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8日~10日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正式推出改进版的美国“大中东计划”也就是要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推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所谓“面向进步和共同未来伙伴关系计划”,这与6月30日美国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的预定日期仅相差20天。谁都看得出,这两件事有密切的关联。有人说中东是一片热土,千百年来,它一直热度不减,沧海桑田,起起伏伏:庞大的帝国兴起了又崩溃了,殖民主义建立了又瓦解了,强人上台又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而最近几十年来,美国对这片热土一直“兴趣盎然”,目前它更是野心勃勃。有人说中东是一片焦土,战争、暴力让人们遭受了太多的痛苦。如今,伊拉克仍是爆炸声不断。但美国执意对这片焦土进行改造。人们怀疑,焦土之上能长出什么样的花朵。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琢磨一下美国“改造中东”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美国派赴北非、中东推销“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副总统尼克松和总统特使理查兹的阴谋活动,到目前为止,暂告一个段落了。在这两、三个月期间,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利诱、政治分化颠复和军事威胁的措施,企图“填补”中东的所谓“真空”、建立美国的新殖民主义统治。通过这些行动,中东人民更加认清了美国的真面目。他们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空前高涨,美国已经被迫撕碎一切伪装,原形毕露地站在和中东人民公开敌对的地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进行挑拨、拉拢的结果,中东各国关系也趋于复杂化,这就增加了中东人民反击美国殖民主义势力进攻的困难。最近约旦局势的发展突出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我手头有这样两条消息:其一是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最近畅游巴黎之后,打算到大洋彼岸去访问。听说伦敦方面对于艾森豪威尔是否会亲赴机场迎接,觉得把握不大,因此英国外交部正在试探华盛顿的态度。其二是说,法国总统戈蒂虽然在几个月前已经决定访问华盛顿,但是一直迟迟没有成行,原因是法国政府坚持要艾森豪威尔到机场去欢迎他,否则,就要取消这次访问。结果,美国政府只得同意,据说这样一来,“就在典礼方面创立了一种新的政策”。美国总统的“典礼政策”如何,我没有研究过,但是对于一国元首访问另一国,在礼仪上国际间是有一些惯例的。那末英法元首对于访问美国,为什么要顾虑重重呢? 有人说,伦敦和巴黎的这些顾虑是有理由的。因为这几年访问过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在中东的斗争是以十分尖锐的形式进行的.近年来,这一地区的种种冲突、频繁的政变、政治性的暗杀,无一不是反映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紧张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中东地区建立了和巩固了自己的霸权。英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控制了由地中海东岸经波斯湾而达印度洋的广大地区——有人把它叫做「不列颠中东帝国」.但是,英国在中东的地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受到美国的挑战;在战后,英国的地位更形动摇。美国的当权人物从来不掩饰美国对中东的贪婪的野心。举近一点的例子来说,一九五一年八月,艾森豪威尔还担任北大西洋侵略军总司令  相似文献   

5.
苏伊士运河事件以来在英法侵略埃及失败以后,中东地区的反殖民主义力量和殖民主义势力之间的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尖锐的阶段。从反殖民主义力量这方面来说,以埃及、叙利亚这两个坚持和平中立政策的国家为首的中东各国的人民,更加坚决地展开了争取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苏伊士运河事件,使得中东人民进一步看穿了帝国主义者的凶恶面目,同时也看清了帝国主义者在日前国际局势下的无能为力。埃及人民在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支持下对侵略者的英勇抵抗,大大加强了中东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信心。他们也从这里面认识到了谁是他们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以信赖的真正的  相似文献   

6.
海湾战争虽已基本结束,然而从某种角度说危机并未过去。美国和反伊联盟中有人担心萨达姆仍在台上可能使伊拉克在若干年后再次成为中东地区动乱的根源。萨达姆必须下台,这已成为美国下步实施“中东和平计划”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7.
到今年3月9日,美国总统签署国会两院关于“艾森豪威尔主义”的联合决议案,已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期间里,中东局势既尖锐紧张,又错综复杂,成为世界上和平与战争、民族独立运动与殖民主义斗争的焦点。中东局势的这一发展过程,彻底暴露了美国的这个侵略性的主义的真实面貌,证明了美国帝国主义是中东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在东风压倒西风的总的国际形势之下,中东人民只要团结一致,不论多强大的帝国主义都是可以打败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英法侵略者在埃及的失败,美国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并进而控制中东的阴谋愈来愈明显了。早在英法被迫宣布立即撤兵的同一天(去年12月3日),美国国务院就急忙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和有关国家应当立即注意中东的基本问题”,美国决心通过联合国促使中东的“长期冲突得到永久性的解决”。三天之后,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又发表了关于中东政策的长篇演说,主张“把美国和联合国在道义上、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力量动员起来使中东的长远目标得以实现”。他并且说英法撤兵是把“维护中东未来和平的责任交给联合国紧急部队来承担”。美国为什么这样强调联合国和联合国紧急部队呢?它所谓的长远目标、基本问题是什么呢?总的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郦久 《世界知识》2012,(15):38-39
6月25日~2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就双边关系和地区"热点"问题等与三国领导人会谈。这是普京就任新总统后的首次中东之行,普京的对外政策高级助手尤里.乌沙科夫解释说,这次访问将"强调该地区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增强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中东和平方案” 8月23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将要在11月间到中近东和非洲一带去访问。三天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中近东问题发表声明,提出了一个所谓“中东和平方案”。这两件事是美国统治集团干涉中近东各国事务的新步骤。美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来,对中近东各国所采取的政策是极端不得人心的。中近东各国的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美国的企图是把他们的国家作为准备新战争的军事基地和进行剥削奴役的殖民地。正因如此;美国近年来在中近东各国采取的一些行动连连碰壁。特别是今年4月的亚非会议以来,中东各国的中立倾向日趨强烈,中东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殖民  相似文献   

