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自密实混凝土为新混凝土材料,通过在新混凝土上的主要位置布置应变片,进行了新老混凝土粘结收缩试验研究,考察了不同粉煤灰掺量和界面处理方法对新混凝土收缩的影响.由试验结果可知,新老混凝土粘结的约束收缩分布及发展规律基本相同,靠近粘结面处的收缩很小,而在新混凝土中间顶部的收缩最大;适当的粉煤灰掺量能控制新混凝土的约束收缩;自然光滑面粘结试件在粘结面处的收缩应变较大,而新混凝土上其余各点收缩应变的变化比粗糙面粘结试件的小.采用双曲线函数拟合了最大收缩应变随时间变化的计算式,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老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与工程应用已成为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新老 混凝土粘结的研究成果,从界面处理方法、粗糙度、界面剂的选用以及新混凝土的种类这4方面来个绍新 老混凝土粘结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自密实混凝土作为新混凝土在加固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马东岐  李迎九 《甘肃科技》2005,21(9):141-142
结合国内外对新老混凝土界面粗糙度的处理及评定方法,进行了5组20个不同界面粗糙程度的新老混凝土粘结界面三点弯曲缺口梁断裂试验,对混凝土加固补强实际工作中的界面粗糙度处理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混凝土修补材料和老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对修补结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能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粘结性能是修复结构达到设计要求的必要条件。本文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修复工程中常见的修补材料和老混凝土的粘结性能进行研究。引入一种新的粘结性能测试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各种修补材料粘结性能的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素玲 《科技资讯》2009,(23):69-69
新老混凝土界面往往是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界面。新老混凝土能否很好的共同工作,取决于新老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温度应力对结合面的影响,并讨论了结合面温度应力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老混凝土的粘结机理和测试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就影响新老砼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新老砼结合面处理方法,修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粘结剂的种类,新老砼粘结性能试验方法,新老砼粘结机理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依实际工程砼结构修补加固统计结果,指出实际砼修补量最大的是道路和桥梁,提出了关于道路、桥梁、汽车库、飞机场等交通设施,砼修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9组27个山形试件的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面进行抗剪试验,考察刻槽密度、粘结面积、植筋对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面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粘结面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其抗剪强度影响较大,增大刻槽密度效果远好于增加新老混凝土的粘结面积,植入抗剪钢筋效果不如增大刻槽密度明显.通过试验分析,得出自密实新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粘结抗剪强度计算式,为实际加固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老砼的粘结机理和测试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影响新老砼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新老砼结合面处理方法,修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粘结剂的种类,新老砼粘结性能试验方法,新老砼粘结机理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依实际工程砼结构修补加固统计结果,指出实际在砼修补量最大的是道路和桥梁,提出了关于道路,桥梁,汽车库,飞机场等交通设施,砼修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自密实混凝土(SCC)为新混凝土材料,通过设计推出式剪切试验装置进行了新老混凝土粘结面的单剪试验,研究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关系,并考察了新混凝土强度、粗糙度、界面剂以及粘结长度等主要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新老混凝土粘结滑移曲线的发展主要经历初始刚性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弹塑性变形阶段和塑性破坏阶段这四个部分.在实验结果的回归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结合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透射法对修补小试块和修补梁的新老混凝土界面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发现超声波波速与界面粘结质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提出了用超声波速评定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质量的一种方法 .  相似文献   

11.
