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IPv4协议最终将被IPv6协议所取代,但是目前基于IPv6协议的应用程序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通过研究FTP协议对IPv6协议的支持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IPv6协议的FTP服务器实现方案,并实现之.通过对设计出来的FTP服务器进行了测试,同时利用Sniffer软件进行了抓包分析.结果显示该FTP服务器完全支持IPv6协议,并能实现用户登陆、密码验证、文件列表传送、文件下载、文件上传、文件删除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IEEE 802.15.4的嵌入式IPv6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越来越多的IEEE 802.15.4设备的使用需要一种开放的网络层标准以实现互连互通.通过分析IEEE 802.15.4特性和IPv6协议,本文选择IPv6作为IEEE 802.15.4的开放性网络层标准,提出了基于IEEE 802.15.4的IPv6地址配置机制、IPv6组播地址和MAC映射机制、被动式重复地址检测机制和中间层分片组片机制,简化并改进了地址解析功能.这些机制降低了系统功耗和协议复杂度,改善了系统性能,使IPv6在IEEE 802.15.4上的实现变成可能.  相似文献   

3.
移动IPv6原理和安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是新一代的 IP协议 ,它对现有协议 IPv4进行改进 ,针对数据包的路由、安全性的改进提出一些新的方案 ,使得移动通信网络接入 ,数据包的路由实现起来更方便。文章介绍了移动 IPv6的协议原理 ,讨论了移动 IPv6的实现策略、机制及特点 ,对 IPv6安全做了分析 ,并对 IPsec安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互联网络协议(Intemet Protocol Next Generation-Ipng)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国内外热点.简略的分析了IPv6协议,重点分析了IPv6的数据报,同时构建了一个IPv6的实验环境,并使用WinPcap实现了在该IPv6环境下的网络监听,经多次测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浅析IPv6     
IPv6是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探讨了从IPv4到IPv6的发展,分析了IPv6的地址格式和结构,IP地址的配置,IPv6的安全性,并简析了移动IPv6.  相似文献   

6.
IPv6技术及基于Linux平台IPv6协议栈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单介绍了IPv6的基本原理和特征,重点探讨了IPv6技术在Linux环境中的应用:对支持IPv6协议的Linux内核重新编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系统配置脚本;同时完成部分适合IPv6技术网络服务的配置。从而确保了在Linux操作系统中实现IPv6协议栈。  相似文献   

7.
IPv6成就下一代互联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IPv4与IPv6的比较,讨论了20世纪的互联网协议IPv4的特性与不足和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改进与优点。着重论述了基于移动IPv6协议集成的IP层移动功能和IPv6协议的内置安全机制。预测了在移动通信领域IPv最有可能首先得到广泛应用,实现移动互联 。  相似文献   

8.
IPv6将作为下一代的Internet协议取代IPv4.因此对IPv6的入侵检测系统有很迫切的需要,该文呈现了一个新的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模型,该模型可以从语义层面上扫描弱点帮助误用检测选择合适的攻击特征并可得出网络行为进而进行异常检测。  相似文献   

9.
IPv4到IPv6的迁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IPv4协议所体现的局限性,接着论述了作为目前IPv4协议的升级——IPv6协议所做的改进之处及具有的优势所在,最后结合IPv4与IPv6必将在近期或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共存的现实情况,对IPv4到IPv6的迁移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以期对IPv6的发展能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基于IPv4网络的IPv6过渡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IPv6针对IPv4几个主要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从IPv4到IPv6的两个过渡技术,即双协议栈技术和隧道技术。给出了在实际组网中运用这两种技术实现向IPv6过渡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许多网络测量系统无法进行实时网络流量监测以及无法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等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IPv6的比特模式流定义方法和数据结构实时网络测量系统.系统通过在IPv6扩展首部中承载测量信息实现精确流测量,减少了测量开销,提高了测量效率.比特模式流定义方法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按需流定义方式,使系统能在IPv4/IPv6环境下实现流测量工作.实验证明,整个系统运行正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随着IPv6技术的日趋成熟,IPv6网络在我国的部署也开始逐渐扩大,这对网络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 由于IPv6地址结构和空间的巨大变化,以及一些新的协议特性的引入,原有的IPv4的网络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对IPv6的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下一代IPv6网络的网络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针对目前尚不支持SNMP协议或IPv6 MIB的IPv6设备,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案,即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 网管系统通过访问委托代理,获取设备上的网管信息,使之能够被有效地管理和监控.  相似文献   

13.
随着联网设备特别是嵌入式联网设备数量的增加,能提供几乎无穷尽IP地址的IPv6协议的优势越来越显著.所以,在嵌入式设备中实现IPv6协议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结合嵌入式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给出了IPv6的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实现时简化了IPv6模块中的ICMPv6和邻居发现的相关功能,在传输层只实现TCP模块,并简化了TCP运行状态机机制.最后将实现的协议通过移植到LPC2200开发板上,并通过简单C/S通信实验表明协议实现的可行性.整个软件代码量小、结构简单、易于移植和扩充.对嵌入式设备上移植IPv6协议栈提供了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于Windows XP的IPv6实验网的组建和隧道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IPv6实验网的组建,以及以此实验平台为基础进行的IPv6静态转发与GRE隧道配置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捕获通信过程中的IPv6数据包,进行原理性分析,利用测试工具测试协议性能,IPv6协议栈加以安装和地址配置过程,IPv6静态转发配置与测试,并利用ping命令进行通讯测试。其中重点介绍了 GRE隧道及其配置过程。最后,展示了Windows XP下IPv6的部分实验成果。研究表明:GRE隧道在IPv6骨干隧道连接中,其通信安全性与稳定性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LINUX系统的IPv6网络安装与调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下一代互联网(即IPv6网络)的通信协议,重点说明IPv6的地址结构特点及其管理机制,分析在现有硬件技术和网络环境条件下IPv6网络的组网技术及实现方案,特别是如何由现行的IPv4平稳地演进到IPv6;最后,详尽介绍如何在Linux系统平台下实现IPv6网络的安装与调试。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文章结合互联网的发展,综述了IPv6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简单介绍了IPv6的基本技术原理、特点及应用,重点介绍了IPv6核心技术、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技术和移动IPv6技术等IPv6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基于隧道技术实现IPv4到IPv6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IPv6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完善了IPv4网络协议的安全等级和安全性。通过对IPv6协议的分析研究,以CISCO路由器为例,利用隧道技术实现了IPv4到IPv6的平稳演进,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较高的性价比,对网络的改进与升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动汽车作为清洁绿色的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交通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动汽车的研发需要在大量实际行驶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以定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技术进行改进。目前针对车辆的感知分析系统主要针对传统动力汽车,并采用IPv4作为通讯协议,无法满足大规模部署对地址空间的需求。针对这些不足,该文设计实现了基于IPv6的电动汽车状态感知系统。系统接入车载网络后,全面感知电动汽车行驶的各项状态参数,并利用3G网络上的IPv6隧道上传至远程数据中心。一年多的实际部署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大量电动汽车进行集中式的统计分析,使电动汽车研发机构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对电动汽车进行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19.
Windows平台下IPv6网络实验环境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由于IPv4的地址问题日益严峻,IPv6即将取代IPv4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作为现今使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Windows也最有可能成为IPv6的主要使用环境。本文探讨了Windows平台(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2003)下IPv6协议的安装、实现以及验证方法,从而建立一个Windows平台下的IPv6实验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