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妇女杂志》是中国现代妇女报刊史上历时最长、发行面最广的刊物。“五四”期间,《妇女杂志》中经常出现对娜拉的介绍和评论。对于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最突出的地方,在“第四阶级女子问题”的提出上。关于女性问题的讨论,着眼点逐渐由性别差异转向了阶级差异维度。这不单独是《妇女杂志》的变化,也表示了“五四”后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共同转变。  相似文献   

3.
《社戏》作为《呐喊》的最后一篇,与一个多月后所作的《自序》相合在何处?重读借镜日本文章与五四戏剧改良的《社戏》,叙述者在对中国戏的文化建构中,呈现出和《自序》在“寂寞”的“梦”的“幻化”与“经验”的“反省”之间态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叹人生隔膜伤爱情已逝——鲁迅《伤逝》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文学史家对《伤逝》的"权威"解读都将《伤逝》局限于五四文本,这些解读几乎都认定《伤逝》是写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失败,与《伤逝》"原生态"形象的确存在着差距。本文回到"原生态"的形象去细读《伤逝》,认为《伤逝》真实地揭示了人生的困境,将人生隔膜、爱情伤逝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可以超越五四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传播广泛,并成为了诗歌中的重要爱情意象,在五四时期这一传统意象在延续中产生了新的裂变。解读宗白华的《我们》、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朱湘的《恳求》三首颇具代表性的新诗,它们不仅仅表现出对传统的延续性,更呈现出思想主题和表现方式的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源于五四时期对爱情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6.
正《古都记忆》位于北京地铁8号线安德里北街站站厅内,由于该站未随8号线二期南段其他车站在2012年底投入运营,所以直到2015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后,市民才得以一睹作品的风采。《古都记忆》的创作以东、西两黄寺经典的建筑形式为创作题材,以两黄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形制为切入点,在时空上以现存的西黄寺空间布局为依  相似文献   

7.
柚由  南迪 《世界博览》2023,(18):58-61
<正>《奥本海默》这部影片对于诺兰导演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不仅是影片长度,包括故事题材也从他更为擅长的悬疑和动作类型,变成了更为贴近现实风格的人物传记。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巨匠之一,克里斯托弗·诺兰多年来始终在影迷心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好莱坞,他是少有的每部作品都能在票房与口碑上都能取得成功的导演。如果说《记忆碎片》和《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他的封神之路打上一剂强心针,那么《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信条》则让诺兰的脑洞思维与顶尖的科技结合,让他开拓了电影的新边界。  相似文献   

8.
简介两岸妈祖题材舞蹈作品创作现状,着重从两方面切入研究妈祖文化:一是舞剧的题材研究;二是两岸舞蹈的比较。选择大陆和台湾两部较有影响力和鲜明艺术主张的舞剧作品《妈祖》和《醮》进行实证研究,探寻妈祖题材舞剧创作的共性和个性规律,并于深层次延伸探讨艺术体制和创作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天狗》一诗中的天狗形象,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彻底否定旧世界的反叛精神,也反映出了泛神论思想及惠特曼的浪漫主义精神对郭沫若五四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学即人学,创造生命,可以说是现当代小说写人的最高艺术追求。所以,对人物形象的探讨极其重要。针对国内外对《活着》及其人物福贵这一形象评价的分歧,本文将以福贵这一形象为立足点,贯穿于中国五四以来农民题材小说的发展,来剖析农民福贵的形象,了解福贵这一形象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有小说,也有散文,但是她早期的诗歌《繁星》和《春水》,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是五四诗坛上女性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等6部著名长篇小说为例,分析“十七年”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成就与不足,并从创作方法和文艺方针角度作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题材问题,自五四以来,一直是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种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不同的人学观.文学为了自己的发展.理应建立自己的题材学,并展开题材学与人学关系问题的讨论,人的生存不是以个人为本位,亦不是以群体为本位,而是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寻求一种和谐.以人为表现对象的文学在题材问题上,既应注重表现社会群体,又要注意表现个人生活,从而走出题材问题的人学困境.  相似文献   

15.
张资平的小说创作可以1927年为界分成前后期,前期作品包容不少积极因素,其基本格调是反帝反封建,跟五四精神合拍;其中大量的爱情小说还是比较健康的;张资平早期小说对侨乡和客家地区的描述,开拓了新文学的题材领域。  相似文献   

16.
《科技智囊》2009,(11):30-44
近一个时期以来,谍报题材的影视剧火爆银屏,《暗算》、《潜伏》、《最后的99天》、《绝密1950》、《风声》……,几乎都赢得了较高收视率,吸引众多观众目光的不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敌我双方最高层次的博弈——基于信息情报的智慧较量。  相似文献   

17.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独具创作特色的非洲题材短篇小说,以这篇作品为例解读海明威自我形象与男权意识的映射。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对比研究《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金瓶梅》,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写性爱为题材,不同的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写“性”更多地是主观表现,充满激情与理想,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讴歌,对生命的礼赞与对人性的呼唤;而《金瓶梅》写“性”则是客观模仿,其客观性表现为摄入生活的不加粉饰、灵与肉的分离、叙事的零度情感处理。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大众化、通俗化的创作方法对现代文学乃至建国后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文学创作兴盛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期,从创作主题到作品语言似乎也都与《讲话》的精神相一致,但若追根溯源,他的思想和实际的创作理念其实是深受“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想的影响的,而且也始终是以自己的方式沿着五四的道路前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