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丽格海棠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接种模式和培养方式对丽格海棠组培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丽格海棠叶片诱导分化培养时,叶片反放的接种模式优于叶片正放;丽格海棠丛生芽增殖培养时,液体培养,尤其是丛生芽前期增殖时采用液体旋转培养效果优于固体培养.此结果对丽格海棠组培快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疆哈密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6-8月从新疆北部主要哈密瓜产区采集分离纯化11个哈密瓜细菌性斑点病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及G Cmol%含量测定,确定采自叶片病斑上的9个供试菌为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o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而侵染果实的病原菌可能还包括果斑菌(Acidororax.arenae subsp citrulli)。  相似文献   

3.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不同的激素浓度配比试验对丽格海棠丛生芽的形成、继代培养及根的诱导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以丽格海棠的叶片为外植体,采用MS培养基+NAA0.5 mg·L-1+6 BA1.0 mg·L-1,30 mg·L-1蔗糖、8 mg·L-1琼脂、pH5.8的培养基,在温度为25℃左右,光照20001 x、12h的培养条件下可以较快较多的促进丽格海棠叶片产生不定芽,芽丛不断分化、增殖,可经多次继代转接产生幼芽.幼芽生长后,可转接到生根培养基1/2MS+NAA1.0 mg·L-1诱导生根产生试管苗.  相似文献   

4.
富丽华贵的丽格海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丽格海棠(Rieger Begonia),又称玫瑰海棠,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的多年生草本花卉,是球根海棠和野生秋海棠的杂交品系.丽格海棠的根为须根系;茎枝肉质、多汁;单叶互生,心形,叶色多为绿色,也有的为棕色;花形多样,多为重瓣,花色有红、橙、黄、白等,变化繁复,令人叹为观止.丽格海棠不形成种子,可通过扦插或组织培养繁殖.  相似文献   

5.
丽格海棠叶片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丽格海棠(Begonia elatior hybrids)的叶片组织进行培养研究,认为丽格海棠组织培养最佳配方:诱导培养基,1/2MS+6-BA0.5mg.L-1+NAA0.2mg.L-1;增殖培养基,MS+6-BA 0.2mg.L-1+NAA 0.1mg.L-1;生不定根培养基,1/2MS+IBA 0.2mg.L-1.  相似文献   

6.
从观赏花卉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上发现一种叶部病害,通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2种真菌,按照柯赫氏证病律方法确定其均为该病害的病原菌.根据2种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等的形态特征鉴定,它们分别为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和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病菌主要侵染植株的叶片,接种试验表明它们可以单独侵染,也可以复合侵染,引起相似的症状,但2种病菌混合接种后发病更快更重.室内接种叶片和田间自然发病叶片上的症状相同,初为水渍状灰褐色的小点,扩展后形成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灰色至灰褐色,边缘紫褐色至红色,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带,后期病斑互相连接,导致叶片大面积或全部成灼烧状枯死并萎垂.该文描述了2种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等主要结构的形态特征,但它们的种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7.
为认识烤烟(Flue-cured tobaccos)叶面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挖掘叶面可培养细菌资源.本研究以四川省各传统烟区旺长期烤烟叶片为材料,通过纯培养法及测定菌株的产吲哚乙酸(IAA)能力、溶磷溶钾特性、纤维素降解活性、拮抗病原菌等,并通过反转录重复因子扩增(BOXA1R-PCR)技术、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叶面可培养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和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86株叶面细菌中有12株菌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3.95%)具有产IAA的能力,4株产量较高(57μg/mL);有9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0.47%)表现溶磷活性,8株(占总分离菌株的9.30%)表现溶钾活性.基于BOXA1R-PCR图谱选取12株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显示,86株菌株分别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短小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其中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菌属.表明四川传统烟区烤烟叶面存在着丰富的细菌资源.  相似文献   

8.
棉花变黑轮枝菌的鉴定及致病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湖北棉区有黄萎病症状的棉叶中分离到能产生厚垣孢子的褐色菌,取2个供试菌株V12和V24,经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ITS分析,鉴定为变黑轮枝菌(V.nigrescens).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发现其对棉花致病力极弱.推测该菌是一种植物衰老期或植物生长势呈下降趋势时的病原菌,常与大丽轮枝菌混生.  相似文献   

9.
大丽轮枝菌是引起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其分泌蛋白是侵染寄主的主要作用因子.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分泌型淀粉酶在大丽轮枝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该研究使用BLASTp搜索到大丽轮枝菌淀粉酶VdAmy-1,进而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酵母信号肽捕获系统表明VdAmy-1的N端信号肽具有引导蛋白分泌的功能.进一步构建大丽轮枝菌VdAmy-1蛋白编码基因缺失的突变体菌株及其回补菌株,发现突变体菌株对淀粉的利用能力和对棉花的致病性均较野生型明显减弱.以上实验表明VdAmy-1是大丽轮枝菌一个重要的分泌型淀粉酶,在其致病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州鲈诺卡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州鲈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经济鱼类养殖品种,但近年病害问题十分突出。诺卡菌已成为危害加州鲈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目前对该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种属类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国内首次从患病加州鲈体内分离得到诺卡菌,并最终确定了其病原种类是鰤鱼诺卡菌Nocardia seriolea。从患病加州鲈内分离到菌株NH090627,镜检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的分支状杆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与诺卡菌属Nocardia细菌的基本特征相符。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NH090627即为引起此次加州鲈结节病的病原菌。对该菌株的16S rDNA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该菌株与诺卡菌属细菌的亲缘关系较近,且与鰤鱼诺氏菌N. seriolea JCM 3360的16S rDNA 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99.9%。综合上述试验结果,我们将加州鲈结节病的病原菌鉴定为鰤鱼诺卡菌。为了指导该病的防控,还对该病原菌做了一系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但对磺胺类和氨苄青霉素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