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星星草无性系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位面积取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开花期星星草无性系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与无性系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星星草无性系种群分蘖株的数量决定于丛径的大小,并且放牧地略高于割草地;开花期星星草无性系分蘖株的数量两样地均以营养蘖数量占优势地位,割草地占总蘖数的63.48%,放牧地占54.69%,割草地略高于放牧地.星星草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与丛径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两生境小花碱茅独立分蘖丛的取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松嫩平原小花碱茅无性系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打草地小花碱茅营养株数量是保护样地的1.33倍,保护样地生殖株数量、分蘖苗数量分别为打草样地的1.71倍、1.11倍,表明打草有利于营养生长。两样地小花碱茅无性系分蘖株数量、生物量与丛径之间均呈直线正相关系,其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两生境小花碱茅独立分蘖丛的取样调查,定量地分析了松嫩平原小花碱茅无性系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打草地小花碱茅营养株数量是保护样地的1.33倍,保护样地生殖株数量、分蘖苗数量分别为打草样地的1.71倍、1.11倍,表明打草有利于营养生长。两样地小花碱茅无性系分蘖株数量、生物量与丛径之间均呈直线正相关系,其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4.
矮嵩草无性系对不同放牧强度的生长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 (放牧强度分别为每公顷 0、2、4、8只二龄藏羊 )高寒草甸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组成和克隆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单位面积 ( 1 0cm2 ×1 0cm2 )矮嵩草无性系、营养和生殖分株种群生物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生殖分蘖中种子数呈增加趋势 ;矮嵩草无性系营养分株生物量所占比例均小于生殖分株 ,分别为 35 66%、35 75 %、38 2 2 %和 40 40 %。营养分株中分蘖数量和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叶片的变化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无性系植物可通过自身的表型可塑性调节适应不同的环境资源供应水平.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典型的无性系植物中国沙棘为对象,采用跟踪挖掘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无性系之间的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子株数量和子株大小、子株数量散布格局和子株大小散布格局,以及无性系子株群结构等方面.此外,子株地径与母株地径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两种生境中虎尾草无性系分蘖株构件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虎尾草分蘖丛丛径和分蘖株构件(包括营养蘖和生殖蘖)的数量以及生殖蘖构件的生物量和平均单蘖质量均表现为浅翻样地明显大于休闲样地,但抽穗率休闲样地却比浅翻样地大20%。籽实成熟期,两生境中虎尾草丛径和丛蘖数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最好的为幂函数方程。分蘖丛中以生殖蘖构件占有绝对优势,其生物量在浅翻样地中随着丛径和丛蘖数的增加以幂函数形式增长,在休闲样地中以直线形式增长。浅翻样地中平均生殖蘖质量是休闲样地的3.42倍,两生境中,丛蘖数和生殖蘖数均对生殖蘖的平均单蘖质量体现出显著制约效应。分蘖丛中只有营养蘖构件存在死亡现象,营养蘖构件数量在浅翻样地和休闲样地中,随着丛蘖数和生殖蘖数的增加,分别以幂函数和直线形式规律性地增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藏嵩草构件群体特征及火烧对此特征和草甸群落组成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为:(1)藏嵩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稳定型;(2)随其株丛增大分蘖密度减少,有性枝/无性枝的比例增加;(3)分蘖群体中的分蘖均重与密度关系不符合“恒定最终产量法则”,不发生因分蘖间竞争而致的密度自疏现象;(4)火烧显著提高每株丛地上部生物量,增加无性枝数量、降低有性枝数量;(5)火烧使群落组成显著变化,物种多样性提高.  相似文献   

8.
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场部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藤草种群的繁殖生态学,其中包括在三个地带中种群的无性繁殖(无性系生长)与无性系结构,种群的有性繁殖,种子产量与重量,植株在生长季节中的干物质分配动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过程与生活史各阶段之间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搞清其种群的数量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9.
