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解液添加剂对可充碱锰电池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了正极改性掺杂以提高MnO2的可逆性外,制备无汞可充碱性锌锰电池的另一个技术关键就是如何降低负极锌膏的自腐蚀,抑制充电时负极枝晶的出现。通过析氢实验、短路实验以及循环伏安实验,探讨在电解液中加入三乙醇胺(TEA)等添加剂对负极锌膏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电解液中加入0.1%的三乙醇胺(TEA)可明显降低负极锌膏的析气量,同时可抑制枝晶生长,显著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同时从理论上分析和探讨了三乙醇胺(TEA)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碳包覆对Li/CuV2O6电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CuV2O6,XRD衍射证明制备的材料无杂质且结晶度良好.通过球磨技术在制备的CuV2O6表面包覆乙炔黑,用XRD、SEM对包覆前后CuV2O6材料的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对比,应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及恒电流充放电技术研究了包覆前后材料电化学性能.结果发现,包覆在CuV2O6表面的乙炔黑疏松多孔,具有较强的吸附电解液的能力,可以显著降低电极的表面阻抗和电化学阻抗,减少电极的极化并提高电池的放电电压和放电比容量,对于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斌  夏熙 《应用科学学报》2001,19(2):185-188
在改进的碱性条件下合成晶型良好的纳米δ-MnO2,选择与Mg^2 半径大小或电子层结构相似的Ca^2 ,Ba^2 ,Ni^2 为嵌入离子合成出新型钡镁锰矿,XRD表明其结构为Todorokite,但含有未完全转化的δ-MnO2,并在碱性和中性电液中对样品进行恒流放电,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性质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硝酸盐和乙醇为原料,采用乙醇共沉淀的方法合成LiNi0.8Co0.2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其进行SEM测试、XRD测试和不同合成条件下的放电测试,从而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所得的结论对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熔融法合成层状锰酸锂及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熔融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状锰酸锂(m-LiMnO2),并对其进行了Cr3 的掺杂改性,优化了层状LiMnO2的合成路径及制备条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元素分析对所得试样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层状LiMnO2具有较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137 mA.h/g),但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较快.m-LiMnO2掺入Cr3 后,循环性能显著提高,循环40次后仍有132 mA.h/g,说明掺杂后结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首次采用化学沉淀-晶种积累长大法制备锌镍电池正极材料Ni(OH)2,重点考察了沉淀反应次数对Ni(OH)2物理性能的影响,应用SEM和XRD对制得的样品进行了检测和表征.氢氧化镍外观形貌为球形,平均粒径15μm,振实密度1.90g/cm^2,通过组装Zn/Ni模拟电池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开路电压为1.95V,放电平台电膳为1.75V,最高放电容量247mAh/g。  相似文献   

7.
通过共沉淀方法制备了不同锂含量的球形富锂正极材料Li1+x[Ni0.5Co0.2 Mn0.3]1-xO2(x=0.091,0.115,0.138).采用XRD、SEM和电池充放电测试仪研究了不同锂含量对于球形富锂正极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锂含量不会改变富锂正极材料Li1+x[Ni0.5Co0.2Mn0.3]1-xO2的晶体结构,但是随着锂含量的增加,球形粒子中一次粒子粒径逐渐增大.当x=0.115时,球形Li1.115 [Ni0.5Co0.2Mn0.3]0.885O2粒子的一次粒子大小适中,并且材料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2.0~4.8 V范围内,0.1C倍率对材料进行活化,放电比容量高达230 mAhg-1.在2.0~4.6 V范围内,0.2C循环50次后容量的保持率为84%.0.2 C,1C,2C不同倍率下的放电容量分别为209.3mAhg-1,156.1 mAhg-1和113.0mAhg-1.  相似文献   

8.
以Li2CO3、Mn(Ac)2.4 H2O和Co(Ac)2.4 H2O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共沉淀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 Mn2-xCoxO4(x=0,0.05,0.1,0.2,0.3,0.4,0.5),并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以及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Co掺杂量对Li Mn2-xCoxO4(x=0~0.5)正极材料的物理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的Li Mn2-xCoxO4(x=0,0.05,0.1,0.2,0.3,0.4,0.5)样品中,Li Mn1.9Co0.1O4具有最高的容量和最好的循环性能,0.5 C倍率的放电容量高达121.4 mAh.g-1,循环30次后容量仍保持119 mAh.g-1.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取前躯体Mn_(0.75)Ni_(0.15)Co_(0.10)CO_3的最佳制备工艺,对共沉淀反应的pH值与氨含量最佳值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pH值为7.6,氨含量[NH_3]/[M]为0.12是材料最佳的前躯体制备工艺,所得到的前躯体球形度好,颗粒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为了制备电化学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对前躯体最佳煅烧温度与配锂量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当煅烧温度为850℃,锂含量[Li]/[M]为1.5时,所得到的富锂正极材料Li_(1.5)Mn_(0.75)Ni_(0.15)Co_(0.10)O_2球形形貌完整,具有良好的层状晶体结构.在2.0~4.8V、0.1C充放电条件下,首次放电容量为269.6mAh/g,在5C倍率下其放电比容量仍高达154.4mAh/g,显示出优异的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10.
锡基硒化物具有理论比容量高、导电性优异、成本低等优点,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循环稳定性低及倍率性能差仍限制其进一步商业化应用.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简单的水热-硒化法制备SnSe2/碳布柔性负极材料,并对其进行了钠离子电池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1 A·g-1下,经过100圈充放电循环后,放电容量为541.0mAh·g-1,且在不同电流密度充放电循环之后可逆比容量仍可高达503.9 mAh·g-1.  相似文献   

