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任何犯罪都有犯罪现场,犯罪现场是犯罪信息的载体,犯罪人在犯罪现场不仅可能留下痕迹物证,而且还会留下心理痕迹,它隐含着一定的犯罪信息,反映了犯罪人在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及犯罪动机和目的。在现场勘查中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等进行心理分析,可以帮助侦查人员有效的发现和获取有价值的犯罪信息,对于确定案件性质和特点,明确侦查范围和方向,确定犯罪嫌疑人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处置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矫正措施单一、监禁刑的适用比例过高、非监禁刑基本处于空置状态、缓刑适用率不高、对非本地户籍的未成年犯罪人基本不适用缓刑等缺陷。建立科学的刑罚体系、取消未成年人犯罪无期徒刑的适用、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比例、设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加罗法洛是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刑法学家,是刑事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可以概括为自然犯罪观、犯罪类型和犯罪处遇观和国际刑法观。加罗法洛自然犯罪观的理论背景首先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其次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而对加罗法洛自然犯罪观影响最大的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和伦理学思想。加罗法洛心目中的文明社会太完美了,以至于犯罪是人类社会自身的产物这一观念在他的观念中没有任何容身之地,并且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只能集中于犯罪人自身,甚至只能集中于犯罪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重点治理对象。因对犯罪人社会背景的调查充分证明,未成年犯罪人转化为成年犯罪人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社会公民,所以,对其犯罪诱因的分析与探究,便成为理论界研究此课题的重中之重。而在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诸多诱因中,不良心理是诱发其实施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本文试图从犯罪心理角度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5.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就已经存在的犯罪心理,如动机、需要、意志,以及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都会由于“个性”具有的独特性和稳定性,使其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在无意识状态下表现出来,并因其个性的不同,在目的,犯罪类型,侵害目标的选择上都表现出差异性,这就为我们通过犯罪现场的态势和获取的证据材料分析犯罪心理并确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识别犯罪人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6.
社区矫正并非人道主义的胜利,其本质依然是循着"理性"和"人道"获得的合理性来实施对人的权力统治和奴役,是一种新的更为隐蔽的权力规训技术;社区矫正的核心和焦点是对犯罪人的行为养成和再社会化,而非企图改造犯罪人的思想;社区矫正的存在和刑罚轻缓也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意味着国家刑罚权的惩罚力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正在逐步地建立,但对于社区矫正对象的人身危险性评估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社区矫正对象人身危险性评估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认为应当以犯罪人的内因和外因作为评估因素,采取以统计式危险性评估方法为主、临床式危险性评估方法为辅的评估模式对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减刑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在矫正犯罪和鼓励犯罪人自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的减刑制度远未成熟,特别是对减刑的法律性质、减刑权行使的主体等方面还有不同的认识,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少亟待统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减刑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予以厘清。  相似文献   

9.
从犯罪行为发生对于犯罪人的价值这一视角出发,深入解读农村留守儿童入室抢劫杀人一案,阐明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实施违法犯罪这样的闹剧证明自己的个人能力,以反击个人现实层面中面临的社会地位低下、情感需求不能通过合法途径得到满足的持久无能的生存困境与心理困境,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在社区矫正的层面提出通过完善司法体系同时建立村落矫正模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在对未成年犯罪适用刑罚中仅明确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的原则,但对于死刑以外的刑种,在成年犯罪人和未成年犯罪人之间仍未作出区别处理的规定.因此对未成年犯罪人可否适用无期徒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无论刑法修订前后,在理论上均不乏讨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尹丹丹 《奇闻怪事》2010,(8):36-37,32
犯罪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人犯罪侵害遭到损害的人,具有犯罪被害性、犯罪和被害的互动性,有时还具有可罚性或可责性。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无关联和有关联两大模式。犯罪被害预防有社会被害预防、群体被害预防、个体被害预防三个层次和被害前预防、被害中预防和被害后预防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罚适用问题一直是刑法学界研究的重点,刑事立法中已经明确规定对这一类犯罪人不得适用死刑,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未成年犯罪人亦应谨慎适用生刑。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特征及环境特征证明了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格可塑性,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具有极强的观念性,有必要改善刑罚执行中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只有完成对未成年犯罪人价值观的重塑,才有助于真正意义上提升未成年人罪犯的再社会化能力。大庆精神与未成年罪犯价值观重塑高度的契合,应全力构建以大庆精神为核心的未成年罪犯价值观重塑模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只适用于被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程序规定的较笼统,在司法实践中效果不佳。为了发挥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中应有的价值,将被判5年以上刑罚的犯罪记录和成年犯罪人犯罪记录纳入封存范围,犯罪记录封存该由法院或检察院依职权主动启动,设置封存适用前提条件和考察期,对犯罪记录采用封存而非消灭的保密模式,封存法律效力原则上应等同于犯罪行为未发生,封存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应当解除。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的犯罪。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的矫正方式,体现了新的刑罚理念,是一种更富有"人道主义"的监管方式。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社区矫正概念的阐述,对社区矫正依据、矫正主体、矫正对象、矫正手段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构建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制度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社区矫正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刑事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社区矫正所要实现的价值,正是和谐社会应有的价值内涵。它充分关注对犯罪人的人权保障,体现了对公正、自由、秩序等价值理念的追求与尊重。  相似文献   

17.
社区矫正制度是以非监刑为主的一种新的刑罚方式。从国际司法实践看,该制度能有效地预防、矫正犯罪,避免犯罪人二次犯罪,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分析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主要社区矫正制度,探讨其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区矫正制度试点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律》对共同犯罪这一犯罪形式做了较为完整、准确的规定,其中许多规定都值得当今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借鉴参考。《唐律》中的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对共同犯罪人区分主犯和从犯,对从犯的刑罚处罚比主犯减轻一等处罚。本文对《唐律》中的共同犯罪人的刑罚、共同犯罪的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完善我国现行刑法理论体系中的共同犯罪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浅论社区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的执行方式代表了犯罪人处遇的发展趋势,是对中国特色刑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本文从社区矫正在我国适用的意义和目前在我国适用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入手,对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社区矫正在我国的顺利开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20.
作为犯罪既遂形态的两种相互紧密联系的类型,明确行为犯与危险犯之间的界限对于妥当地处罚犯罪人是相当关键的。无论以危险的法定、危险的程度还是危险的表现形式来区别行为犯与危险犯都存在困难。行为犯和危险犯的区别的前提在于危险的表现形式不同以及对客体的关系不同。行为犯是与结果犯相对应的犯罪形态,而危险犯是结果犯的类型之一。行为犯与结果犯的区别在于立法是否规定了结果。危险犯与纯正的行为犯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行为结果表现对犯罪客体危险;危险犯与不纯正的行为犯的区别在于是否造成了现实的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