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公路三维视距的检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精确计算公路在三维空间中的实际视距,在公路行车视距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平、纵、横的道路线形,提出了三维计算模型和三维视距计算模型;通过检验三维视线上任意一点与其对应道路上点的高程关系,判断路面或路侧是否对视线造成遮挡,最后提出了三维视距检验的流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简洁直观,易于实现;在设计中,能及时表现行车视距的不利因素,为改进线形设计提供帮助;为自动检验三维视距提供了实现手段,同时也为利用三维视距进行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视距计算的新方法,该方法开发出普通小型计算器编制程序的功能并应用于视距计算中,极大地改进原视距计算方法,减少计算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一种自适应隧道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其核心思想是“车近灯亮、车过灯灭”及LED隧道灯组亮度自动调节.该系统的控制器核心单元基于FPGA进行设计,控制器对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隧道内外的光照强度、隧道内车辆的通行情况等)进行运算和处理,产生相应的PWM信号去调整其所控制LED隧道灯组的亮度,以解决过度照明或亮度不足的问题,并与其它控制器进行信息交换;后级控制器依据前级发送的控制指令及其传感器检测的实时信号进行运算和处理,实现隧道路段照明的选择性开关及亮度自动调节,达到自适应系统控制之功能.  相似文献   

4.
复杂的室内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无法躲避的障碍物会导致无线定位的测距精度较低,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存在非视距传播,因此识别信道状态是否为非视距对室内定位精度较为重要.提出一种基于信道信息的视距/非视距信道识别方法:首先对信号进行过滤,获取重要的信道抽头;然后提取过滤后信号的峰值,并计算其功率;最后通过计算得出该信道信号的峰均比,并联合假设检验对信道状态进行判决.仿真结果表明,峰均比特征在视距/非视距信道上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识别视距/非视距信道的特征.该特征的视距识别正确率达到93.56%,非视距识别正确率达到87.23%,比使用峰度特征在视距场景下的识别正确率提高了2.65%,非视距正确率提高了0.71%.使用本算法在定位过程中进行验证,能够有效降低定位误差,提高定位精度,说明该算法的识别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公路空间视距计算方法与检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精确计算公路在三维空间中的实际视距,提出了空间视距的概念,通过延伸应用空间两点通视原理,建立了空间视距计算和分析的数学模型。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出对空间视距的实时检测技术,通过将设计视距、运行视距和空间视距3种视距对比分析,给出了发现视距不足的方法。与早前的视距计算方法和研究相比,该方法对正常路面、行车道空间视距计算准确,能够计算和分析公路路侧附属设施对视距的影响,为公路几何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目前原油界位测量仪表存在的成本高、故障率高等诸多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界位测量系统。该系统具备手动及自动测量功能,自动测量时通过I2C总线采集64路测点信号,信号通过光电隔离电路进入单片机系统进行处理,所采集数据可通过RS485或GPRS远传到上位机;当自动测量系统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手动模式,使用电流表在罐下转动多路开关寻找导电测点测量。给出了系统关键硬件及软件结构的设计方法和系统的测试结果,通过胜利油田现场对比试验、重复试验等手段,证明了该系统具有可靠、安全、维护方便等特点,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视距环境下的MIMO系统无法获得空间自由度增益.为了在视距环境下充分发挥MIMO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次优的中继节点布置策略,能够在增加少量中继节点后获得较佳的系统性能.在该策略中,根据MIMO系统能提供的最大空间自由度确定中继节点的数量,并且根据收发天线阵列的波束主瓣方向确定各个中继节点的位置.仿真结果表明,在较高信噪比时,系统容量优于加入中继节点前,随着信噪声比增加,优势愈明显.并且中继节点位置出现偏差时,系统性能仅存在很小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隧道中曲线半径、路面摩擦系数、横净距及净高等不同设计参数对隧道行车视距的影响,将车辆运行速度、路面摩擦系数、驾驶人反应时间、隧道横净距及设计净高作为随机变量,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隧道中平、竖曲线段的行车视距功能函数.通过改变隧道行车视距影响参数的设置,分析了隧道中行车视距的安全可靠性,并提出了隧道中行车视距的可靠性求解步骤.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行车视距失效概率随着曲线半径、路面摩擦系数、设计净高、隧道横净距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运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设计净高、侧墙也对隧道内的行车视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郑跃飞 《科技资讯》2009,(25):42-42
针对传统照明调节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暴露出来的不足和问题,采用电子技术设计了智能照明调控节点,实现了对照明系统电参数,开关量和光线强弱的自动采集与控制,具有实时控制和自动调节的功能,达到了节约电能的目的,对于进一步实现照明系统的联网智能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互通立交匝道平曲线内侧设置护栏,减小了匝道视距横净距,导致运行车辆停车视距不够,威胁行车安全,应将护栏视为视线遮挡物,并进行运行车辆的停车视距检验。可通过匝道视距横净距的计算方法,由已知的横净距,计算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根据匝道设计速度、实际横净距、停车视距等,计算出匝道在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满足视距要求的临界圆曲线半径,并按一般地区对应的停车视距计算确定匝道横净距。已建成的互通立交,若匝道平曲线半径未达到临界值要求,应采取加宽硬路肩、外移护栏等视距改善措施,加宽横净距,或将行驶速度按低一级的设计速度进行合理限制,以提高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