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霍译本《红楼梦》回目的语言艺术及审美价值,选取回目中的典型译例,从音韵、形式、意境三方面,分析霍译是如何再现原文回目的美感要素。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3.
对曹雪芹文学思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是一片空白,本文从《红楼梦》原著去探讨曹雪芹的文学思想,认为作品体现了作者四个方面的文学思想,一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对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和拓展,三是对虚实相生,有无相成艺术创作原则的把握,四是对“意境”的营建,对它们进行认真的总结和仔细的研究,和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一样,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概念,是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概括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意境的来源通常认为是出自于佛教,其本身是梵文中天宇或精神界的译音。意境,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寓含式抒情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而作为作家最为重要的代表作——《边城》,则在意境的营构上更是代表了其系列作品的这一特点。本文试对《边城》的意境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是真正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美在艺术上表现出朦胧美、意境美和诗意美.  相似文献   

6.
张斌 《科技信息》2009,(26):156-156,158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不仅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意境优关的秋江夜泊图,更重的是它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思乡之情。诗人满怀愁绪如何寓于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之内?长期以来,小诗创造的意境引起过无数骚客文人热议。本文以意境为轴对诗中意象缀合进行研究,以揭《枫桥夜泊》意境抒写之美。  相似文献   

7.
王薇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6):109-110
在众多的扬琴独奏曲中,《木兰辞变奏曲》只是一首依据古曲改编的乐曲,但它内涵深邃,创作手法新颖,有着独特的神韵。弹奏这首乐曲需要较高的演奏技巧、较高的控制呼吸的能力,以及较高的音乐修养,否则不能准确地将乐曲的意境演绎出来,最终达到乐曲所要求的神韵和意境。  相似文献   

8.
公园雕塑越来越被城市广泛使用,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但是,粗制滥造、败坏人们对雕塑审美趣味的现象出现了。既不考虑环境,也没深刻立意,更无雕塑意境。通过对城市公园雕塑的欣赏,详细说明雕塑在环境中的意境以及雕塑意境产生的条件,提出应该如何欣赏雕塑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文章从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和意境的比较入手,探析了意境形成的主客体原因,指出意境是情景交融中产生的“空间效应”美感,也是诗歌读者心目中的“再生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效果、堪与诗词之意境州媲美。本文系统地分析游湘馆的环境组成:翠竹、梨花、芭蕉、苔痕、幽窗、鹦鹉以及书籍、笔砚等这些景物描写,衬托了林黛玉的性格.渲染了悲剧氛围.由此可见《红楼梦排者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12.
形象、意象、意境是文艺作品的三种创作方法或形态。《诗经·秦风·蒹葭》运用了意象与意境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人们对该诗的含义有种种不同理解,缘于诗的意象--伊人有着丰富的内涵。诗有意识的朦胧的环境景物描写构成了朦胧含蓄的意境。意象与意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提起《春江花月夜》,几乎是无人不知,这是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多少年来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琵琶的演奏技法和乐曲越来越新,更多样化了,如何把握琵琶的传承和更新、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琵琶的演奏意境的问题。什么是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是作品整体呈现给欣赏者情真意切、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整体。意境让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如身入其中,在思想上受到感染。成功的优秀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形与神和谐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要使琵琶在演奏中达到…  相似文献   

14.
冀丽娟 《科技信息》2012,(35):I0222-I0222,I0255
传奇杂剧《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文词典丽、意境深远,其丰富的美学元素令世人称赞。本文试图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汪榕培教授《牡丹亭》英译本,以分析其所富含的人美、景美、情美等非形式系统美学成分,探讨原文的意境美如何再现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很有意境之美。"女人"是贾平凹文学意境中的构成核心。意境美的完美体现,有效消解了"黑氏"的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使"黑氏"成了人性美、人情美、人物美的化身,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黑氏"形象的悲剧意蕴。这种手法受到了清代《聊斋志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孟祥德 《科技信息》2008,(36):321-322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的经验,又是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一项重要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杜牧《清明》的六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旨在阐明在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论《诗品》的思想内容既是风格论又是意境说。该作品探究出中国传统诗论"以心传心"的解读方式,通过体验文本的意境结构进而构建读者内心的意境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绿肥红瘦的季节,读着少敏同志新近出版的《花落春在》诗词专集,犹如山风吹来,清新惬意;更似品评佳茗,沁人心脾。因为,它耐读,有魅力;它灵气,有诗味;它鲜活,有意境。  相似文献   

19.
比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楚辞》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了比兴,这对于诗歌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引入了新的表现题材并加以扩大,其次发展到兴寄,进而发展到物我融一的艺术意境。可见,比兴不仅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还应该说是整个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在诗歌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演进历程众说不一。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理论的孕育时期;唐代是意境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时期;意境理论的成熟和定型,主要在宋朝严羽、明末清初王夫之二人身上得以体现;而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总结和终结,同时又是现代美学意境理论的开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