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求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美学发展的前景是文化美学。从文化美学视野反思中西方古典美学的文化特征,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辩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的终结,根源在于其文化母体内部包含个体认识与历史价值之间的矛盾;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文化美学,它以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为基本问题,以“道”(气)、“有”、“无”、“情”、“景”、“和”及“象”等为基本范畴,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古典文化美学源于老子、孔子、《易经》,成熟于王夫之、叶燮、终结于19-20世纪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它的终结是21世纪文化美学的诞生必须付出的历史文化代价,它曾经存在的境界则是迎接21世纪文化美学诞生的一个神奇的预言!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的亚洲美学家们往往依据西方美学传统的基本模式来考察各种美学问题;但实际上,亚洲各国也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传统。通过对中西美学传统的比较性考察,探讨中国美学在21世纪人类美学的总体发展中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从中国美学的视点看,美不仅在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具有单纯审美的意义,而且更在人的存在自身中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人不仅是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且首先是人自身美的存在的创造者。事实上,只有当人自身的存在首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层面时,人才有可能一方面在外部世界中创造出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内心世界中形成审美的心理。中国美学的这一洞见无疑能够大大扩展21世纪人类美学的理论视界和研究内容,使其超出西方美学传统的有限观念,甚至将其提升到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层面,从而使其对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鲜明地表现出爱的情怀、异域风情和反思情志等美学特性."爱的情怀"是对现实"人"的爱的表现,"异域风情"是对"人"本真存在的关怀,"反思情志"是对现实"人"存在的多角度观照.这三个特性反映了"人"在流行音乐文化域中的不同层面的特征,根本上反映了一个核心美学问题,即凸显了"人".因此,"人"的凸显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最重要的美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是在争论中诞生和发展的。作为2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美学学说,实践美学曾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此引起的争论与批评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型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确立,一部分学者认为实践美学只是适应中国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需要,而当这种社会需要不再存在的时候,实践美学也就过时了,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哲学发展的历史,是理性为世界立法的历史。这种哲学以求真作为自身存在的第一目的,由此衍生的美学偏离其学科特性,将追求客观性放在第一位,将美作为现象的残余。但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固然具有说言的特质,而理性同样不能提供关于世界的真实图景。在这种背景下,以求美为目的的美学与其信任理性,还不如特而重视常识性的审美经验。美学在当代的救赎之路只能是一条下降的通道,即关注美的当下存在,以常识性的审美经验作为审美判断的第一根据。  相似文献   

7.
始自西方的美学直到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西方美学史上的许多观点无疑在中国美学研究历程中留下了许多痕迹。文章指出中国美学研究在进入21世纪时必然走向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趋势表现为美学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真正具有学术史意义的美学现象是,关于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与反思。论争集中体现于“后实践关学”的超越性批判和实践论美学的改造性维护。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刘纲纪和蒋孔阳,都对各自的实践论美学思想进行了自我完善性的反思,从而也充分地证明了实践论美学自身是一个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造着的开放体系。实践论美学尽管尚存在着一些学术局限和内在矛盾,但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同时,它也是中国当代最有发展前景的美学学派。  相似文献   

9.
古代哲学以本体论为核心探索世界的本源,寻求对人的终极关怀。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基础,追求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力求主客体的统一。现代哲学也在不同的层面研究人的诸问题。综观哲学的发展历史,人一直是哲学的主题。哲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要人认识自己、展现自己、超越自己,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文化哲学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采用社会历史的方法,并结合文本层面的分析,对其文化哲学思想进行思考。指出他在政治性目的诉求下所提出的解放道路,由于缺乏社会现实性而只是一种乌托邦性的救赎之路。这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任务也将产生一定层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肖朗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2):30-32,46
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仅围绕“实践”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发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自1980年李泽厚提出"美学热"以来,美学论文、专著、刊物如雨后春笋;其它相邻学科也加盟其中;美学研究生报考竞争激烈;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等无一不表现出人们对美学的热衷.这些正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催动下所产生的第三次美学热潮.  相似文献   

13.
实践美学的出路探索,是当下实践美学能否走出内外困境的根本所在。依据实践美学所谓的致命缺陷和理论难题,从作为实践美学哲学基础的实践范畴的、备受争议的原因出发,对实践作出了本体论层面的理解,以实践的二重性沟通了实践与审美。另外,从理论上论证了实践是解决主客二元对立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设计中有无数种视觉表现形式,怎样的视觉表现形式能在瞬间快速地吸引受众地视线,并且带动口碑效用、产生消费行为.从而促成营销成功或某些预定公益效应。虽然延续到至今大陆仍然对性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保守思想.甚至有所反感。笔者仍坚信情爱图彤在平面广告中恰到好处的应用.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视觉关注力效果.从而促进营销成功。  相似文献   

15.
浅析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艺复兴以前,西方音乐美学主要由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纯理论角度分析研究。从十四世纪艺复兴开始,随着作曲、表演、欣赏、理论的分离,各个乐派的音乐家们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两种形态的音乐美学。本从不同时期、不同乐派的音乐作品出发,探讨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新时期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审美艺术,按美的规律教育人、塑造人,在美育的潜移默化中唤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美的情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Xu jing 《科技信息》2008,(5):221-222
This paper presented aesthetics' application in strengthening brand garment individuality, through the integrated aesthetics design can develop the personality culture chain of brand garment, this is the supporting point for searching for differences, and also it become the key point to make brand from product to sensibility sale.  相似文献   

18.
论文艺美学的产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艺美学作为一个薪的学科的萌生、形成、确立、发展,自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机缘。该文从文艺美学同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变迁的关系以及文艺美学自身存在的生发、成长的内在机制和学术理论等诸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阐释生态美学与技术美学以人为支点的相关性、人文关怀性以及理念的同一性,进而浅析在当代视野下的生态美学与技术美学人性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论争的焦点集中在本体论问题上。实践美学本体论固有其缺陷,但其功绩亦难以全盘否定;生命美学抓住实践美学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后,试图作一次美学理论的全面革新。但将立论基点从实践移到生命这一更具宽泛性和不确定性的范畴上,却只能视其为一次迂回。本认为,这次论争应尽快从对抗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