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青  张明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4):101-103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过无数的争议。"嫉妒说"曾在《奥赛罗》研究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也有很多莎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嫉妒说"加以否定,指出《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并不能以嫉妒一说简单诠释。就"嫉妒"背后隐藏的种种原因和动机,探讨了造成奥塞罗悲剧的一些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而悲剧从策划到发生都与剧中人物的嫉妒心理密切相关。嫉妒是悲剧之所以发生的根源所在,同时又对悲剧的情节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而悲剧从策划到发生都与剧中人物的嫉妒心理密切相 关。嫉妒是悲剧之所以发生的根源所在,同时又对悲剧的情节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威尔第歌剧音乐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探究作为歌剧史上划时代的歌剧大师所展现的艺术特性。以歌剧《奥赛罗》中第二主人公雅戈这一反面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以雅戈在歌剧中的音乐作为载体,从音乐主体、曲式结构、和声色彩等方面的分析入手,从中找到歌剧艺术在其创作和舞台演绎过程中的艺术“经脉”,为今天的歌剧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嫉妒》是一部整个地建构在视觉活动之上的小说。在其冷冰冰的视觉形象背后涌动着热辣辣的嫉妒之情。在《嫉妒》的视觉图像中 ,包涵着嫉妒者的关爱和鄙夷 ,融会着嫉妒者发热的联想 ,蕴藏着嫉妒者坚毅的理智。把情感凝聚成视觉图像 ,是格里耶全新的叙述实验  相似文献   

6.
意象有渲染气氛和表达情感、刻画人物形象、衬托戏剧主题的功能,在《奥赛罗》里,恶魔意象是唯一贯穿全剧的一组意象群,具体指的是依阿哥用以作用于奥赛罗、布拉班修、洛德里高以达到其邪恶目的的恶魔意象群,包括:动物意象、食物意象、投毒意象、捕捉意象、血意象等。这组意象群具有显著、独特的特征——意象的动态性,对深化依阿哥这个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相雨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76-80,119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塑造的白流苏,与雪漠在《白虎关》中塑造的兰兰、莹儿,在情感经历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她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作为女性,婚姻的不幸让她们只能在改嫁或守寡之间选择,但两者都是女性永远的梦魇。原因是: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男权中心的社会结构;经济上的贫困和依赖。三位女性的情感历程,为我们提供了窥见中国女性生存困境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史记》人物传记体现着一种于悲壮中思振奋,于低沉中思崛起的悲剧美,这种美表现在《史记》人物传记中塑造的众多悲剧人物形象和笼罩全书的悲剧气氛等方面,它的产生既与司马迁个人经历有关,也离不开西汉时代环境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0.
邱蔚华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28-29,35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言》《二拍》这两部古代白话小说休都大量描写了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塑造了形象丰满的新型商人形象。但二在塑造商人形象上又有众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相貌形神上女性化、人化与市吉化、民主化之别,商贾之道上的重道德修养与重谋略技巧之别。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达,给商人的生活有思想观念带来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原野》是曹禺剧作中的力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构,但以往论者以作家不熟悉农村生活为由,否定《原野》主题思想的现实性和深刻性;把作品中使用的表现主义手法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说成是神秘主义,否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本文从作家创作的生活积累及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人物性格塑造及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等角度来重新探讨《原野》的价值及地位。  相似文献   

13.
1958年,周立波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山乡巨变》发表的当年,即有人对他的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批评者毫不客气地指出:“《山乡巨变》在人物塑造——特别是新人物的塑造上是有缺陷的”,而且,“在小说中感觉不到那种农民从亲身体验中得出的‘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的迫切要求”。不久,另一位批评者也表达了与此相似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庄子》中塑造的一系列在黑暗社会环境下乐观生活的畸形人形象的分析,肯定了他们的生活态度。试图通过这些人物来阐发《庄子》重“德”的哲学观点,以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究《醉翁亭记》可以发现:欧阳修在文中塑造了生动鲜明的自传性醉翁形象。塑造了酷爱自然山水景物、功成名就毅然辞官的醉翁形象的系列词作,意义重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再塑造。或模拟继承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或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创新发展。但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对《水浒传》中人物的再塑造,并没有突破《水浒传》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9.
“柳儿”是普契尼在其未竞的“天鹅之歌”——歌剧《图兰朵》中成功塑造的歌剧形象,也是闻名世界的经典歌剧形象之一。《图兰朵》采用多种艺术手段对歌剧形象的塑造,完成了柳儿歌剧人物从卑微的柔弱女子上升为生动、鲜明、感人的歌剧形象,赋予了歌剧作品长久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使该歌剧作品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我的自画像》中第四课时《完善真实的我》。它是一课完美塑造整体形象恰在少年的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