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讨论聚丙烯装置采用DQS、HR和HA-R三种不同催化剂在高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纤维类聚丙烯树脂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选用合适催化剂方案,达到节约催化剂成本、提高聚丙烯产品质量的目的.经过实际生产验证,使用HR催化剂生产高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纤维类聚丙烯树脂,装置可操作性强,生产容易控制,产品加工应用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是石油气中的丙烯分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高分子产品。在聚合反应中,催化剂不仅影响聚合反应的速度,同时也影响聚丙烯的空间结构(等规度)这种作用在产品的数量上(加入一克催化剂能够生产的聚丙烯克数)的表现,称为催化效率。催化效率在一定条件下,反映了催化剂活性的大小。而这种作用在聚丙烯产品的质量上的表现,称为产品等规度(由上万个丙烯分子聚合成的聚丙烯,丙烯分子有的排列得规整,有的排列得不规整,排列规整的称为等规物,排列不规整的称为无规物,等规物在聚丙烯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为等规度)。它是催化剂定向性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聚丙烯抗冲共聚物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结构性能,针对低温冲击强度对聚丙烯抗冲共聚物的重要性做了阐述,同时结合抗冲聚丙烯EPS30R从工艺控制的角度出发,着重从生产过程中的乙烯用量、氢气用量、催化剂选型和停留时间几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得出了提高产品低温冲击强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分别使用841催化剂和TK催化剂生产的均聚丙烯(PP2401)和共聚丙烯(PP1330)两类聚丙烯四种材料进行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和冲击试验等三种测试。从测试结果比较四种材料间的力学性能差异,为国内聚丙烯生产厂家根据力学性能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催化剂进行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为国产催化剂的改良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通过控温预聚合手段在反应釜中原位生成种子床,实现了聚烯烃催化剂的气相聚合评价,提高了聚烯烃催化剂气相聚合评价稳定性和效率,增强了气相聚合小试评价与气相中试和工业生产的相关性.在相应装置上对两种大粒径聚丙烯球形催化剂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考察了在气相聚合中铝硅比和氢气分压对聚合性能的影响,抗静电剂Atmer163对催化剂聚合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大粒径球形催化剂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有利于高橡胶相含量抗冲聚丙烯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CNPC精细石油化工若想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进行重点发展尤其重要.考虑资源特点和技术优势,利用德尔菲方法建立了企业核心产品的筛选模型,利用该模型对CNPC精细石油化工产品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加氢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剂、清净剂、催化重整催化剂、清蜡防蜡剂、水处理剂、防老剂、增塑剂等为石油化工企业的核心产品.德尔菲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直观的预测方法,具有匿名性、反馈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红星  魏阳 《甘肃科技》2013,29(15):27-29
催化剂对聚丙烯装置的生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影响聚丙烯装置催化剂消耗的因素,提出了在生产中提高催化剂活性,降低催化剂消耗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Ziegler-Natta催化剂体系对淤浆聚合制备低等规聚丙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异丁基铝作为助催化剂时催化剂的聚合活性高于三乙基铝。BCM-100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聚合活性和立构定向性能力,但制备的聚丙烯正己烷可溶物含量较低,而BCE制备的聚丙烯正己烷可溶物含量较高,且聚丙烯正己烷不溶物的等规指数最高。利用DSC、GPC、13C-NMR等表征手段对不同催化剂体系合成的低等规聚丙烯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显示,在相同聚合条件下,BCE催化剂制备得到的聚丙烯正己烷不溶物的立构规整性最高而结晶度最低;实验所考察几种催化剂制备的聚丙烯正己烷可溶部分的平均重均分子量均远小于正己烷不溶部分的平均重均分子量,通过比较发现,BCE催化剂得到的聚丙烯的正己烷不溶物的平均重均分子量最低,正己烷可溶物的平均重均分子量最高,而BCM-100得到的聚丙烯的正己烷不溶物的平均重均分子量最高,正己烷可溶物的平均重均分子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张士杰 《应用科技》2006,33(3):62-64
研究了灰分对聚丙烯产品(PP)质量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催化剂(CS—1型或-NⅢ高效载体催化剂)、活化剂(AlEt3)、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第三组分)对灰分的影响过程.通过对PP灰分理论值计算与实测值的对比。表明活化剂引入的灰分含量占主要部分,确定了在生产中降低灰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PP的质量,并拓宽PP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不同催化剂生产的聚丙烯粘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动态应力流变仪(DSR),对分别使用841催化剂和TK催化剂生产的均聚丙烯(PP2401)和共聚丙烯(PP1330)两类聚丙烯四种材料进行动态应力扫描、动态频率扫描和稳态剪切三种测试,从测试结果比较四种材料间的粘弹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纯的聚丙烯(PP)抗冲击强度较差而且收缩率大,导致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容易变形并且耐冲击性能差,其应用受到了相应的限制。随着高分子改性技术的发展和高分子改性学科的成熟,崭新性能的高分子改性材料层出不穷。纯的聚丙烯材料早已不在适合于实际应用。本文主要研究滑石粉对于不同基体的PP材料,对其冲击性能,弯曲性能以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催化技术是石化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本文用燕山石化公司技术进步的实例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催化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石化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同时石化工业也对催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老装置的技术改造要求开发更多高性能的催化剂;清洁生产工艺要求开发环境友好催化剂;调整产品结构要求催化剂有良好的适应性;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要求不断降低催化剂的生产成本和改进催化剂寿命、转化率、选择性等性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使用β-二亚胺锂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催化芳香异氰酸酯环化三聚反应生成相应的芳基异氰脲酸酯,结果表明,在温和条件下,该类催化剂可以快速、高效催化异氰酸酯环化三聚反应,最高产率99%,产品经1H-NMR,13C-NMR,元素分析等技术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14.
