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新型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课题,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为现代高校存在的逻辑起点.随着"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困境开始凸显.在现有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以及协同育人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契合,并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例,从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科交融、创新教学模式和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等维度,探索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协同培育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教育和人才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愈加受到青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各大高校虽然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培养生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为例,通过"创新小组"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创新小组"模式的建立在对创新教育进行摸索的同时,也试图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高校人才培养对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提升人才的群体素质,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而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本文从人才培养的模式、机制入手进行阐述,提出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工科院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更具必要性和迫切性。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人才个性培养、完善创新品质、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建立高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大连工业大学光源与照明专业为例,针对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其他工科院校的创新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地方高校还存在着学生创新意识较差、教学模式陈旧、师生关系淡漠、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欠缺等不足.只有改变教育教学模式,融洽师生关系,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创新人才。近十多年来,我国对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仍存在认识不充分、落实不到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以守成性教育为主、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教师创新引导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必须在高等教育后续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才能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形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目前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了促进普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普通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宝鸡文理学院机械专业为例,分析了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以及目前机械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毕业设计环节安排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全面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普通院校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社会急速发展,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会计教学因其固定的教学模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错误的自我定位阻碍了对会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中针对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整合国外先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着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以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为主体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四位一体的高校会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西部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等原因,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各种缺陷。以科学发展观内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创新人方培养路径,不仅有利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还有利于更好地为西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狭窄、教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等。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该文在对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创新人才多元化的遴选淘汰机制、"一制三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机制等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并依托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实验班进行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及验证。以期为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人才是创新体系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应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利用教学创新更好地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虽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所重视,但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仍关注不够,需要探索更加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井冈山大学依托网络研究性学习模式平台,通过构建基于“挑战杯”的科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实验室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高校实验室的基本功能以及实验室文化的创新氛围为切入点,通过论述高校实验室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开放和实验室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保障作用,以帮助阐明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与水平是一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与素质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以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实现了优秀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高校创新基地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分析近三年部属院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举措,在研究、总结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江南大学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证研究,提出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基地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和机制,这对今后高校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理论知识学习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两者各有侧重,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共同构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难题,而造成这一难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该文主要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以期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今时代,人才竞争已成为世界的主题,而人才的竞争关键又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提出,创新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命题.高校团学组织是学生中的核心力量,必然会对创新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理顺团学组织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有着积极地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国外发达国家正在推行创新实验室模式,目标指向创新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基于创新实验室模式,讨论了创新实验室模式的发展现状、特征以及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创新实验室模式下高校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该文阐述了现阶段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结合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以“创新实验班”为载体的电子信息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着重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实验班”的组建办法,“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六大具体措施以及“创新实验班”日常管理等相关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