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以福建省为区域研究对象,以自然、人文等地学因素为研究基础,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时福建省经济地理特征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将分类结果落位到福建省区域空间上进行可视化处理,进而对其呈现出的特征规律进行探索研究,最后综合考虑政策、体制等隐性因素,提出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龙游石窟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石窟自从发现以来就一直被笼罩在迷雾中,特别是对石窟的成因颇有争议.在地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肯定其有别于石窟寺且与采石密切相关.通过分析石窟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指出龙游石窟的红色砂岩是理想的建材资源且沿江分布便于石料运输.最后,结合区域采石文化以及对石料去向的初步调查,提出龙游石窟的形成是历代工匠采石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3.
自然景观地学成因类型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景观是指地表及一定尺度空间所形成的富有深度的视觉模式,根据地学基本原理,可将自然景观成因类型划分为5大组、15类和66个亚类景观.景观审美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景观的地学成因类型,它包括景观共性审美特征、景观个性审美特征和景观鉴赏审美特征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选择昆明市作为研究区,以2011年LandsatTM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区地形特征,提出把研究区进行分区并分别确定高程、坡度决策规则的改进型决策树分类方法,并结合分析的光谱特征规律,在决策分类中引进了比值型指数、NDVI值,构建基于光谱特征和地学辅助知识的决策树信息提取模型,最后对传统计算机自动监督分类方法与决策树信息提取模型方法解译的昆明市土地利用数据的精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遥感信息提取的昆明市土地利用数据的Kappa指数比传统监督分类方法提高了0.234,分类精度提高了17.03%;从各种地类类型的测试样本点平均正确率来看,改进的决策树分类方法比传统监督分类方法提高了21%,大大提高了LandsatTM遥感数据分类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各矿务局主采煤层底板的抗压入特性和底板分类;分析了底板岩层的变化特征,底板抗压人特性与岩性、岩层类别的关系。从而、为回采工作面底板岩层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江南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江南丘陵区土地利用/履被类型相对比较复杂,传统的基于光谱特征的计算机自动分类的精度难以达到实际应用的需求.为了提高分类精度,需要模仿目视解译过程,从遥感信息机理与地学规律的综合分析人手,综合其它辅助信息进行分类.在对绍兴试验区地学背景知识和遥感数据光谱特性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获取了试验区各类典型地物分类的知识,并以规则的形式表示这些知识,集成TM影像亮度值、亮度值关系和DEM、坡度和坡向地理辅助数据对试验区土地利用/履被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方便有效地综合多种辅助数据进行分类,得到令人满意的分类结果,本次试验的分类精度为86.66%。  相似文献   

7.
石窟寺建筑大多依存于不同性质的岩体,采用减地之法开凿而成,受地域、时代、民族等因素影响,石窟建筑形制因时因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石窟赋存岩性的差异和建筑形制类型的不同,则对石窟建筑的营造工艺提出了不同要求.该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不同形制石窟窟顶坡度、石窟建筑尺度、石窟结构受力以及石窟层位分布等方面的统计、计算与分析,从石...  相似文献   

8.
黑色岩层是一种广泛分布且具有特殊性质的岩石,探讨黑色岩层的风化特征,为黑色岩层边坡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黔南三都地区下寒武统喳拉沟组黑色岩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浸泡试验、水质分析试验模拟黑色岩层的水岩化学作用过程,通过黑色岩层风化中的矿物特征、化学成分特征来确定其风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黑色岩层在水岩作用中涉及多个复杂的化学过程,通过溶解、水解、水合作用逐步形成稳定的黏土矿物及次生矿物;黑色岩层的化学风化已完成去Na、Ca阶段,并初步进入中期的去K风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金川不良岩体分类及其巷道支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岩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给出了按稳定性划分的金川矿区工程岩体分类表,不良岩层为其中不稳定和极不稳定两类;分析认为,金川不良岩层具有岩体单块强度高等四个特点,不良岩层巷道围岩变形具有围岩变形量大和流变变形显著两个显著特点,据此给出了三条支护设计原则;根据在金川二矿区进行不良岩层支护试验的实践经验和金川不良岩层巷道支护原则,给出了适用于各类不良岩层巷道的支护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本分类的背景及传统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特征选择不足之处的同时.提出了不同特征选择方法相结合的本分类模型.该模型首先对本进行分析.把本表示成向量空间的形式.本在经过预处理后.按一定规则提取关键词.关键词的提取中增加了对名词短语的识别.特征选择的方法上,结合了档频数和互信息量,并对他们进行了改进.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新方法进行分类所得到的分类精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超声波确定敦煌英莫空窟洞壁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超声检测技术确定出莫高窟北区洞窟的岩壁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洞窟岩壁的纵波波速、横波波速、动弹模随着洞深的增加而增加;洞窟窟顶的力学参数低于洞窟侧壁的力学参数;顺岩层波速高于切层方向波速。  相似文献   

