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2008年春晚上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让众人赞叹,但更令人惊艳的是他身后那只带着淡淡"笑意"的瓶子. 青花之美,美于幽静.青花之色单与任何一种颜色相比都略显幽暗,而古时技艺高超的工匠将青花与润白的瓷相结合,便立即赋予其生命.就如同一块美玉,温润、淡雅、清澈,但易碎的特性使其更加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14,(4):30
<正>瓷器是展示中国形象的名片,是代表民族文化的符号,承载着5000年的灿烂华夏文明。在中国长达数千余年的陶瓷文化史上,汝官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汝瓷在北宋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并钦定为宫廷御用瓷;其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并有"青瓷之首,汝瓷为魁""宋瓷为贵,汝瓷之最"的美誉;民间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传说。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  相似文献   

3.
瓷从山水来     
在景德镇的东端,有一个风光秀美的古镇--瑶里.逶迤清丽的瑶河静静地流淌了几千年,呈"Z"字形的河水将瑶里古镇一分两半.作为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里就窑火熊熊,直到明朝初年,景德镇兴建官窑,这里的瓷窑外迁,瑶里才逐渐沉寂下来. 瑶里古名窑里,顾名思义,它应该和制瓷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瑶里就是景德镇制瓷原料釉的中心,今天这里仍然遗存下来大量的古作坊.在饶南古窑遗址的手工业作坊里,依然保存着制瓷原料--釉果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颜色釉作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正日益被瓷器爱好者所追捧,然而较之已被人们熟悉的红釉、蓝釉等釉色,孔雀绿釉则稍显神秘.事实上,孔雀绿釉这一品种正悄悄地受到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瓷器都很熟悉,包括实用瓷器和观赏瓷器.但要提起"刻瓷艺术"可能有些人就不太了解了.什么是刻瓷艺术呢? 刻瓷又叫瓷刻,顾名思义,就是在烧好的瓷器上直接雕刻,其内容包括书法、山水、人物、花鸟、动物、人物肖像等.可以说刻瓷艺术是从瓷艺术中派生出来的一门独立艺术,是绘画、书法艺术与瓷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用瓷作为载体,用刀錾等工具代笔作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有书法、绘画艺术之美,又保留了瓷质自身之美.  相似文献   

6.
《科学之友》2014,(4):41
<正>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的酥油般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  相似文献   

7.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始于唐,而盛行于元朝,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属青花瓷发展的鼎盛期.乾隆晚期,随着国力逐渐由盛转衰,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清末,光绪时期的制瓷工艺出现了一个回光返照式的发展,在很多器型、釉色、青花发色上均仿制前朝,而仿制盛世康熙瓷居多,故而在古玩行内经常有人说光绪青花为小康.在清王朝的最后几十年内,国外对中国这块沃土虎视眈眈,而国内政府又腐败无能,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位于江西东北部的景德镇,诞生了一位近代青花陶瓷绘画大师--王步.  相似文献   

8.
彦杰 《科学之友》2014,(4):44-45
<正>汝瓷简洁雅致,制作工艺严苛,玛瑙入釉,用料名贵。汝瓷一般为天青色,色略淡,部分开有冰裂片,釉色光泽莹润。这种素雅、清逸的色感,使宋徽宗"弃定用汝",最终使汝窑瓷一跃成为北宋"五大名窑之首",也因为汝瓷存世量少,成了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件件价值不菲。  相似文献   

9.
<正>釉,也称釉汁、釉药,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它与玻璃有着某些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古代制瓷工艺中,陶瓷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经过湿式球磨调成釉浆,用浸、喷、浇等方式,施加于陶瓷坯体表面,再经焙烧而成。陶瓷表面的釉层有很多作用,可以增加陶瓷制品的强度、硬度、耐热性、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降低吸水率和透气性等。当然,最重要的作用是它光润悦目的装饰效  相似文献   

10.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制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从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 唐帝国建立后,瓷器已有相当成就.20世纪50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就已烧造出各式各样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像,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  相似文献   

