表面。  相似文献   

19.
高特性粘数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过硫酸铵-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甲醛合次亚硫酸钠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与偶氮(2-咪基丙烷)盐酸盐为复合引发体系,对丙烯酰胺采用先加碱聚合-后水解的工艺制备了高特性粘数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研究了水溶液聚合过程中引发体系的组成及各组分浓度和助剂对所合成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特性粘数的影响。通过实验,最终确定了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制备高特性粘数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引发体系与最佳的合成条件,并通过正交试验的设计得出了各种试剂对特性粘数影响的程度。利用该方法能够合成出水溶性好、特性粘数高达21.37mL/g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20.
以聚乙烯醇(PVA),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原料,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互穿网络水凝胶,并对其吸水性、抗盐性和抗温性等性能指标进行了研究,根据正交设计,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指出影响凝胶吸水率性能指标的显著因素为单体质量比和交联剂Ⅱ用量,影响凝胶抗盐性的显著因素为单体质量比和PVA用量;影响凝胶抗温性的显著因素为引发剂用量和单体用量确定了不用情况下最佳合成条件及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