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王虹 《太原科技》2010,(9):35-35
太原理工大学始终将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作为人才培训和科技创新的着眼点.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以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成为科教兴晋和人才强省的排头兵。特别是作为一所地处煤炭大省的地方“211工程”大学,学校坚持从山西省情实际出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在与煤机装备产业相关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山西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科学管理研究》2016,(1):33-36
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研究型大学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体现。但在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遭遇的困境,成为阻碍研究型大学顺利助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因素,需要遵循培养精英人才、创新知识、产出高水平成果、提升竞争力的宗旨,真正体现大学办学之道。  相似文献   

3.
特色型大学的本质属性突出体现在学科类型和结构的特色上,中国部分特色型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学科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特色型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既有优势和劣势,又面临着机会与威胁,应依据“优势-机会”组合策略,从教育理念、学生创新能力、开放式教育资源和文化软实力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在综合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潘慧 《广东科技》2014,(5):21-24
【高校简介]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是全国重点大学及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学校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和优越的教学服务条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华农将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居国内一流,优势和特色学科与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功能的延伸,承担着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功能,并致力于探索和推动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清华科技园从成立之初,就始终将创业人才的培养作为园区发展的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校的创新发展是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秉承"立足宁波、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实施"顶天立地"战略,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长、科研攻关与成果产业化齐进,进一步强化宁波产业创新转型的服务和支撑。主要做法是:一、构筑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到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的大环境中思考。在学历教育方面,提出并落实"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理念,开展探究式教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5%的在校研究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创新有着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方法及途径.从认知计算——思维的形式化入手,以处理不确定性推理、智能驾驶、自然语言理解及群体智能为例,阐述在大数据时代创新所应采取的思维方式.作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除重视单一学科建设外,更多地是要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和交叉,将分隔的垂直学科划分转变为交叉、协作式的科学研究,在开放协作的环境下寻求创新.  相似文献   

8.
创新作为教育之根本,是大学的灵魂,更是民族的希望.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大学创新力的培养和提高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大学的优秀经验,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优化办学资源、提高教师自主创新素质与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将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并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大力推行开放办学,借助学校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区域和学科集群优势,整合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推动学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元元 《广东科技》2005,(10):68-69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开放式、研究型大学。根据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发展战略,围绕国家特别是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我校提出并着力强化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培养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广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北京联合大学创建于1985年,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京的重点大学创建的30多所大学分校。作为以本科为主、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一所大学,学校坚持“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北京联合大学历经30年的发展与积累,已今非昔比。她以8个学科门类、120多个专业、16所学院、20多个校级科研机构、3万名全日制在校生,跻身于北京较大规模高校的行列,她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就业状况赢得了广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30年来,共培养了18万名毕业生,为首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学校己发展成为规模较大、年招生人数较多的市属高校之一,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世用性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学科交叉不仅成为创新思想的源泉,更是大学创新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核。对于如何构建以促进学科交叉为基础的大学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注重实践教学中心建设培养生物技术应用性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根据应用性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生物技术学科发展需要,强调实践教学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加强应用性实践教学中心建设、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重要性,为开展学生应用性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及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建伟 《创新科技》2015,(11):46-48
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构成体系,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需要明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体系、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与校企合作模式,进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一体化以及校企合作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观,从而把人才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大学.它与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院校既相区别又相对应,这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规格与教育培养模式等方面."应用型"和"本科"决定了这类大学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优化培养方案与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  相似文献   

16.
山东大学     
《实验室科学》2013,(4):F0004-F0004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之最。  相似文献   

17.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是当前军校教育改革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教员作为军校办学育人的主力军,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本文从教育观念、素质要求、教学过程及教学环境创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军校教员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学术单元和组织单元,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提出主要观点:学科方向是灵魂;学科知识是根本;学科人力资源是关键;学科制度是保障;学科文化是纽带;学科创新是活力之源.  相似文献   

19.
从高等学校所承担的任务、浙江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发展的情况,多角度探讨了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工作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笔者结合浙江科技学院实际,分析了科研工作对办学特色形成、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对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及学科特色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铸就大学创新文化之魂为核心,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创新文化是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引擎,在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引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首先要创新大学发展理念,通过发挥创新精神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形成创新的文化底蕴和氛围,构建起新时期的大学创新精神文化体系. 弘扬现代大学理念,培育创新精神文化 大学理念,反映了大学在其办学历程中所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独特个性.要围绕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当代使命不断进行理念创新,结合自身传统深化校风、学风、教 风等精神内涵,把科学研究所倡导的求真求实、批判求新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所蕴涵的自由民主、激励包容等人文关怀统一到创新实践之中,使创新活动具有不竭的精神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