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某废弃铀矿山地表贯穿辐射剂量率2、22Rn析出率、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土壤和水体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监测,调查和分析了矿山辐射环境现状.结果表明,该废弃铀矿山已受到放射性污染.其中,1#矿点和尾矿堆放射性水平较高,是矿区主要放射性污染源项,应采取整治措施.其他区域放射性较低,未超过国家基本限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四川大渡河中游区域放射性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对该区域的环境天然伽玛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平、地下水天然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调查和评价。利用伽玛能谱仪进行测量,该地区伽玛辐射吸收剂量率为65(4.27~213.77)nGy/h,同时对地下水样品进行238U、232Th等放射性水平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伽玛辐射吸收剂量率处于中低水平,放射性水环境处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铀尾矿是铀矿水冶工艺的产物,通常存放于铀尾矿库中.铀尾矿库的放射性核素不仅有如氡及其子体以气态方式扩散进入环境,而且还能随着铀尾矿水在土壤中进行横向和纵向渗透迁移,从而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产生严重的放射性污染.通过对尾矿库、尾矿坝下游不同深度,不同距离的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32 Th,226 Ra,40K...  相似文献   

4.
魏信祥  李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0):4033-4043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放射性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综述了煤中铀的赋存状态、煤炭资源在不同开发利用阶段中铀释放迁移规律及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辐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大部分煤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健康影响不大,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富铀煤,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石煤,其开发利用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某公司的电子照射装置进行监测,分析该装置的放射性污染物和污染途径,估算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可能受到的最大剂量,并提出可行的辐射防护建议和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浸采铀对地下水的放射性污染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对新疆某地浸采铀矿山井场地下水污染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地浸采铀井场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的动力学模拟,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地浸生产期间,有少量的放射性污染物U和硫酸向井场外迁移,但污染物:迁移速度和迁移距离都比较小,污染物浓度较低,污染物呈不规则的齿形迁移,U和SO4^2-的迁移规律与迁移趋势是一致.数值模拟对分析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预测和控制污染物的迁移提供有效的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鹏举 《科技资讯》2013,(15):145-145
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射线以及地球本身的放射性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但是随着人类的活动,人工辐射与人工放射性物质都大大增加,进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文中主要就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对其进行辐射环境监测,特别是在铀矿资源丰富的地区修建高速公路时,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环境、公众以及施工人员受到辐射必须对放射性水平进行监测.对福建某高速公路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讨论.采用γ能谱测量方法测量放射性核素U,Th,K在土壤中的含量,从结果看比活...  相似文献   

9.
铀矿开采会产生大量的氡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本文通过建立氡气扩散模型,对矿井排出的氡的污染程度和范围进行了合理的理论估算,讨论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选择适当高度的排风口和相应范围内的重点防护区域.计算结果表明:当排风口的选取在高出周围环境20 m以上时,排风口周围氡污染的程度不高,但考虑到经济、矿山地形以及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时,选取排风口的位置和相应的重点防护区域应作最优化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甘肃省核地质213大队徽县伏镇和天水市麦积区的共计3个被放射性污染的实验室实施退役整治,进而对该退役实验室竣工放射环境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实验室退役整治后的场地贯穿辐射剂量率天水实验室为97~150n Gy/h、平均值103.2n Gy/h,7307校准实验室为85~160n Gy/h、平均值102.9n Gy/h,徽县实验室为83~120n Gy/h、平均值102.6n Gy/h。与天水市和陇南市环境放射性水平相比,在天水市、陇南市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范围;整治处置过程中未发生二次污染,非放化学物质已全部撤离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杜善青 《甘肃科技》2012,28(18):42-43,111
对前人放射性资料反映天然放射性背景水平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岩土体的天然放射性伽玛照射率、伽玛能谱测量铀、钍、钾含量、土壤氡气浓度和水体氡气浓度,初步认为工程渠线区域整体上处于区域上天然放射性背景正常值范围内,所以,工程区天然放射性辐射水平不会对供水工程产生放射性污染,供水工程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核设施中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因此,需要对污染的设备进行去污处理。采用超声波与化学方法协同去除聚氯乙烯(PVC)板、有机玻璃、不锈钢和橡胶等几种核设施常用材质表面放射性污染,并考察了去污时间、硝酸质量分数、清洗温度和有无超声波辅助等因素对去污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延长去污时间、增加硝酸质量分数、提高清洗温度和超声波辅助均能有效提高去污效果,该结果对于核设施表面放射性污染的去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隧道工程建设的特点,以粤北某隧道工程为例,对其辐射环境预测及其影响评价进行研究,构建辐射环境预测模型,重点预测隧道内γ辐射剂量率、隧道内氡释放量,并利用空气模型对空气氡扩散进行估算。通过辐射照射剂量估算,探讨隧道工程对周围公众及施工人员辐射照射影响。特别是在铀矿资源丰富的粤北地区修建隧道工程时,更有针对性地加强辐射环境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环境以及施工人员的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之后,辐射防护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在工作场所、公共环境以至家庭生活中,对简便可靠的低剂量监测手段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此,我们研制了GFJ型个人辐射剂量监测报警器。 GFJ主要用于个人辐射防护监测,以及对环境、食品、植物等表面的β放射性污染的监测,兼有检测辐射剂量范围和监测报警的功能。根据居民与放射性工作人员的防护标准,分别设置了两级报警阈。本底测量档可供检测日常本底剂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依据W-F定律,将氡析出率等9个铀矿山环境评价因子的国家标准值从0到限值分成“优、良、中、差”四个等级,然后引入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铀矿山辐射环境评价模型.选取了南方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铀矿山为评价对象,对模型中所涉及的9个铀矿山环境评价因子进行了实地监测.将监测数据通过模型计算并依据模糊数学中最大隶属度原则,依据计算结果来判定评价对象所属的级别.  相似文献   

16.
吴峰 《科技资讯》2007,(10):48-49
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放射性污染问题已开始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污染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评价。从而抓好建材的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邬永强  张玲 《河东学刊》1998,16(5):57-59
本文分析了万家寨引水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的六个方面进行整治,即水土流失及风沙化,植被建设,土地整治,三废污染治理,工矿废弃土石渣,地质灾害,使本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稳定的平衡状态,进而实现沿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晓东  蒋建 《科技资讯》2009,(10):154-155,157
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淤泥大量产生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根据国内外现有的对淤泥进行无害化处理技术、固化处理技术和轻量化处理技术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疏浚淤泥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潜在资源,开展废弃疏浚淤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现行的铀矿冶设施退役治理竣工验收标准的基础之上,引入了TOPSIS方法对铀矿山进行辐射环境质量分级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分为优、良、合格、差、极差等5级.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定的3个(1,2,3号)铀矿山和对照点评价结果分别为:优、合格、优、优.这些评价结论可以作为环保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考核或者监督铀矿山辐...  相似文献   

20.
宁东马家滩矿区延安组煤系地层上覆直罗组砂岩中普遍存在铀矿体(化)岩层,通过对该区域铀矿成矿作用、矿化类型、煤层赋存条件的研究分析,结合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岩芯氧化柱浸等试验,探讨了煤、铀共生矿井在建设期和营运期的辐射环境影响与辐射防护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断褶带内存在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的区段,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铀成矿条件;煤不具放射性,煤层开采时局部冒落带影响高度会达到铀矿化地层;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内含铀岩层会处于氧化环境下,使铀极易溶于水中;矿井开采时氡及氡子体对人体、环境造成的影响是辐射防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