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元稹的《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形象美丽、温柔而又痴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女性人物世界。然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就会发现男权文化语境中的看似天经地义的性别特征和内在美德以及她被遗弃的悲剧根源,都是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控制,其自我意识已被男权社会主流意识所抹煞和压制。  相似文献   

2.
带刺的玫瑰--解读香港作家亦舒小说中的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作家亦舒的作品用女性主义抗衡男权社会,意蕴深邃。其女性主义学批评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女性主义学;其二,建构女性经济权威,塑造自我价值实现的女性形象是对女性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创见;其三,女性主义新视角--女性间友谊的联合产生性别群体的集体意识,与权力话语对抗。  相似文献   

3.
以肖邦的《她的信件》为例分析作家是如何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借鉴莫泊桑父权制传统文学形式,成功塑造一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追求独立主体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也包括男性生命个体在父权社会的制约之下生存空间萎缩、直至消失的悲剧命运,从而颠覆了男权主义思想和男性视角,开启女性主义创作的历程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向千年封建社会的男权意识进行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作品主题批判了男尊妇卑的男权中心主义,表露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二)通过宝黛爱情批判了潜藏着男权意识的才子佳人婚姻程式;(三)通过晴雯、鸳鸯这两个新女性形象对女性被男权制度压迫而导致女性意识“空洞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李姗姗 《科技信息》2007,(32):256-256,271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向我们描绘了那些在事业、生活和爱情上倍受磨难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内心的创伤与痛苦,从而鲜明地传达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虽然走上了另一种性别歧视和性别反抗,但是她一路富有勇气的探索表明女性文学中关于女性人物对外部世界激愤抗争的命题,最终会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审视,所以张洁的探索具有先驱意义和启蒙精神,为女性小说中自审意识的确立铺平了道路,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一书融合了女性主义的视角、后殖民文化研究的立场和解构的、叙事学的方法,将文学解读之中向来被遮蔽住的“性别意识”揭示了出来,细致地梳理出一条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生成史与变迁史,同时也细致分析了文学创作之中有意无意的性别意识在文学形象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帕梅拉》是18世纪英国男作家理查森的代表作,《亚当·贝德》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两部小说中的叙述者都采取了与作者不同的性别来叙事,但两位作家的性别意识都通过对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反映出来。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文体学方法,分析《帕梅拉》塑造天使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权观念以及《亚当·贝德》塑造平凡女性形象背后的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8.
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的对垒,女性性别意识在历史和残酷现实竞争中不经意蜕变雄化,性别迷失。文学是人学,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象中,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高涨的浪潮里,同样返照着女性自救征途上无法避免的男性化倾向。其现状源于沉重的“第二性”历史和四面楚歌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然是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性别参照,认识自我,认识人类已有的文明和秩序,寻求与外部世界抗争和合作的勇气,寻找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9.
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的对垒。女性性别意识在历史和残酷现实竞争中不经意蜕变雄化,性别迷失。文学是人学,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象中,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高涨的浪潮里,同样返照着女性自救征途上无法避免的男性化倾向。其现状源于沉重的“第二性”历史和四面楚歌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然是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性别参照,认识自我,认识人类已有的文明和秩序,寻求与外部世界抗争和合作的勇气,寻找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10.
张愿贞 《科技信息》2011,(33):309-309
作为美国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艾丽丝·沃克在其作品中无情批判男权及男性文化对女性身心的种种压迫,并反映出敏锐的女性意识。本文从女性话语权和女性意识觉醒两方面探讨沃克是如何进行女性性别建构,又是如何解构男性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女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光荣传统,全方位展开女性作为女人的言说,在女性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方舟》到《银河》,张洁和张抗抗两位作家都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和自我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探索,凸现了女性灵魂深处的“男人情结”。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从容地徜徉于跨文化语境中,书写游走东西两岸的经验与想象,以水为媒链接岁月变迁,以水为喻弘扬女性精神,以水为思探寻精神之旅,赋予水意象丰富的审美内蕴与独特魅力。人与水的双向互动,实现了从"物质之水"到"审美之水"的提升,并由前期创作风格的清新婉约转向近期的更有力度,创作视域和"水域"愈来愈宽广,精心构筑了中西合璧、颇具特色的"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13.
囿于特定生存环境和传统写作规范的影响,张爱玲经历了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双重焦虑。张爱玲通过日常生活和女性生存的书写建构女性身份。她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重视,使日常生活重返写作场域;她从女性视角书写女性,让我们看到女性作家如何做到忠于其生活、历史文化现实及其自身的性别特质。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成就非常突出。在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下,多种原因形成了她作品中始终挥之不去的出世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苍凉";同时,她的散文又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沉浸感知着市民生活的点滴意趣,去还原人的真实本性。两者互为映衬,形成了张爱玲散文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5.
作为张爱玲喜爱的一个作家,萧伯纳无疑对张爱玲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此尚未专门研究。张爱玲欣赏和喜爱萧伯纳戏剧中理性的智慧、平明的态度与反讽的艺术,但她并不是机械照搬,无论在理性之思、平明态度,还是反讽艺术,都渗入了个人的体验感悟,并以敏慧的艺术感受进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张旻小说的"性"叙事受到了很多批评,而这些批评没有说明张旻小说的意义与存在价值,本文认为张旻小说实现的是对人物心灵的想象性游走,它发掘了人物似真亦幻的心灵世界,实现了文学对人物心灵干涉的又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对服饰的感觉关注是现代作家中独树一帜的,生活中她的穿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犯冲的色彩,别出心裁的搭配是她张扬个性、引人注目的心理语言,是她炫耀、自慰和补偿心理的外在显现。是她不同时期心态的具体表露;创作中,她往往借助服饰捕捉人物灵魂。理解张爱玲的服饰话语是走进张爱玲内心世界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散体大赋《二京赋》与抒情小赋《归田赋》是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作品。从大赋到小赋,从写都市到写田园,张衡完成了汉代赋作从文体到题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换。通过研究这两个转换,可以发现汉帝国由盛到衰的过程中赋家心态和儒家精神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其小说的苍凉风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可从苍凉的审美定势之源、苍凉的审美表态和苍凉的艺术表现手段等三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的这一创作风格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一位优秀的作家,在1943到1945年内的上海沦陷期,她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惊艳的巅峰。1952年她出走香港、美国之后,创作了几部长篇小说,好多中短篇小说,但艺术水平都达不到她早年的高度。近期出版的她的遗作——长篇小说《小团圆》,就艺术质量而言很一般,但它给了我们一个阅读和深入理解张爱玲其人其作的路径,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深藏一生的隐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