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对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和动态研究的不同重视程度,指出经济学家的参与将使生态学家对土地利用空间分析的研究更为深入. 文中讨论了经济计量学在土地利用空间分析中的研究途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适合福州市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福州市的土地利用协调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其空间自相关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土地利用协调度为0.677,处于"比较协调"区间的中间水平.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显示福州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的空间自相关显著,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格局.协调度理论与空间自相关方法的有机结合,为土地利用协调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福州市土地利用/覆被的数量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理解,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来自遥感影像建立起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进行提取,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模型,获得了1988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类型的洛仑兹(Lorenz)曲线,并且参照了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合理开发区域土地以及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字正射影像,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宏观描述和微观定量分析研究。首先提取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从总体上研究广州市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然后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状况,构造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和数量变化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位置转移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来分析广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程度,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评份。结果表明:广州市地类变化绝对量大,并以一级地类内部转换为主;耕地减少较快,可调整地类大幅度增多。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反映土地开发强度和供给能力的适配状况,为了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指数模型和趋势面分析法分析2008年~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其驱动力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2018年间,福建省的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状态由失衡转为基本均衡;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各地区差异明显,东西方向差异缩小,南北方向差异拉大;土地利用空间均衡度是经济、社会和自然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受经济密度影响最为显著,人口、土地利用和资源生态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均衡有重要影响,环境承载力对其有重要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苏北城市土地低度利用,这是因为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造成的;②在江苏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其直接原因是城市区位的不同,而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的不同是其内在原因,也是导致个别城市存在特殊性的根本原因;③通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分析,发现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初步分析研究,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和城市土地储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德化县18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建立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德化县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德化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0.317,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龙浔镇、浔中镇和三班镇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位居前列,其余15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未达到全县平均值;德化县土地利用程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土地利用在区域上存在冷热点差异,南部地区存在热点地区,中东部地区存在次冷点地区.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制定的预期目标、实现此目标的行动安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研究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研究、评价方法研究等方面,空间直观性不强.本文采用指标测算和空间吻合度相结合的方式,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开展聊城市东昌府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至2015年的状况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空间吻合度的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并可对吻合度较差地类找出具体的空间不吻合地块,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信阳市潢川县和光山县的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目视判读,获取研究区花木种植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并利用景观分析指数对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花木种植土地在空间分布上比较集中;不同地区的花木种植土地利用率差异性较大;个别区域花木种植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研究区域花木种植土地结构复杂,制约花木产业的发展.研究认为研究区花木产业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应在交通状况、产业模式、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数据在不同尺度下的精度损失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大部分土地利用数据都是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测得的,要想对不同尺度下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就首先需要进行尺度转换。当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尺度转换时,各种地类都会存在相应的精度损失。以广州市海珠区2005年比例尺分别为1:2000,1∶5000和1∶10000的土地利用数据为例,对土地利用数据在不同尺度下的精度损失模型进行了研究,这将有助于科学地分析空间尺度转换过程中对空间数据所产生的误差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已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重要的系统方法.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构建不同的土地利用动态模型.该文分析了模型构建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当前使用广泛的模型根据其差异性分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模型三大类,通过分析指出了这些建立在不同空间分析基础之上的动态模型在表现形式和分析能力上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开展城市功能区集约高效评价,可进一步揭示不同用地类型区的作用机理,为科学土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集对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分别对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进行集约利用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均较好.(2)南北向秦淮河沿岸和百家湖沿岸居住功能区,百家湖片区的商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工业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较为均衡.(3)研究区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最优状态贴近度较好,土地利用程度最接近最优程度,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利用状态较差.  相似文献   

13.
空间管制是协调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减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本文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提出了基于生态因子耐受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分区方法,并以连云港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论文综合采用专家评判、最大似然分类法、叠置分析方法等首先完成相关生态因子信息提取、分类与数据处理工作,然后构建了基于ArcGIS平台的土地生态利用空间管制分区数据库,并实现了研究区土地生态利用管制分区;随后根据生态因子限制类型制定了相应的管制规则;最后应用叠置分析功能实现了沿海规划建设用地布局生态评价工作.研究结果表明:(1)连云港土地生态利用五级空间管制区域中,一级非管制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4.38%,二级轻度管制区占11.53%,三级中度管制区占2.60%,四级重度管制区占0.95%,五级极重度管制区占0.54%;(2)不同管制级别反映了不同的土地生态利用限制程度,需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规则;(3)应用土地生态利用空间管制分区结果进行研究区沿海规划建设用地布局评价表明该规划方案能够有效的减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空间管制分区方法实现了土地生态利用管制分级结果的空间显示,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分区研究方法以及土地规划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就国内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状况,指出运用MAPGIS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优势所在.文章以新堡乡土地利用现状为研究对象,结合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新堡乡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以便相关部门将来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15.
结合江西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5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层次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土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而新兴的景观生态学其理论核心涉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思路的一次有益拓展。在分析景观、景观生态学与土地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通过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收录的极地研究论文计量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极地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论文发表量与地域优势有着密切关系,南半球国家的极地研究论文大多是关于南极的,环北极国家对北极的研究明显多于南极。当前极地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地球科学多学科、海洋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等学科领域。极地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北极生态系统和环境污染、南极地质构造和磷虾等。建议密切关注国际极地研究的发展态势与进展,鼓励我国海洋学家、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环境生态学家、生物学家、社会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为我国赢取更广泛参与极地事务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使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都市全球化理论”认为: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中,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使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呈现不同的空间特征.运用“大都市全球化理论”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20世纪90年代的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特征进行了初步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与“大都市全球化理论”中的全球城(B)型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宾川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AHP方法对宾川县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宾川县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安排合理空间,对指导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计算九江市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区土地集约度分值,在此基础上运用Geoda、Arcgis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九江市中心城区居住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和采用Spass软件进一步分析三大类土地集约利用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九江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较好,集约利用区面积占居住功能区比为40.06%,中度利用区面积占居住功能区比为40.48%,低度利用区面积占居住功能区比为19.46%;2)居住功能区集约度呈现从中心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居住功能区集约度空间自相关明显呈正相关,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特征;4)中度利用区和低度利用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较大,集约利用区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完备度对土地集约利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