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场部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生态学,其中包括在三个地带中种群的无性繁殖(无性系生长)与无性系结构,种群的有性繁殖,种子产量与重量,植株在生长季节中的干物质分配动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繁殖过程与生活史各阶段之间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搞清其种群的数量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利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贵州董架乡小蓬竹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蓬竹无性系种群中1、2年生竹比例超过了50 %,2、4年生竹数量多于1、3年生竹,个体地径主要集中在0400~0698 cm范围内,4~6 m高度级个体数量比例最大。小蓬竹丛平均地径与丛株数大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由此说明,该种群目前处于增长状态、种群结构基本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大小年现象,小蓬竹竹丛数量随丛株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丛株数为10株以上的竹丛,其平均年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分布方式对不同穗型水稻群体茎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方式对水稻群体的分蘖数影响显著,有序群体可以提高群体的分蘖能力,在最高分蘖期有序群体的分蘖数比无序群体大,在成熟期有序群体的有效穗数显著高于无序群体.在灌浆中后期有序群体的茎鞘干重较大,茎秆的充实度较高,可以提高群体的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12.
保护冷蒿草原对防止沙质草原沙漠化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保护冷蒿草原对防止沙漠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草原退化和沙质草原的沙漠化在其演替进程的前一半是完全一样的 ,对沙质草原来说 ,到了冷蒿阶段如果不注意保护令其继续破坏 ,由于植被盖度下降 ,地表裸露而极易受到风蚀、水蚀作用 ,形成沙漠化土地 ,因此 ,冷蒿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其重要性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 ,由于种群表现出较强的补偿生长的能力 ,因此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只要合理调整草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季节 ,就有可能维持冷蒿群落的状况并有可能向生产力更高阶段恢复 ;其二 ,对于沙质草原来说 ,这是由草原退化向草原沙化转变的临界阶段 ,保护冷蒿群落对防止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机械损伤对不同繁殖方式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的影响,并从内源激素代谢角度阐述其萌蘖机理。【方法】以具有不同萌蘖能力的杉木020扦插苗和020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分析基部损伤和去顶处理对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影响的基础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一步测定了杉木无性系萌蘖高峰期枝叶、基部韧皮部、根尖等不同器官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及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差异,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萌蘖能力与内源激素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杉木萌蘖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去顶和基部损伤处理杉木020扦插苗和020组培苗无性系萌蘖高峰期均为7月,去顶处理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显著高于基部损伤处理,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05);随着幼苗的生长,杉木无性系枝叶IAA含量增加,GA3含量下降;去顶处理有利于杉木幼苗枝叶及根尖ABA的积累,基部损伤处理有利于韧皮部及根尖CTK的积累。【结论】机械损伤条件下,杉木根尖和枝叶中的IAA、ABA和GA3内源激素含量较高。杉木无性系萌蘖数与机械损伤不同处理呈显著正相关;萌蘖数与GA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IAA、AB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南方山荷叶自然种群的无性繁殖 结果显示在自然种群中有 4 5.35%的植株进行无性繁殖 ,每个无性繁殖植株含有 2~ 37个个体 ,其中营养个体为 0~ 2 9,占总个体数的 0 %~ 10 0 % ,性成熟个体数为0~ 15,占总个体数的 0 %~ 10 0 % ;南方山荷叶在进行无性繁殖时主要通过其根状茎前端的顶芽向前生长形成主干 ,通过侧芽形成侧枝 ;在每个无性系中可形成 1~ 7个主枝 ,每枝有 1~ 13节 ,每年形成 1节 ,每节重 0 .6~2 3.7g ,有根 1~ 4 8根 ,根状茎每节长度为 6 .6~ 35.1mm ,横切面直径 5.55~ 18.2mm ,节上叶迹大小为 5.35~2 0 .0mm 植株年龄和荫蔽度是影响无性繁殖的重要因素子 ,种内、种间竞争以及水分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在南方山荷叶的生态适应过程及进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487份菠菜材料为研究对象,对5个耐抽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了菠菜的耐抽薹性. 研究结果表明:各指标的频数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菠菜在上海地区抽薹和开花启动的时间为10~13 h,越耐抽薹,抽薹开花启动的时间越长.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抽薹期、开花期、抽薹昼长和开花昼长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主成分分析将5个指标转化为2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9.5%. 用隶属函数法将487份材料划分为5个等级,并筛选出12份极耐抽薹材料. 用聚类分析将487份菠菜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Ⅳ类群为极耐抽薹材料,说明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均可以有效地评价菠菜的耐抽薹性. 