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文化也由各个支流走向汇聚,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不断增强。文章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汉文化的凝聚力、统一的政治局面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诸因素,对中国文化多元汇聚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中国文化统一性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探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揭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白耀天的《郎“狼”兵说》,该文以详实的资料、可靠的论证对郎人缘起与衍化、“狼兵”的战斗力、“狼人”的扩散与消失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民族文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朝戈金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认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保护民族文化已经广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所共识;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应用》认...  相似文献   

3.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中国社科院的汤晓青和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和《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的演讲。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5.
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提上日程。笔者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原则及保护方法。为抢救和保护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提出几点建议:立法细化,依法保护;民族院校开设相关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自治地方政府开展相关活动推广和发扬民族文化;开办民族特色旅游文化艺术风情区及开发性保护。  相似文献   

6.
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指生活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的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呈现出对中心文化与异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的民间自觉,具有多元内涵。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比较视域”和“文化间性”为理论指导,运用文学人类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等方法论,以求清晰把握中越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渊源与脉络i建构边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综合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使中国文学研究得以拓展广度和深度。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总格局中进行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学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学的特点与价值。在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的同时,立足本民族文化,坚持自身的学术传统将使中国文学的研究更有成效。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开放性的文学批评体系,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同时强调以文学性为研究的中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在促进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同时,可能对民族文学多元文化属性的固守及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抵抗性特质就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学在对民族精神与人类存在意义及其远景的终极思考中蕴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性,它在民族文学保持民族文化品格、增强自身文化免疫力以及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建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宗教文学的文学史意义由此具有了重新评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科尔沁小说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厚的人文性来源于科尔沁地区多元文化的滋养。分析科尔沁小说中的多元文化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蒙古族文化与满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混血,内蒙文化与山东文化、东北文化的交融,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指出在多元文化的塑造下,科尔沁小说形成的自觉的文化意识,较强的文化综合能力使其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民俗、民情、民调,是每一民族文化弹唱的主曲,也是每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特性的表现.一个民族作家,他的创作指向应该彰显本民族文化特性,并在自己的地城内部形成自己的文化倾向和审美倾向.冉冉的诗歌在当今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擅长言说土家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表现了土家族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创立、逐步走向成熟、丰富发展三个时期,创造性地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逐渐形成了具召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民族问题理论——毛泽东民族理论。它在指导我们党不断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2.
民族问题是关系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几代领导人各坚持了以下民族政策:毛泽东指出要坚持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邓小平说要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江泽民则要求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维护国家统一;胡锦涛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这为党的民族理论发展、我国各民族大团结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梁庭望先生是著名的壮学家、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壮学、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他的壮学研究成果推动了壮族文化发展,他用自己所学为壮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促进了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五十多年来,他在这些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开拓,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基本关系是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2014年4月11日-13日在曲靖师范学院召开的“当代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研讨会上,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认为西方文论为中国当代文论提供了重要资源,在中西文学理论交流、融汇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不断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应更多关注中国文学现实,植根于中国多民族文学土壤,汲取更多的本土文学元素,努力追求并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差异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深,和谐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民族文化差异的难题,本文在和谐社会视域下探讨了民族文化差异的"四观"、民族文化差异的作用、民族文化差异发展的有效途径等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对于加强我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改善各民族间的关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几何纹样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景,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朝鲜族来源于朝鲜半岛,是较晚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少数民族之一。从东北边疆开发历史来看,朝鲜族与从内地来的汉族及当地的满族,构成了东北地区的三个主要民族,其中朝汉民族关系是民族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从朝鲜族迁移初期开始,各民族总体上不存在对抗型民族关系,而是处于相对封闭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关系趋于开放型阶段。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朝鲜族与兄弟民族的关系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朝鲜族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将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是朝鲜族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西南地区彝族(Sani)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装饰被使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以探讨“民族”是如何被装点在民族旅游活动当中的。  相似文献   

19.
郝苏民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学、民俗学、蒙古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在科学研究中强调民族间民间文化相互影响、各自变迁、互化,认为中华民族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开发、保护和建设“一体中国”的过程。多元一体是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文化现象。我国56个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明源点,并在历史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中,既保持特色又彼此渗透而形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凝结成一个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观教育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中蕴含着民族及其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凝练,对民族院校民族观教育有强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要按照党的指导思想理论进行民族观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