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北魏与后燕都是淝水之战后崛起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后燕与北魏并立的二十余年里,两国关系从友好到破裂,后燕在与北魏的对抗中,势力逐渐衰弱并最终走向灭亡之路。后燕对北魏的发展及初期汉化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族士人与北魏政权合作关系的建立经历了四个阶段:北魏建立之前汉族士人与鲜卑拓跋部的合作为其最初阶段,北魏建立之初汉族士人正式登上北魏的政治舞台,道武帝平定河北之后汉族士人与北魏的合作关系初步建立,而太武帝神[鹿加]四年征士则标志着汉族士人与北魏全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在鲜卑、汉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北魏王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北魏屯田,前人很少言及,或言之未尽,很有必要专门论述。北魏从道武帝登国九年(公元394年)以来,在广阔的区域内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屯田,终北魏之世,屯田一直与均田制和公、私田制并存,对于北魏的军事胜利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就北魏屯田的有关问题加以叙述,求教于史界.(一)北魏拓跋族本是游牧部族,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能捕六畜,逐水草而已”。所以,农业在他们们的观念中是无足轻重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愿意改变迁徙游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渊源——计口受田和井田制产生于北魏的均田制,从历史渊源来说,它与北魏早期的计口受田和汉族传统的井田制有关。北魏早期的计口受田是在鲜卑拓跋族由以游牧经济为主的部落兵制向农业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部落分工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北魏洛阳佛教的复兴与北魏皇室的扶持密切相关,皇室在经济、政治、人员参与等方面的积极扶持是其得以复兴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6.
吴俊平 《科技信息》2007,(24):120-121
北魏官学教育是拓跋鲜卑统治者适应中原文物制度推行汉化的重要手段,为加快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论述了北魏官学的文教政策、体制、学官与教学活动及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北魏之前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北魏对纺织业重视,并从纺织原料加工、织造、染印三方面讨论了北魏纺织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唐代苏承悦的墓志铭,涉及唐代军职、安史之乱、仆固逆变、唐代云中城与北魏平城等内容,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尤其重要的是佐证了唐代云中城就是北魏平城,位置清晰,信息正确.  相似文献   

9.
贾思勰是北魏的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法家,曾当过高阳太守。他所生活的年代,是经过自西晋末年长期战争与分裂后,我国北方社会经济开始恢复的北魏时期。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兵源、财源,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当时,在坚持统一还是分裂,坚持革新还是复旧,是重  相似文献   

10.
沮渠牧犍,北凉第三任凉王,沮渠蒙逊第三子.他曾任酒泉太守,后转任敦煌太守,433年继位凉王.他在位期间,遣使称臣北魏、刘宋,获封"河西王",并积极发展与柔然、吐谷浑的关系.由于牧犍荒于政务,加之北魏转略河西,439年北魏灭凉,牧犍被掠平城,卒于447年.沮渠牧犍统治北凉时期支持佛教发展,进行文化建设,北凉典籍、史著倍出,儒学和教育也得到发展.北凉的文化和宗教也对北魏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汉王朝的动荡倾覆,与汉王朝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汉代儒学也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学、道教、佛教的兴盛。在中原儒学日益没落之际,河西一隅却一反常态,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不仅保存了两汉以来中原的儒学文化,而且还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魏统一北方后,河西儒学对北魏贡献巨大,北魏统治者利用河西仕人及儒学,振兴了礼乐,完善了官制律令。北魏社会的许多领域都留有河西儒学的深深印记。  相似文献   

12.
评拓跋焘     
拓跋焘是北魏著名的统治者,是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中卓越的战略家,军事家。他完成北方统一大业,重新打通通往西域的衢道,对于促进黄河流域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将北魏统治推向鼎盛阶段。不仅如此,他大规模擢用汉族士人参加北魏政权,以及重视发展文化教育,沟通河西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交流,这样又加速了鲜卑拓跋部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13.
北魏建国后,拓拔鲜卑统治集团通过对被征服地区民众的强制移民,并以“计口授田”方式将移民安置于代北平城地区,逐渐营造起以平城为中心的代北经济区.与此同时,以洛阳为中心的原河南经济区也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为迁都奠定了经济基础.均田制、三长制与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推出使北魏宏观管理经济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北魏经济转型缓慢,国家对各经济区域的整合成效并不显著.加之孝文帝迁都的时机并不十分成熟,国家行政意识超前,延误了促进国家经济统一体形成的最佳时机.结果,代北和迁洛鲜卑人之间的族群内战使北魏国家走向解体,经济区域整合进程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14.
佛教从西汉传至中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前期,佛道并重、佛道并用,佛教成为一种政治上的需要,随着北魏社会封建化进程加快,佛教势力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就北魏前期佛教文化的发展作一初步探讨,以求对认识北魏的佛教文化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说“恒代”     
学术界只知道“恒代”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出现的,作为恒州代郡的省称,特指代都平城或其周围地区。殊不知在迁都洛阳之前已经出现“恒代”,作为恒山代地的省称,泛指北魏国人拓跋族居住地区——“代地”。北魏之“代地”,即北魏拓跋猗卢代国代王“始封代土”。与春秋战国及西汉初期的代王封地有相承关系。从区域概念上界定“恒代”,就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朔州黄河以东和恒州地区。恒代区域的东面是太行山脉,南面到恒山山脉和雁门山。西至黄河,北达阴山,可谓山河险要,易守难攻,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风社俗,不仅是拓跋魏的肇基之地,也是拓跋氏政权攻取中原的根据地,还是拓跋氏政权南下江淮的北方屏障,对北魏的政治变迁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魏是在拓跋族的奴隶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奴隶主政权。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他在经济上的改革,主要是建立均田制和屯田制形式的国家制封建生产方式。这是北魏政权封建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然而,这种封建生产方式,不是在废除奴隶制,而是在废除地主制封建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封建化以后的北魏,奴隶制生产方式依然严重存在,奴隶主官僚继续掌握着各级国家政权,充当了国家制封建生产方式的代表(参见拙作《北魏中后期的奴隶主官僚成了封建生产方式的代表》《咸宁师专学报》93年第1期)。奴隶主官僚作为国家制封建生产方式的代表,应该承认,他们对发展北魏的国家制封建生产方式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还必须看到,他们毕竟是奴隶主,是私有奴隶制生产方式的代表。一些奴隶主官僚深深地懂得,奴  相似文献   

17.
北魏政权对汉文化采取积极吸收方针,设置天文机构,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积极收集、整理天文资料,兴建天文台,制造天文仪器,因此,北魏的天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浑仪、李兰秤漏、天象厅成为天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书》是北齐著名史学家魏收所著的一部关于北魏王朝的断代史,其中的《食货志》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史著的篇章当中唯一以"食货志"命名的,它在继承和发扬《汉书·食货志》所奠定的传统"食货志"编撰内容和体例的基础上,详细客观地记载和介绍了北魏时期鲜卑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接触融合,逐渐接受中原汉族的农业和社会生产方式,逐步汉化并最终完成封建化的这一历史进程。因此,其对研究北魏时期的经济财政制度、社会生产状况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北魏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四五世纪拓跋氏入主中原,社会经济由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发展。北魏基本统一北部中国之后,于公元451年侵宋失败。导致北魏社会经济由掠夺性经济迅速转入农业经济,由此促使社会内部各处矛盾激化。魏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封建统治,实施均田制。北魏此时在客观上也为这一政策的推行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从农具、耕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制度等方面探讨了北魏的旱地农业技术.结果表明,北魏旱地农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后一千多年,中国北方的旱地农耕业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