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物流化床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含酚废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实验室自行研制的生物流化床中用海藻酸钠-壳聚糖-活性炭微胶囊对光合细菌进行固定,以pH、培养温度、接种量和含酚废水浓度为影响因素,以苯酚和CODCr去除率为检测指标,比较固定化光合细菌和游离态光合细菌对含酚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生物流化床中,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含酚废水效果优于游离态光合细菌.进一步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含酚废水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分别为:温度>pH>接种量.在20 L生物流化床中处理7 d后,其最佳处理条件是温度为30 ℃,pH值为7.0,接种量为15 000颗,此时废水中苯酚去除率高达91.7%.  相似文献   

2.
本文进行了光合细菌(PSB)的富集、分离、纯化和鉴定,并研制了一种新的固定化细胞方法──半透膜包埋法,将其应用于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对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进行了处理。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光合细菌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对有机废水保持较高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用光合细菌联合粉煤灰处理焦化废水的做法。讨论了粉煤灰联合光合细菌处理焦化废水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光合细菌处理大豆深加工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利用光合细菌法对大豆深加工废水的处理效率,并对其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废水经光合细菌处理后,CODcr去除率可达90%~95%,且处理后的光合细菌菌液可以综合利用,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光合细菌处理明胶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静态试验初步探讨了采用光合细菌处理明胶废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混合沉淀-微好氧酸化-光合细菌-絮凝沉淀工艺能够高效处理该类明胶废水,也可缩短废水的停留时间。废水COD由2850mg/L最终降至89mg/L,COD去除率高达97%,氨氮去除率达92.7%。  相似文献   

6.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简称PSB)是水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够利用光能,通过不放氧的光合作用而生长繁殖.光合细菌具有净化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能力.由于利用光合细菌法处理废水(简称PSB 法)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菌体污泥可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7.
光合细菌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合细菌具有多重代谢方式,其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在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净化处理中,表现出负荷和效率高及投资少的优点;在禽畜和水产养殖方面,光合细菌可提供单细胞蛋白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并有改善水质,预防鱼病的作用,对产量和成活率均有显著的提高,光合细菌在农业及生物能源开发方面亦有着相当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光合细菌降解3种有机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出的7株光合细菌菌株,并用于处理豆制品、淀粉、肉制品废水。研究试验表明:①经对COD_(Cr)=52800mg/L的豆制品废水进行144h的处理,去除率达92.7%;②经对COD_(Cr)=3864mg/L的淀粉废水进行72h处理,去除率达99.5%;③经对COD_(Cr)=50l0mg/L的肉制品废水进行72h处理,去除率达93%。另通过光合细菌菌株对不同浓度不同性质的废水处理比较、单菌株与混合菌株的比较;时间、pH值、接种量等因素对处理的影响比较,均得到了今人满意的处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光合细菌处理皂素生产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光合细菌对皂素生产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根据CODcr值变化跟踪监测水质情况,考察在各种条件下PSB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在接种量25%,pH值为7,光照强度为2 000Lx,30℃下厌氧培养72 h,废水的去除率可达44.94%,可生化性达到0.52.结论 通过光合细菌处理后的皂素废水COD降低,可生化性提高,为废水的后续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生物方法净化污水问题,为光合细菌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实际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探讨光合细菌对污水中COD、氮和磷的去除能力。人工模拟配置海水养殖污水,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COD。从细菌投加量、初始COD浓度、光照好厌氧条件等方面测定去除效果。结果表明:COD初始浓度为500 mg·L-1时,每100 ml污水投加200 ml光合细菌处理效果较佳;COD初始浓度为1 000、500、250和125的污水,4天去除率分别为28.1%、75.0%、87.5和87.5%;好氧微光和好氧黑暗有利于COD去除。光合细菌(PSB001)可以作为生物强化菌株用于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  相似文献   

