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研究安全仪式感对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增强安全仪式感在安全建设中的作用,从仪式感出发,解析安全仪式感的内涵;深入分析安全仪式感对个人和对组织的价值、产生条件以及作用机理;构建“安全仪式感作用下的人的安全心理和行为”模型,指出安全仪式感的建设需要一个平衡状态,并用“跷跷板”模型对其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安全仪式感可通过安全心理的三个维度和安全行为的四个维度加强人的安全心理,提升人的安全行为,为企业实现安全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FI)对1063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服刑人员的生命意义感普遍较低;人生意义体验得分低于大学生,人生意义寻求感得分高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负相关,与其它四个维度正相关。得出结论为:生命意义感与大五人格显著相关;大五人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3.
地方感是印第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琳达·霍根作为美国印第安族的作家,在其作品《太阳风暴》中生动展现了印第安文化中的地方感,强调了地方感对印第安人自我认同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实现地方感重建,对人们重新思考当下社会存在的生态危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物感说又称感物说,最初是一种自然审美理论,解释人在自然审美中发生心理反应的原因。天人合一论是它的哲学基础。大量感物抒情的文艺作品和人们对创作的经验总结为物感说的形成提供了感性材料和理论支持。物感说真正进入诗学理论始于《乐记》,成熟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物感说的形成作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羞感是人类特有的情感现象,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羞感的生物学价值、道德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个体及其个体价值的一种自我保护感,它可以有效地阻止无爱的性行为,抑制性本能的冲动,是造就高贵而且可能的人的类型的重要辅助力。  相似文献   

6.
日本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而实际上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意识、惩罚等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偏差。严谨守法的日本人以其独特的罪感意识诠释着其特有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启动效应的影响,对54名大学本科生在高兴、悲伤和愤怒情绪刺激下情绪启动效应后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启动有影响,其中,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OS )高的人,在呈现积极启动刺激后情绪启动效应更显著;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DES)低的人,在呈现悲伤刺激后的情绪启动效应更显著;但管理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ANG)的高低对愤怒情绪刺激下的情绪启动效应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非常独特,她用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描绘了一个个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人的孤独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本文从主题思想、选材以及表现手法三个层面阐述张爱玲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数学家,但都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10.
程钇鑫 《青年科学》2009,(11):34-34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人的感恩节。在这一天,许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大多都会结草衔环。感恩报德:感父母的恩、感爱人的恩、感师长的恩、感同学的恩、感同事的恩、感朋友的恩、感国家的恩、感社会的恩、感生活的恩……  相似文献   

11.
学生学得慢,忘得快,知识无法转化成为能力是目前弱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学生缺少一种对数的感觉,即数感,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培养弱智学生的数感,有助于增强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从而起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博览》2013,(13):71-72
中国人所不知道的西雅图为了模糊视听,西雅图在导演的镜头下显得没有存在感。  相似文献   

13.
恐惧感、绝望感和孤独感是20世纪西方现代人共有的精神特征,卡夫卡由于其独特的家庭、经历等,从而使他形成了特有的“顺从”与“反抗”的双重人格,造了非同寻常的沉重,苦涩的“三感”体验,并形象地展示了现代人“超现实”的灵魂痛苦,折射出世界、社会、人生的荒诞。文章也表达了卡夫卡对人类生存、处境、未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习得性无助感”现象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行为时发现的,后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它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很复杂,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本身的因素。当学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缺陷,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治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相似文献   

15.
林俊 《新余高专学报》2012,17(5):130-131
近年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普遍应用于教育、职业选择、组织管理等领域中,该理论的核心是克服了传统心理学的一些弊端,结合人的自我感知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源着手,通过以住的成败经验、他人的示范效应、社会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这四种不同的信息源,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就业择业,旨在帮助大学生培养职业自我效能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实现人职和谐。  相似文献   

16.
许淇的散文在寻找自己,既是散文家的自己,又是散文的自己。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回归探索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把人生从繁冗的世事或社会的异化中解脱出来。文人的雅趣、诗画的情调、章法的严整、文笔的清丽,构成了许淇散文的风格。其志人散文常常在简约的文笔中突出人物命运的巨大跌宕,具有人生的悲怆感和苍凉感。  相似文献   

17.
王英 《太原科技》2007,(1):85-86
应用SCL-90、社会支持、简易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等方法,对长治市5所民办中学教师共220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平时少运动的人,一般在运动后的第二天就会感到肌肉酸痛,特别是激烈运动后,那种酸痛感更是厉害,而且酸痛的时间有时候会长达几天。有些人虽然少运动,但是每次运动后都会做做拉伸动作,第二天的酸痛感就没有那么厉害,也就是疲劳感没那么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在运动中肌肉收缩,会产生大量乳酸堆积在肌肉里,会让人感觉酸痛。而通过拉  相似文献   

19.
宋琤 《科技信息》2010,(18):I0074-I0074,I0076
逻辑学是高等院校的中文、新闻或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逻辑学概念多、规则多、公式多、符号多,因此对很多高校学生来说,逻辑学课程常给人带来抽象感、枯燥感、甚至玄妙感。作为逻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逻辑知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优美和壮美     
雅典奥运会将永久地驻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因为它留下了最美的画面和图景。启蒙哲学家康德说过,对美的感悟,是人性中最为隐秘的情感。按照康德的理解,比较精致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它们都令人感到愉悦,但方式不同。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优美是可以经过装扮和修饰的,壮美必定是淳朴的。鲜花怒放的原野景色给人以优美感,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给人的是壮美感。精心修剪的树木是优美的,荒野中古都矗立的高大橡树是壮美的。优美给人愉悦,壮美则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力量,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