11.
拂去历史的尘埃,除了那古老而神奇的四大发明,中国还有许多撼人心扉的辉煌,陶瓷便是这众多辉煌中的一座丰碑.通过景德镇至今尚存的传统制瓷工艺生产流程,我们依然能领略到它的昔日风采. 积淀千年的制瓷工艺 我国自汉代就烧造出成熟的瓷器,到唐代逐渐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业格局,宋代更是名窑林立.景德镇并不是中国最早生产瓷器的地方,也不是当时生产瓷器最好的地方,却为何独受帝王青睐?又何以独步陶瓷业的巅峰,成为世界制瓷之都呢?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14,(4):31
<正>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欧阳修的《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  相似文献   

13.
古官瓷着色机理的中子活化分析和Mössbauer 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维娟 《科学通报》2000,45(6):663-666
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测量南宋官瓷釉中30种着色元素含量, 确定铁是主着色元素.用M(o)ssbauer谱确定了釉层中的铁是以结构铁的形式(Fe2+, Fe3+ )存在. 测定了各种颜色釉面的特征光谱的主波长与结构铁浓度(Fe2+/Fe3+)之间的定量关系. 揭示了南宋官瓷的着色机理.  相似文献   

14.
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测量南宋官瓷釉中30种着色元素含量, 确定铁是主着色元素.用M(o)ssbauer谱确定了釉层中的铁是以结构铁的形式(Fe2+, Fe3+ )存在. 测定了各种颜色釉面的特征光谱的主波长与结构铁浓度(Fe2+/Fe3+)之间的定量关系. 揭示了南宋官瓷的着色机理.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友》2014,(4):38-40
2013年8月16日,一则从北京传出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弘宝大师范随州、王振芳的汝瓷作品《三足洗》《水仙盆》入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义务教育八年级美术教科书,版权为10年。弘宝汝瓷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汝瓷,以其天工清新、道法自然之美,成为皇家至宝,冠绝五大名窑之首,风华绝代。如今,弘宝汝瓷秉承着"做精工艺、做足文化"的理念,追寻着汝瓷的前世芳华,重续汝瓷今生的华丽转身、千古传奇。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是瓷器的产地,与瓷器相关的艺术有千千万万种,而刻瓷艺术独具一格。刻瓷,顾名思义就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上进行雕刻的技艺,它以优质瓷器为载体,以镌刻痕迹的深、浅、浓、淡为艺术手法,以线条部位的韵律性彰显出书法的韵致与绘画的意境,可谓是"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目前有关刻瓷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是刻瓷的前身。从魏晋开始,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赏玩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  相似文献   

17.
正珐华,是以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是在琉璃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上承唐宋三彩余韵,因其华美庄严,得名"珐华",源出佛教经典《大乘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据《饮流斋说瓷》中记述:"珐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窑。"也就是说,珐华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明代北方陶胎珐华彩主要烧造于山西南部地区,大致在高平、阳城、蒲州一带。  相似文献   

18.
正刻瓷作为我国民间一种独特的手工绝技,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在素面瓷器上通过镂、凿、刻划出各种图形和图案。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用高碳钢和金刚钻石制成,顶端呈锥状,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刻、凿。刻瓷的步骤分为两大步。首先是构思,或者称之为起稿。每个刻瓷师在雕刻之前,要将所刻画的内容仔细的想象在作品表面。这一步不仅需要刻瓷师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也需要刻瓷师有丰富的制作经验。起稿之后便是落稿。刻瓷师要先用毛笔和墨水将所构思的内容描绘在作品表面,为之后的下刀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河南巩义白河窑址发现了迄今考古发掘时代最早的白瓷,同时在白河窑和黄冶窑晚唐地层中也发现了若干青花瓷残片,这是目前唯一在窑址发现的唐青花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通过对白河窑北魏青瓷、北魏白瓷和唐代白瓷进行化学组成、烧成温度、显微结构、白度等一系列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数据归纳处理,首次阐明了白瓷在河南巩义起源与发展的演变规律。另外,通过对白河窑和黄冶窑两个窑址出土的唐青花、唐代白瓷、唐三彩以及白釉蓝彩标本的综合测试分析,从科技角度揭示了唐代青花瓷产生所经历的"唐三彩—白釉蓝彩—唐青花"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演变规律,为探讨青花瓷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在中国砚史上占有重要白勺地位.它属于边缘学科、综合艺术,较之其他的石雕砚种,其制作更为复杂.它取绛州汾河泥做原料,经特殊焙烧工艺制成,珍贵奇特.它属于陶瓷却又别于陶瓷,是界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炻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