利用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粒度均匀 ,具有活性醛基的聚丙烯醛微球 ,并对影响其粒径、成球性、色泽及分散性等性质的 p H值、丙烯醛浓度、反应温度、催化剂浓度和搅拌方式等工艺条件做了优化选择 ;产物微球纯度高 ,表面活性大 ,粒径均一可调。利用 TEM和 IR技术对产物进行了初步表征 ,并对聚丙烯醛微球的聚合生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乙烯和1-辛烯聚合产生的聚乙烯树脂塑性体和弹性体,均是高端聚烯烃产品,应用性能优异.乙烯和1-辛烯高温溶液法生产聚乙烯弹性体技术在国外已经实现工业化,而国内近年来急需开发这类技术并实现工业化,其中技术的关键是催化剂和聚合反应条件的控制.本文对近30年来的乙烯和1-辛烯聚合催化体系,包含催化剂、助催化剂、溶剂、反应条件、聚合物物性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文中以催化剂体系的发展为主线,探讨催化剂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分析体系中多种因素如温度、压力、催化剂浓度、助催化剂等对反应活性的调控,讨论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6.
项目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发展的格局。纳米材料的研发涉及到有机、无机、高分子等各个方面,纳米材料结构功能的复合化已成为其应用研究极具生命力的方向之一;同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纤维,从原料、技术、产品到应用都在迅速发展,传统功能材料已难以满足细旦化功能性化学纤维开发的技术要求,聚丙烯纤维的可染化、功能化、细旦化技术成为聚丙烯纤维新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丰富化工催化剂产品活性的识别方法,通过对化工催化剂使用过程中的图像进行滤波、分割,利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部分重要的特征值。提出了用BP神经网络训练成化工催化剂产品活性识别器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对化工催化剂产品有效性识别率高,减少企业对催化剂的盲目使用,节约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聚丙烯产品的市场和价格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预测。聚丙烯在未来10年供不应求已成为定局,而且随着全国石化行业形势逐渐乐观,聚丙烯的价格将继续上扬。这种市场格局为我国的聚丙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新建或改扩建聚丙烯装置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建材不仅能够提高废聚酯的回收利用率,还能减少建材生产成本.将全生命周期理论纳入水泥基建材生产过程的成本分析,对材料生产的全过程费用进行拆分,梳理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清单,以聚丙烯纤维增强水泥基建材为实际算例,通过对比分析玻璃纤维水泥基建材和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建材,测算出较为经济的绿色建材生产技术,为绿色建材生产打下坚实基础.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相对降低了材料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采用聚丙烯纤维作为增强剂,使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降低了13%.  相似文献   

20.
巢小平 《科技信息》2012,(29):107+120-107,120
聚丙烯(PP)发展迅速,成为塑料中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但聚丙烯也存在易老化,耐温性差,成型,低温脆性及与其它极性聚合物和无机填料等的相容性都很差。另外,由于PP又是非极性聚合物,其亲水性、染色性、粘接性也很差,这些缺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P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近年来为了满足市场尤其是塑料制品业的迅速增长的需求,开始大力研究开发PP改性技术和改性PP产品,促使PP向工程塑料及功能材料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