11.
资本这东西,有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吃得越多,胃口越大”。它的胃是填不满的。而美国作为暴发的资本帝国,这一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以中东地区为例,从本世纪20年代到现在,美国从与老牌殖民主义争夺石油资源,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到企图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中东“新秩序”,那已不仅仅是“得寸进尺”,而是恨不得把世界的这一广袤地区一口吞进自己的肚里。在观察今日纷繁复杂的中东形势时,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仅仅由于在'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各个文件上会点缀着一些'独立'、'自由'、'自决'等字眼,美国的宣传机器就居然厚颜无耻地把这个条约的缔结说成是'反殖民主义的胜利',在华尔街的御用文丐的笔下,美国竟俨然是向着殖民主义冲锋陷阵的'勇士'了.再没有比这更荒谬、更远离事实的了.美国所以要进行这样的宣传,是有其深远的、同时也是卑鄙恶毒的用意的.大家知道,这个名为'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的军事联盟,实际上是没有几个  相似文献   

13.
3月2日,正当尼克松在摩洛哥访问的时候,在法国掀起一片怒潮,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异口同声抨击尼克松。右翼参议员德勃雷更是暴跳如雷,要摩勒政府立即向美国抗议此事。法国的这番大动肝火是兴风作浪、故作紧张吗?不!实际上,尼克松这次的非洲之行已经掀开了美法在非洲的争夺战的序幕。尼克松不是已嘻皮笑脸地说过,“艾森豪威尔主义”不一定要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中东吗?美国到底要抓什么?3月份的美国“每月评论”一语道破了华盛顿的阴谋,它说,“艾森豪威尔主义是要求建立巨大的亚非帝国的宣言。”美国认为,中东将稳稳地落入它的掌中,现在该把魔爪伸向非洲.在利比亚,尼克松向记者承认,他这次来非洲是要“唤醒”美国人更多地注意这个大陆,注意这个地区的资源和人民。其实,又何用尼克松来唤醒?早在几年前,美国就已觊觎并渗入这个大陆了。  相似文献   

14.
在安卡拉演出的一出戏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政府都在要求召开东西方最高级会议,讨论国际政治中的迫切问题,从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但是,美国统治集团依然顽固地继续阻挠谈判,推行“冷战”。这次杜勒斯亲自率领庞大的代表团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1月27—30日在安卡拉召开的巴格达条约理事会会议,充分暴露出美国在中东加紧“冷战”和策划新侵略的阴谋。大家知道,在亚非人民团结大会以后,亚非地区的反殖民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大会否定“艾森豪威尔主义”这一件事,对中东地区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美国被迫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如通过各种途径策动解决或者缓和巴勒斯坦问题,增加对叙利亚和埃及的接触,做一些拉拢的姿态(例如恢复  相似文献   

15.
3月11-13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美国作了为期5天的访问。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敦促美国发挥积极作用,采取新步骤,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一是争取美国增加对埃及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也就是他和美国总统里根、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温伯格、财政部长贝克等人进行会谈的主题。访问的结果表明,在中东和平进程上,里根没有接受穆巴拉克的建议,而在增加援助上,美国未能满足埃及的要求。尽管如此,穆巴拉克说,他对会谈“没有感到失望”,认为会谈还是“非常富有建设性,非常有益的”。穆巴拉克总统这次访美是他第五次访美。埃及对这次访美是十分重视并作了充分准备的。在穆巴拉克访美以前,埃及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埃及与多数  相似文献   

