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人地关系理论、能力与主体关系逻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力属性,建立并运用合力测度模型及相应指标体系,对东北三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地域分异特征进行了测度与分析,指出目前东北三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地域分异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孱弱性、不平衡性和交通线路趋向性等现象性特征,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多维过程弱质耦合推进的本源性成因.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城镇化率统计和测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概念,以陕西省为例对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陕西省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和单一城镇化水平拟合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我国中西部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分为均衡型、资源驱动型和生态敏感型三类,并对各类模式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提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万年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万年县12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 2010—2018年为研究时点, 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3个维度, 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定量地测度乡村地域各项功能强度, 通过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等方法, 系统地剖析和刻画万年县乡村地域各项功能强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异过程。结果表明, 2010—2018年万年县乡村地域各项功能指数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明显, 局部集聚效应显著, 但整体上区域差异缩小。未来应引导区域乡村分类发展, 提升其主导功能, 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资源,环境,经济三大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支持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单量化其对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的评价模型,用环境指数,资源指数,经济指数来测度它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造了由资源,环境,经济的支持能力及其协调水平决策的可持续度,评价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应用评价模型分析大足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表明该县生态农业处于弱可持续水平。  相似文献   

5.
科学认知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83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3个维度构建了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探析贵州省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州省各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中等别的数量不断增加,低等别的数量持续下降,但高等别的占比仍然偏低.(2)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内在耦合协调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稳步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六盘水市区、遵义市区以及仁怀市,缓慢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周围以及沪昆高铁沿线,低水平保持型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3)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沿线区域;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域保持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区域;次热区域毗邻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应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和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夯实黔中地区对贵州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探讨房价的时空演变和分异规律,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房价调控和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昆明市主城区的房价数据为基础,采用克里金插值分析了研究区房价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了房价的空间关联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测度和分析了房价的空间分异性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  相似文献   

7.
以黄土高原341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分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从区域和分区两个层面分析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的地域分异特征,揭示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化率由23.83%上升至54.33%,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东中部高而西部低的宏观格局。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等高城镇化县区的中心性明显,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中心的高城镇化区形成并逐渐加强。(2)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县域人口空间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呈现减小趋势,县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态势明显。在地理分区上,除高原风沙区县域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显著扩大外,其余各分区县域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趋于缩小。(3)县域经济发展阶段、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到中心城市的最短行车时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区域城镇化地域分异格局形成与演化的基本驱动因素。(4)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应依据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域差异性科学定位、分类推进,通过地域功能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迁移集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补偿政策等的实施,协调好城镇化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新时代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和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围绕甘肃省86个县(区),以强科技促进强县域发展为思路,构建县域产业发展、创新发展与民生发展3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空间关联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甘肃省县域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空间特征,进一步明确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路径,为提升甘肃省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奠定决策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耦合模型对2006-2015年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与城市化进行耦合评价研究, 研究发现:旅游业和城市化取得较大发展, 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城市化差, 但增速较城市化高, 2014年旅游业发水平超过城市化;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耦合协同类型呈现出从低到高的演变趋势, 肇庆和南宁未实现高度耦合、良好协调与高度和谐;耦合演变时序性特征与地域分异特征显著.建议提升城市化水平, 激发都市区和中心区的带动效应, 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模型及GIS工具,从逆向思维出发,对山西省1999~2017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过程进行时空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表现为稳步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水平自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上升—上下浮动—上升的趋势;(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特征表现为持续下降曲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开始向协调方向转变;(3)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及非协性耦合整体空间分布有由南北差异向中部与周围区域演变,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结构等是影响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和多层次模糊数学评价方法构建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求算出安徽省各地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在0.6以上的共有5个;可持续发展度在0.5-0.6之间的有7个;在0.5以下的有5个;区内各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布较均衡,但以长江沿岸经济带为主的安徽省中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高于安徽南部和安徽北部.  相似文献   

12.
根据陕西省统计年鉴资料,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研究了陕西省1994至2005年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追溯影响陕西省可持续发展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陕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北京市1995-2006年间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找到影响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2005年开发完成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建立了包含16个指标的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将遗传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能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结果表明:除1997年之外,北京市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大,大气污染的影响次之,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小.利用遗传神经网络模型评价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创新能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核心,同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回顾了有关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基础理论,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QFD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DFQFD模型,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改进型DFQFD模型对可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较好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可持续发展在新阶段下的新要求,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的定义,根据定义运用频度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统计方法构建保障能力指标体系,并以三峡库区数据为例,进行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为进一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保障能力提供有效的测度工具,有助于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更加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环境容量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内蒙古GDP的快速增长,环境容量资源成为制约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对环境容量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自治区环境容量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对策,对内蒙古自治区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50个城市为对象,分析了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各状态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50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中,以环境质量为控制要素的占72%,这一要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相关性R2=0.883 9;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的高低与基础实力、城市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等支持系统均有密切关系,这些支持系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城市环境质量是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8.
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的物元模型(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企业和企业战略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的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影响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三大要素,探讨了三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设计了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理论方法,建立了企业生存能力、企业战略决策与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物元模型,给出了基于评价结果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矩阵  相似文献   

19.
牧区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生态意义的区域,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 地位。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内蒙古牧区32个旗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牧区整体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 56%以上旗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平均状态以下,仅5个旗县属于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于城市环境容载力的可持续度评价模型,以许昌市为中小城市代表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建立了以环保模范城考核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分别对2002年(过去)、2005年(现在)、2008年(目标年)的城市环境容载力优势度、潜力度、饱和度、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许昌市可持续发展类型为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