12.
周杰  王逢睿  王捷  赵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8):12194-12202
水-岩作用是岩体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分探查是研究其水-岩作用的基础。利用微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性探查石窟岩体水分来源、水分分布及水分的时空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微波测湿技术可有效探查浅表层石窟岩体的水分来源和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长期监测条件下,可测试不同深度岩体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同时能够可视化展示石窟岩体水分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微波技术为石窟岩体水分探查提供新的思路,具有便捷可靠、无损检测、可视化探查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剑川石窟在内容上分为南诏国王造像与佛教造像两类;结构上既有巨像深窟,也有浅刻浮雕、线雕;工艺上有精雕细制,也有粗制滥造;雕刻时间有南诏时期,也有大理时期;有的有题记,有的无题记。剑川石窟主体应完成于南诏中后期,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大理国时期。石窟的精华部分为南诏王室所造,其余为大理王室及南诏、大理时期的善男信女个人捐造。石窟中有南诏王形象的三窟是南诏王族乌蛮民族祖先崇拜的遗迹,而非本主。南诏王室所造的石窟精华部分应为技艺成熟的四川工匠所为,而非本地的白族工匠。  相似文献   

14.
分散、多源、异构的地学数据资源的整合集成、交换共享、挖掘利用必须以本体为支撑解决语义异构问题.针对当前缺乏以数据为核心能够支撑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操作处理本体库的问题,提出并开展了地学数据本体的研究与构建实践,并进一步分析了地学数据本体的应用领域和重点发展方向.地学数据本体的实质就是地学数据资源各类特征的本体,通过对地学数据资源内容、时间、空间、形态、来源等方面的概念、实例及其关系的形式化描述,实现无歧义的语义表达与推理,可有效支撑地学数据资源的分类编码、集成建库、语义搜索、关联数据和挖掘分析等应用.未来地学数据本体应进一步加强自动构建更新方法的研究,加快完善地学数据本体库,大力推动地学数据本体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地学数据共享网络中的元数据扩展和互操作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元数据技术整合分散的数据资源,并借助网络提供共享服务已成为当前数据交换中心的主导模式.这一模式隐含了3个潜在的缺陷,元数据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是其在数据共享网络中应用的关键.针对地学数据共享网络,建立了元数据的扩展模式,并依此构建多学科元数据扩展体系;分5个方面分析了元数据互操作技术(核心元数据互操作、元数据映射、RDF技术框架、基于协议层的互操作和Web Service互操作).结合元数据分布查询服务(SRW)介绍了基于ZING标准的元数据互操作的开发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龙门石窟游客数量与二氧化碳浓度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对龙门石窟潜溪寺窟内CO2浓度和游客数量的长期监测,建立了洞窟CO2浓度自动监测系统,探究了CO2对石窟文物的侵蚀作用以及游客数量与CO2浓度的相关性;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措施。结果表明:CO2气体主要借助凝结水对石窟岩体进行侵蚀;潜溪寺内游客数量与C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游客高峰时段CO2浓度约为600×10-6(ppm),比正常水平偏高50%;游客稀少时段CO2浓度约为400×10-6(ppm)。一天内潜溪寺内由游客呼出CO2气体的增量达4 765.28 L,对石窟微气候环境影响严重。该研究成果可为定量研究CO2气体劣化碳酸盐岩机理提供实地参数依据,并且在如何对龙门石窟游客分流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石刻造像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艺术珍品.以龙门石窟为例,在对其政治本真性、经济本真性、文化本真性剖析的基础上,对旅游语境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本真性展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要体现世界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必须构建完整的解说系统,增强游客对世界遗产的本真性的理解,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提升游客对世界遗产的欣赏水平,唤醒民众的自觉意识,保护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的化学基础课程设置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相适应,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地学类专业化学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在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更新基础化学教学内容的一种途径,构建了地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分层次教学的框架,建立了地学各类专业化学教学内容的体系,同时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按照此改革方案的实践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我国地学数据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地学数据整合与集成应借鉴的原则和地学数据率的建库内容,对我国地学数据建立与功能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