16.
中东的石油     
在东风压倒西风的总形势下,近年来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深入发展。尤其是自从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和1958年伊拉克人民推翻费萨尔王朝后,保卫民族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的要求更成为不可阻遏的潮流。面临着这种情况,向来把中东各国看作是自己的掠夺剥削对象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感到严重的不安而大声嚷叫什么“石油危机”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多少年来掠夺中东石油和剥削中东人民廉价劳动力以实现超额利润和占有重要战略原料的强盗事业碰到了危机。值得注意的是美帝国主义者在这方面的两面手法。美帝国主义支持英、法老牌殖民主义者为保持他们的非法权益对中东各国人民进行的镇压和欺骗。与此同时,美帝国主义者利用英法殖民主义在中东陷于破产的机会和它自己所拥有的财政上技术上的优势,认为自己可以采取较隐蔽、更阴险狡猾的办法,把英法排挤出去,巩固和扩大美国垄断资本在中东的石油阵地,并从而全面加强它在那里的经济政治控制。1960年5月号的美国的“现代史料”杂志上发表的“中东的石油”一文,就反映了美帝国主义的这种算盘。该文作者乔治·兰佐夫斯基是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政治学副教授。据该刊介绍,从1938—1945年他在中东居住,此后并曾每年重访中东。他曾发表过好几本有关中东问题,尤其是有关石油问题的著作,被目为是这方面的专家。该刊在发表这篇文章的眉题里说:“这位专家在论及西方企业在一个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威胁时指岀,在中东,‘公众对于石油公司常有一种反对的而且是歪曲的看法’。如果‘批评很多,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根据强有力的事实的话’,石油公司必须想办法‘驳斥不公正的批评,并且使人们对于它们有符合实际情况的印象’。”一望而知,这完全是为石油垄断组织辩护的欺人的饰词。作者提岀什么论据来证明对西方石油公司的批评是“不公正”的呢?什么也没有。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根本不致触及:为什么拥有如此丰富资源,人民如此勤劳刻苦的中东各国,每年为西方石油公司提供了神话般的巨额利润,而本身却那么“贫困、不发达”?这个事实正是西方石油公司的罪证,是作者所无法抹杀的。其次,作者从商业、从法律、从社会经济方面来谈西方石油公司同中东国家的关系问题,装出一副专家的“公正”面孔。然而,作者在这里尽量掩盖了这一事实:这些所谓商业、法律、社会经济关系,首先就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凭借暴力、辅以政治上的欺诈和经济上的压力强加于中东各国身上的。帝国主义者先以不平等关系强加于其他国家,然后再振振有词地责备其他国家不遵守这一关系。这正是作者在这篇文章里的逻辑。最后,作为该文的结论,作者指出,“各石油公司的主要问题是保持它们的开采工作的继续进行”,并提出了两大办法。这一方面充分反映了帝国主义者在觉醒了的中东人民面前感到的巨大不安,另一方面表明,帝国主义者在准备用尽一切办法来维护它们巧取豪夺得到的石油权益的同时,还准备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手段,来掩护和扩大它们的控制。这篇反面材料对于认清帝国主义者对中东局势的惶恐心情和阴谋策划是可能有一些帮助的。下面是它的节译。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特朗普未来执政,我也乐观地认为不会出现大脱轨。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国家。而且,特朗普是一个热爱家庭的聪明人。从未如此近距离观察过美国大选,也没有在凌晨3:30和老妈还坐在沙发上紧盯屏幕上的选票。有人说,这是一场民粹主义的胜利,有人说这是极端保守主义的胜利,有人说应深刻反省美国资本主义选举制度,也有人说这将是美国政治的一场灾难。是的,美国第45任总统诞生了。我们不是预言家,但可以从自己的视角解读。  相似文献   

18.
问: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于1997年12月18日~25日先后访问了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埃及,请您介绍一下钱外长出访中东的原因、意义及中国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答:钱副总理兼外长1997年12月下旬对中东五国的访问具有重要意义,访问期间,与有关各方领导人就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也就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看法。在中东问题上,我们认为,目前这种僵持局面持续下去,不仅对阿以双方无益,  相似文献   

19.
出发点里根政府上台已过一年,在制订中东政策的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是在中东地区谋求矬立抗苏"战略一致"同解决阿,以冲突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里根政府上台初期,强调在中东地区建立抗苏的"战略一致"是它"最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把阿、以问题置于从属的地位.1981年4月国务卿黑格为推行这一套设想访问了中东,遭到阿拉伯国家的抵制.此后论调开始变化,宣称建立抗苏的"战略一致"和解决阿、以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但从美国政府这段时间的整个言行看,其侧重点依然放在优先建立抗苏"战略一致"上.这是基于美国当前同苏联争霸的需要和对中东形势的基本估量而来的.一、里根政府认为,同美国切身利益攸关的三个战略区(西欧、中东和东北亚)中,中东地区受苏联"威  相似文献   

20.
杜勒斯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是到中东去作战的一名美国士兵;我身旁要是没有英国和法国士兵,我会感觉安全得多。听听,这话多么蛮横。莫怪英国的“每日镜报”要骂杜勒斯是一个“十足的笨蛋”了。杜勒斯是在一种什么场合下,说了这么一句十足笨蛋式的话呢?原来前些日子,美国国会正在讨论艾森豪威尔主义。杜勒斯拼命吹嘘美国的力量足以在中东防止共产主义的“侵略”;如果美国单独担负起这种“神圣的”任务,就会方便得多;如果英法仍然插足中东,那么美国就不大方便。杜勒斯说得十分露骨,他是在继续逼迫英法退出中东。在美帝国主义分子看来,中东必须要有外来的统治者;英法退出中东,中东就会成为“真空地带”;而美国就应该掮起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大旗,进入中东“真空地带”,成为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