最后筛选出10份极耐抽薹材料US175,CS105,CS120,CS121,CS175,CS232,CS253,CS256,CS257和S14,可应用于菠菜耐抽薹材料创制或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6.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无性系种群结构与生长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刺槐克隆种群的种群结构和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刺槐克隆种群中幼年分株数量较多,死亡率较高;成年个体数量较少,死亡率较低,而且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结构成金字塔型;无性系产生分株的时间较晚,分株的数量正处于上升阶段.无性系中刺槐基株的基径、高度、冠幅远远大于分株.刺槐分株在幼年时期高生长和冠幅的生长均较快,当生长到一定的年龄逐渐缓慢下来.克隆分株的生长、数量动态主要受克隆整合的内部调节机制和外部环境中灌木层、草本层竞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Tiller angle of rice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that contributes to breed new varieties with ideal architecture. In this study, we report mapp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ice mutant defective in tiller angle. At the seedling stage, the newly developed tillers of the mutant plants grow with a large angle that leads to a “lazy“ phenotype at the mature stage.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is tillerspreading phenotype is controlled by one recessive gene that is allelic to a reported mutant la. Therefore, the mutant was named la-2 and la renamed la-1. To map and clone LA, we constructed a large mapping population.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A gene is located between 2 SSR markers RM202 and RM229. By using the 6 newly-developed molecular markers, the LA gene was placed within a 0.4 cM interval on chromosome 11, allowing us to clone LA and study the mechanism that controls rice tiller angl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光周期处理下大花金鸡菊花芽分化形态和营养生长的相关性。【方法】将大花金鸡菊出苗后分别培养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通过制作石蜡切片观测各自花芽分化的进程,并记录各时期的出苗周数、株高、株幅、真叶数和分枝数。【结果】①大花金鸡菊品种‘晨光’花芽分化时期分为8个阶段。在长日照(LD)和短日照(SD)两种光周期下,其花芽分化在出苗第17周分别处于花序原基分化期和营养生长前期,即从这周起植株对长日照光周期诱导开始反应; ②‘晨光’的各生长指标(株高、分枝数、株幅)与其花芽分化时期均极显著相关,其中对光周期越敏感的指标,与花芽分化时期的相关性也越大; ③花序原基分化期至苞片原基分化期是LD对‘晨光’的主要开花诱导时期。【结论】以花芽分化量化指标tDP(花序原基分化期)=3为标准,株高为20.60 cm、株幅为26.01 cm、分枝数为13时进行长日照诱导,则开花较快且开花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9.
燕麦表型可塑性与繁殖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不同的种植密度(种子数/m^2.D1,75;D2,300;D3,525;D4,750;D5,975)下,燕麦(Avena sativa L.)表现出较高的表型可塑性,其单株分蘖数、穗数、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种子数、植物体大小、繁殖体大小、营养体大小、穗粒数、穗粒重和单分蘖重等性状值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表现出明显的密度依赖性。无效分蘖数及其占分蘖总数的比例、种子单粒重及株高在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这些性状是非密度依赖的,植物体几何形状的变化模式属异速生长型,繁殖分配比例为一恒定值,对性状间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处子数量和种子大小间不存在负的表型相关,植物单株与单分蘖大小依赖的繁殖输出以及繁殖体与营养体大小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都是线笥的,由于单位面积上的繁殖输出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植物个体繁殖输出的变化不足以补偿因密度变化而造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禁牧10年后自然恢复状况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放牧强度自然恢复过程中,样地维管植物明显呈现出由一年生植物组成向多年生植物组成过渡的特点,盖度表现为轻牧恢复区(L)、中牧恢复区(M)、重牧恢复区(H)的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恢复区(C)、未围封放牧区(N)(P<0.05);各处理样地生物结皮中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的组成变化不大,但盖度表现为:苔藓结皮 L>M>H>C>N 区,藻结皮C>H>M>L>N区.(2)围封各恢复区(L、M、H)和未围封放牧区(N)藓结皮的含水量、结皮厚度及有机质含量方面显著高于藻结皮的(P<0.05),而pH值却低于藻结皮的.(3)围封各恢复区微生物的数量显著高于未围封放牧区的(P<0.05),在围封各恢复区内不论是藻结皮还是藓结皮,细菌、自身固氮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在中度放牧恢复区数值最大,重度放牧恢复区的数量最少,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4)藻结皮、藓结皮微生物数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0~3 cm层的与3~5、5~10、10~20 cm三层的有显著差异(P<0.05),藓结皮层及下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要明显高于藻结皮层及下层土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