11.
对锰氧化还原菌生理生化和酶活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锰氧化还原菌均具有异染颗粒(Poly-p)和类脂粒(PHB),易形成菌胶团,适于在贫营养水环境中生长.在10~15℃,pH中性偏碱条件下菌株均表现出较强的酶活力.Fe~(2+)、Al~(3+)和Mg~(2+)对锰氧化还原菌酶活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Fe~(2+)促进作用最为明显;Cu~(2+)和Zn~(2+)对不同菌株酶活力的影响具有选择性;Hg~(2+)对多数锰氧化还原酶无促进作用,明显抑制菌株Exiguo-bacterium sp·MB4的酶活力.  相似文献   

12.
对锰氧化还原菌Exiguobacterium sp·MB4的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菌种Exig-uobacterium sp·MB4具有较强的胞外酶锰氧化还原活性。在20~25℃,pH中性偏碱条件下菌株均表现出较强的酶活力。最大反应速度为6.13mg·mL-1.min-1,米氏常数KM为155.8mg·mL-1。Fe2+、Al3+、Mg2+、Cu2+和Zn2+对锰氧化还原菌酶活力具有促进作用,Hg2+明显抑制菌株Exiguobacteriumsp.MB4的酶活力。  相似文献   

13.
阻碍菱锰矿浸取完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生产工艺条件下,研究了菱锰矿不能被硫酸完全浸取出来的机理,认为可能是混杂在碳酸锰晶体中的高价态锰的氧化物或复合物阻碍了外部的硫酸进入锰矿晶体内部反应而使侵取不完全。用还原高价态锰以破坏其混晶结构和合成模拟混晶等系列实验验证了该机理。该机理可望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可使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4.
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壳聚糖对高锰酸钾的吸附情况,讨论了pH值、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吸附产物,给出了产物的IR吸收光谱和电子光谱数据,同时证实了壳聚糖与锰之间存在着配位键.pH值在3~5时,壳聚糖对高锰酸钾的吸附效果比较好,反应时间在5h以上时吸附基本趋于平衡,升温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利用对苯二酚生产中的含锰废水合成MnCO。,然后进一步热分解成二氧化锰,再循环用于对苯二酚生产中摸索了含锰废水制备二氧化标的适宜条件,并在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试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沉淀法制备Mn3O4纳米颗粒,将LiNO3和Mn3O4按不同的摩尔比例(Li/Mn=05,052,054,058,062,070)混合,在空气气氛下700℃烧结,X射线衍射表明,烧结过程中由于一定量的LiNO3蒸发使得材料锂缺乏,适当增加锂的加入比例可以有效解决锂缺乏同时在锂加入比例0.52≤Li/Mn≤0.70的范围内,样品匀呈现出单相的尖晶石型结构特征,样品的晶胞参数a0随着锂的加入比例Li/Mn的增加减小。  相似文献   

18.
非热处理高碳高锰钢凝固研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从非平衡凝固(液淬和铸造)角度深入研究高锰钢中碳化物的形成及其形态,发现:高锈钢中碳化物在非平衡凝固过程中可以形成,生长方式为分枝合作长大模型.通过Si-Ca变质剂变质处理后,分枝的碳化物转化为球状,原因在于碳化物长大过程中生长界面前沿的活性元素硫氧发生了改变,改善了碳化物生长方向上的成分过冷,使碳化物在长大过程中各方向生长速度相近而长成球团状.这为高碳高锰钢铸态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流动床装置除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捡,探讨了处理水的水温及pH与水中溶解锰之间的关系;研究了降低溶解锰及悬浮锰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一种简便的化学沉积的方法,合成了用于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的纳米锰氧化物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的形貌及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以及电化学交流阻抗等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为:所制备的材料在6 mol *L-1 KOH 的电解质体系中、在5 mV*s-1的扫描速率下具有266 F*g-1的比容量,对比文献报道值150~250 F*g-1有明显的提高,且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