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数字电影并非只是技术堆砌的"奇观",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支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还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其次,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邢艳群 《科技信息》2009,(22):I0222-I0223
本文旨在探求“数字电影时代”给中国大学生DV电影创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大学生数字电影创作中的艺术特征变化和走向,并提出如何有效地引导高校学生,尤其是高校影视专业学生创作出精品DV影视作品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数字电影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本论文结合数字电影技术,深入详细的探讨了数字电影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数字电影系统,给出了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对数字电影配套的放映设备数字化给出了若干发展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数字电影技术水平及数字电影的普及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电影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不仅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而且是审美观念上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运动中,视频艺术的想象之美、奇观之美、节奏之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崭新的数字视频艺术未来正在兴起。本文抛开数字技术自身原理,仅从数字化对传统影像语汇的影响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数字影像语汇中的创作语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严磊 《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17-119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电影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不仅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而且是审美观念上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运动中,视频艺术的想象之美、奇观之美、节奏之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崭新的数字视频艺术未来正在兴起.本文抛开数字技术自身原理,仅从数字化对传统影像语汇的影响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数字影像语汇中的创作语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奇观电影的风行,对国内电影产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叙事性"不再成为评判电影视觉奇观及其美学价值的唯一标准.随着P2P技术日臻完善,深刻影响了"后经典"时代的影像传播、受众分层及其观看方式.3D电影在挑战观众视觉生理极限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调整,以寻求技术呈现与视听享受的平衡点.由此,技术对电影美学与产业的影响,包括影像制作与媒体传播两方面,电影生态在技术发展进程中不断追求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阿凡达》的神话使得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数字技术正逐渐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之一,然而传统电影美学仍在以灵魂的身份支撑着电影的艺术价值。要艺术美感还是形式体验,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在未来电影银幕中的戏份将如何演变?本文欲以影片《阿凡达》为讨论中心,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切入电影艺术中技术理性与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数字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对传统电影艺术美学观念的推动与颠覆。  相似文献   

8.
梁莎 《当代地方科技》2009,(12):170-171
VR技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应用到电影领域,传统电影理论的真实观受到冲击与撼动。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讲,受众接受图式的作用使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虚拟世界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前提是影片需遵循一般现实逻辑。电影的真实应是艺术的真实,VR技术的引入,对电影的真实来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电影课教学把电影纯粹看作教学辅助材料的理念是落后的,应该汲取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成果,从电影影像思维的角度,强调影像思维美,并进一步让人们在传播媒介的语境中,领略电影课对当代教育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从5个方面介绍了什么是数字电影。电影数字放映的概念,通过对胶片电影放映和数字电影放映的比较,进而得出数字放映的优势。最后介绍了中国的电影放映技术发展的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技术VS艺术,永远是一个古老且复杂的命题。在电影诞生百年后的今天,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动摇了“照相术”的传统模式,带来了更多震撼与浓墨重彩。但是,如梦如幻的“视听大餐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人文精神的缺失——数字技术究竟带来了什么.是蜜糖还是陷阱?是拯救还是沉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动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为一门独立的视频艺术。表现奇观是电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人们喜欢观看奇观,而动画满足了观看的梦想。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而成由于动画的引入,现在的电影有了更多的奇观。  相似文献   

13.
电影制作的新手段──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ogyIsaNewMeansinFilmMaking顾欣台,刘大勇(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100073)电影已走过了100年的历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画幅规格到多种新形式,从单声道...  相似文献   

14.
影像符号是电影艺术的存在本体,以它为基础形成的电影语言是影片表意的主要方法,而且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正是从影像符号的革新入手,对电影的表意方式做了大胆的探索,深刻地反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社会境况的文化内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汾阳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他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故乡三部曲”之《小武》《站台》和《任逍遥》成为新生代电影的重要代表。同时他身体力行,参与并引导了中国新兴的青年DV电影创作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贾樟柯现象”其实就是对中国新生代电影研究关键词的一种梳理,如边缘化、平民视角、现实主义、都市化、新DV运动和美学转型等等。本期的四篇论文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JasonMcGrath教授的论文《我对贾樟柯电影的一些看法》从比较电影研究的视角,强调贾樟柯早期影片创作在新纪实运动的影响下逐渐显露出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种“如其所是”的现实影像不同于政治现实主义和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从而表现出国际艺术片普遍具有的世界性美学特征。林少雄教授《贾樟柯影像的文化意蕴》从身份认同观念、视像书写意识、时间感悟体验与空间建构意识等方面,探讨中国新生代导演全新的“影像本体”美学的建构过程。刘志荣博士《漫谈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从切实的感性实感出发,指出贾樟柯电影是从日常生活中升腾起来的“无邪”之诗,这源于导演本人对于生活世界保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文化之根的溯求。王卓慈副教授《修复失忆的影像表达》则以贾樟  相似文献   

16.
电影作品的主题是受到电影创作特殊规律制约的一种客观存在。从作品的酝酿,到作品的创作(制作),乃至最后被电影观众所欣赏,主题无时无处不在:即使那些所谓的“无主题”创作,也是包含无主题论者自身想要表现的主题的。倘若某部电影作品真的没有了主题.那么这部电影作品一定没有了灵魂。  相似文献   

17.
罗洪兴 《科技信息》2008,(20):147-147
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电影结合了声、光、电、机械等科学技术,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对应了不同的电影表现形式。在数字技术向社会各个行业逐渐渗透的今天,电影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比以往一个时期更加强烈的变化。本文结合哲学,科技,艺术对数字技术给电影工业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一些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电影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创意产业之一。当下电影从业人员创意水平的衡量,已经不仅仅是个体艺术家、创作人员的创意能力问题,更包括整个电影产业从创作到生产运营机制、从文化传播到文化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等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9.
电影名称的翻译是电影翻译中的重要一步。电影名称作为电影文化的一部分,翻译的过程中涉及其特定的翻译原则和翻译规律,以及电影受众中西文化与语言习惯的异同。本文主要探讨电影名称的翻译原则和规律,以及运用此原则规律在电影名称英汉互译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2001-2010年的中国电影学研究,在表象上体现为各类电影论著数量的大幅提升,从而似乎与电影产量、票房的大幅攀升形成了对应关系。但事实上,电影研究与电影创作之间的关系远比数字所显现出来的状况要复杂得多。由于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及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介入与之相关的各类文字写作的门槛相对低于其他艺术及人文学科,而盗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