新老混凝土粘结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邦映  汪莲 《工程与建设》2010,24(1):114-116
文章概述了目前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某市大型立交桥维修加固工程实例提出了目前新老混凝土粘结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高温后进行粘结劈拉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在高温(火灾)损伤后进行混凝土粘结修补的粘结性能,对经历高温混凝土与新混凝土的粘结试件进行了劈拉强度试验。温度从常温到900℃分为9个温度段,采用空气中自然冷却和喷水冷却两种降温方式,考虑了新混凝土强度和界面剂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参数对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指出高温后粘结机理主要是由老混凝土的损伤程度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的疲劳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受到车辆荷载和温度的反复作用,结构设计时需考虑其疲劳性能。采用老混凝土表面凿毛并涂刷粘结剂的方法增强界面粘结,进行新老混凝土复合结构的疲劳试验,分析了影响加铺层疲劳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复合试件整体强度越高,上层钢纤维混凝土加铺层厚度越大,其疲劳寿命越长。最后,运用双参数Wemull分布,回归出不同失效概率下新老混凝土粘结复合结构的疲劳方程,从而为加铺层结构设计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防止反向裂缝,在旧水泥路面与沥青加铺层之间铺设土工布防裂层,土工布的加铺对层间粘结性能会产生负面影响.采用压剪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工布及其浸油量、旧水泥混凝土表面处理、粘结材料种类等因素对旧水泥混凝土与沥青面层之间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增加旧水泥路面粗糙度、提高路面压实度可明显改善旧水泥路面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旧水泥路面改造工程的粘结 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程红强  张雷顺 《河南科学》2003,21(4):465-467
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粘结面粗糙度、不同界面剂对新老混凝土粘结劈拉强度的影响规律,为混凝土结构修补和加固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钢管混凝土界面法向粘结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界面之间的脱粘问题,采用了对拉法和弯拉法进行了钢与混凝土法向粘结力测试,通过对试验方法和结果的分析得到了界面粘结强度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温度变化和核心混凝土收缩作用下的钢管混凝土截面的脱粘分析。分析表明,弯拉法是一种较好的钢与混凝土法向粘结力测试方法;混凝土强度对粘结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钢板的表面状况对粘结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表面锈蚀的粘结强度大于表面光滑的;通过对弯拉法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钢与混凝土的法向粘结强度为0.86 MPa;在温度变化、收缩等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拱肋界面极易发生脱粘。首次进行了钢与混凝土法向粘结强度试验,试验的方法和结果可以为钢管混凝土拱脱粘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Super91程序对双材料粘结试件和整体试件的劈拉受力进行数值模拟.从应力分析角度研究在劈拉荷载作用下,新老混凝土粘结的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老混凝土粘结劈拉强度计算公式可近似采用整体混凝土劈拉强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新老混凝土粘结面人造粗糙度表征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老混凝土表面人造粗糙度处理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采用数字图像法采集粗糙表面的三维轮廓数据,然后依据分形理论进行数据处理,并用分形维数表征人造粗糙度;再利用自编的MATLAB程序实现粗糙表面的三维重建以验证数字图像法的准确性;最后,研究了老混凝土表面粗糙度与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人造粗糙表面是一种分形结构,可采用分形维数表征其粗糙度;新老混凝土粘结抗折强度f与老混凝土表面的分形维数D呈正相关性,存在近似关系f=kD+b,其中k,b为拟合系数;数字图像法在试验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界面形貌的三维重建阶段都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防止反向裂缝,在旧水泥路面与沥青加铺层之间铺设土工布防裂层,土工布的加铺对层间粘结性能会产生负面影响。采用压剪试验方法研究了土工布及其浸油量、旧水泥混凝土表面处理、粘结材料种类等因素对旧水泥混凝土与沥青面层之间粘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高粘度改性沥青、增加旧水泥路面粗糙度、提高路面压实度可明显改善旧水泥路面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旧水泥路面改造工程的粘结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自密实混凝土(SCC)为新混凝土材料,设计了推出式剪切试验装置,进行了新老混凝土粘结面的单剪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的自密实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关系;加载后测得沿粘结长度上新混凝土在粘结面处局部的应变,再结合应变与粘结应力的分布,可以得到新老混凝土局部的粘结滑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粘结应力分布呈三段式曲线;在自由端处曲线斜率很小,而在加载端处应力与滑移都增长较快;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局部粘结滑移的本构关系,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