11.
功能化硅包覆介孔磁性载体固定细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研究了功能化硅包覆介孔磁性载体固定细菌的效果,探讨了处理时间、粒子投加量、温度及pH等因素对其过程的影响,并且与其他载体的固菌效果进行比较.实验表明,功能化硅包覆介孔磁性载体在30℃,于摇床中以200r/min的振动速度培养24h固菌效果最佳;将固菌后的载体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研究表明,在最佳条件pH=7,处理24h,投加量为0.5g,CODCr去除率可达82.7%.利用pH=2的HCl溶液进行酸洗,再生后载体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仍可以达到75.1%.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实验所用甲胺废水的p H值,设置一组p H梯度.在不同p H值(11、10、9、8)条件下,利用已分离的反硝化细菌对甲胺废水进行净化.结果表明:当p H=8时,氨氮去除率可达92.5%.化学需氧量(CODCr)可降低78.3%,色度降低74.5%.  相似文献   

13.
优势光合细菌处理炼焦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从炼焦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分离出的PSB菌对炼焦有机废水的静态处理及动态处理试验,同时对PSB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pH为7及有氧条件下,PSB对炼焦有机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有机物去除效率基本都在90%以上,脱酚效率达96%以上,氰化物去除率高达92%,氨氮去除效果在68%以上.  相似文献   

14.
除油好氧降解菌的筛选与除油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降解含油废水中石油烃的好氧降解菌株,选用炼油厂石油废水处理站曝气池活性污泥作为菌源,采用平板分离,得到39株菌。利用得到的菌株对含油废水中的CODCr和油进行降解效果试验,并进行混合菌的联合试验,确定出混合菌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为优势菌属。通过单株菌与混合菌降解试验的比较,结果表明全混合菌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株菌,从而说明共代谢作用增强了微生物的降解能力。试验表明,经过驯化后的混合菌,其降解效率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一些对酒精废液具有降解功能的降解菌.本研究以酒精废液为唯一碳源的驯化培养液进行驯化培养.采用稀释涂布的方法,在分离培养基平板上分离筛选以酒精废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酒精废液降解菌株.结果筛选到5株酒精废液降解菌Q1、Q2、Q3、Q4、Q5,5株降解菌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对酒精废液进行降解.  相似文献   

16.
对兰州石化公司ABS生产装置生产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ABS)树脂废水水质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筛选出两株ABS树脂废水高效降解菌ABS 2、ABS 5及其激活剂JH 6 ,可将絮凝处理后ABS树脂废水的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比值由 38%提高到 4 9% ,提高了废水可生化性 ,强化了ABS树脂废水通过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的效果 ,加快了废水处理启动速度 ,提高了处理效率。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及动态扩试等系统性试验表明 ,投加高效菌及其激活剂强化活性污泥法可在水力停留时间 8h内使ABS树脂废水化学需氧量由 770mg/L降至 12 0mg/L以下 ,实现达标排放。由色谱分析推断 ,处理后的水中残余成分主要为低聚物。  相似文献   

17.
玉米淀粉废水中的微生物及其净化淀粉废水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淀粉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可作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优良营养物质.其中自然生长着多种细菌和酵母菌,这些微生物在以玉米淀粉废水为营养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净化了淀粉废水.废水中的微生物与白地霉共同作用可比单独使用白地霉净化废水时的COD去除率提高28.83%,净化后的废水pH值平均为7.08.  相似文献   

18.
用太原焦化厂回流污泥中分离出的(TJ3)菌株,对自配高岭土悬浊波及多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高岭土悬浊波及分散兰染液的净化效果可达92.4%--95.8%,对酵母菌发酵液的分离效果可达95%,对其它类废水的净化效果也达50%--88%.  相似文献   

19.
对文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电渗析法净化酸性氨基酸(AA)废水,净化后的水质COD约为20mg/L,处理每吨废水的电耗约为1kW·h/m~3;电渗析法可把废水净化和AA浓缩相结合,在操作电压30V,终点电流0.23A,隔室内流速4cm/s,温度21.2℃的条件下,浓缩水和净化水的浓度比达500,浓缩水中AA的浓度为0.1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