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西方测量学开始传入中日两国,通过对当时两国的测量学典籍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中日两国引入西方测量学内容上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来探究引起这些不同特点的社会原因,并从中窥视出近代科学技术在中日两国发展不同结果的前奏.  相似文献   

2.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西方测量学开始传入中日两国,通过对当时两国的测量学典籍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中日两国引入西方测量学内容上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来探究引起这些不同特点的社会原因,并从中窥视出近代科学技术在中日两国发展不同结果的前奏。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和日本,在受到西方影响之前,两国文化相通、国情相若,随后又在大致同一时期面临西方势力的严峻挑战,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境遇不可谓不似。然而,这一切的结果却几乎有天壤之别,日本成功完成了近代化进程,中国却步步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甚至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两种文化问题的历史考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化和整合问题,已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不过,国内文献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斯诺(C.P.Snow)首先提出了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概念,对于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相互不理解、相互对立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还没有谁比科学家兼文学家斯诺更早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这两种文化分别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这种说法,“两种文化”不过是1957年斯诺偶然提出的一个新命题,而与前此西方社会的整个社会思潮的发展绝无干系。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在我们看来,两种文化问题从一个角度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误区,透露了当代社会进步内在动机的某种深层的消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科技哲学界与人文文化界对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精神"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解,反映出"两种文化"分离、冲突的状况.本文将歌德诗剧<浮士德>置于西方近代科学与文化演进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加以解读,揭示了浮士德精神积极的人文意义、所体现的西方科学变革精神和科技文化特质,并分析了浮士德精神被误读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简评“西学源于中法”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明末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至清末,一直存在着时起时伏的“新旧之争”。在这种斗争中出现了一种“西学源于中法”说,此说对清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清代科学思想史上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试就数学发展的情形,对它的形成过程、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一、“西学源于中法”说从目前笔者见到的资料考察,此说最早由康熙提出,经梅文鼎(1633—1721)、梅(?)成  相似文献   

7.
祝彩云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107-108,112
文章以道教的"阴阳"范畴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道家"阴阳互动"的真正内涵.道家的"阴阳互动"是各守其位、互施互变、相谐相和;是有限而无限,无限归返有限;是有限涵摄无限,无限生化有限;是由"中节"到达"中和",通过"守中"以致"太和";阴阳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象征着天、地、人永恒的圆融完满.通过与西方黑格尔辩证法"对立统一"范畴的比较研究,挖掘我国道家"和文化"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以便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传统科技文化的非线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用非线性的方法处理中西方传统科技文化的不同发展,认为中西方科技文化首先是人类统一科技文化的定态性质发生突然变化的结果,在突变过程中引发中西方科技文化各自发展的内禀随机性的生成条件不一样,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也不同,从而出现了适应性自稳和适应性重组两种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俄两国科技互补性强,从战略高度继续扩大两国的科技合作,对促进两国的科技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俄罗斯的科技优势,对"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中对俄合作项目执行情况及成果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当前中俄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中俄科技合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在16世纪的国际形势的背景下,大致在同一时期接触了西方文化。这是稍微有点世界史知识的人周知的事实。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化,日本几乎停留在不关心的状态,但必须承认中国却多少有一些交流。 不过,如果我们把目前的问题限制在与现在的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化有关联的系统中进行考察,那么就可以把古代的中国与西欧的交流暂且不考虑。也就是说,本文想以16世纪以后作为考察对象(就如标题所示),特别是以日本的江户时代后期(18世纪初期~19世纪中叶)为中心展开论述。 围绕引进西方文化的诸多问题,在日本主要是在称为“洋学(史)”的学部领域中进行总的研究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处于先进文化圈的中国,在其媒介者的意义上对日本  相似文献   

11.
自从英国朴茨茅斯家族在1936年拍卖牛顿的手稿和信件之后,牛顿热一再出现。五十年代以来,牛顿手迹被分门别类地相继出版,西方各国研究牛顿的专家和著作不断涌出。我国由于原始资料缺乏和语言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研究牛顿的学者和著作很少出现,这对于面向世界的大国而言是一大遗憾。作者由有兴趣到研究牛顿多年,发表过些文章,也在国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6月29日-3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历史学系承办的"科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第四届西方科学史与科学文化论坛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思想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机构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人参与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当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整合思潮作了评析和反思。文章认为,当代西方人文主义者把人文文化看作是整个文化的基础,将科学消解于人文文化,或用人文文化来统一科学,其结果是走到了与科学主义正好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汇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上的汇合,它们应当汇合于既超越狭隘的科学主义,又超越陕隘的人文主义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中日科技比较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的比较,从两国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各自所持有的对外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探讨了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其中,作者对“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中新自由贸易区协议的达成,为中新两国全面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有助于两国在技术领域进行优势互补合作,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揭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格物中法》是晚清“西学中源”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作者刘岳云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搜集了大量有关科学及技术的记载和论述,把它们组织起来,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式科学知识体系,从而论证“西学中源”说,并与西学一较短长.文章分析了《格物中法》的选材和构架,并发掘其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范文澜:“汉武帝以农民‘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造就军事、文化的极盛.”顾颉刚指出:“儒家统一实是中国文化衰老颓废的征验”.文化极盛是表象;“文化衰颓”的开始是其实质. 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恢复,一个大帝国重新崛起,及至汉武帝即位,已足够牛气,可以向长期挑衅的匈奴大喝一声“不”.与此同时,文化安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史学家范文澜指出:“通过汉武帝,农民付出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代价,造成军事、文化的极盛时期.”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科学哲学的社会文化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文化角度探讨科学的发展机制问题,是20世纪中叶以来俄罗斯科学哲学的显著特点,这不仅是受到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苏联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俄罗斯科学哲学的这一研究导向具有现实的意义,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平仪 (Planispheric Astrolabe,即星盘 ;平仪为李之藻译语 )乃是一种基于希腊地心说的天文观测仪器。因为它拥有优美的结构、测量上的方便以及丰富的功能 ,它在西方 (阿拉伯地区和欧洲 )中世纪长期成为最常见、最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报时、定方位、做为月历。因此在利玛窦东行之时 ,平仪也随着一起东传。虽然它的制造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但它的功能以及观测上的准确性很快引起了李之藻的兴趣 ,经过学习和实际运用 ,在1 6 0 7年他刻印了《浑盖通宪图说》。在中国这是第一部介绍平仪之制造法以及使用法的书。由于中西天文学系统互不相容的缘故 ,所以接受平仪就意味着不得不接受平仪背后以地心说为中心的西方天文知识。更何况平仪的制造乃是建立在地心说、地圆说、立体投影等之西方数学天文知识上。不过 ,对李之藻而言 ,接受西法并不代表立刻放弃中法 ,反而是西法的接受更有助于重新诠释中法。亦即他在西法上发现了被放弃多年的盖天说的新读法。换句话说 ,他就发现了一个可以调和似乎一直被认为互相矛盾的盖天和浑天的好法子。因为在他的读法里 ,盖天就成为支持地圆说的理论之缘故。而虽然李之藻这样的解释也许有助于减轻接受西法所带来的不必要的争论 ,但是他过分强调中西之“同”,而忽略  相似文献   

20.
怀特海的和谐范畴及其宇宙论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特海的和谐范畴是辩证的和动态的,它包含不和谐的方面,并纳入冒险的因素.其根据在于宇宙的创造性原理,即多生成一的过程.和谐观念为各种文化传统所共有,源于古希腊哲学的西方和谐观念具有科学的底蕴和自由的精神,若与东方古典的人文和谐观念相结合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前景.怀特海和谐范畴具有的东西方意蕴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