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21世纪初由胡庚申提出的重大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梁实秋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来探究梁实秋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扩宽了生态翻译学理念的运用范围,有利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对研究梁实秋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简述国外翻译过程理论研究的发展,着重从描写翻译学、翻译过程的行为、翻译的动态对等理论、认知心理模式、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论、功能语言学派和释意学派等方面对国外翻译过程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进行述评,旨在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翻译技术被广泛地使用,这不仅对传统的翻译模式进行了裂变和重构,也对翻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翻译学在继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实证研究转向和全球化转向之后,开始了技术转向。本文对翻译学技术转向的历程和认知进行了探讨,对翻译技术应用的三大优势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翻译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展望进行了阐释,对翻译学技术转向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本文能唤起更多翻译学领域的同仁对翻译学的技术转向这一全新研究领域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翻译界对于翻译学的建立及发展前景存在着一些消极争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及中国特色的译学研究具有的局限性这两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作者对翻译学的建立,发展及前景的所持的态度和观点;并指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学在中国已经确立,并将在跨文化交际及促进文化全球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其关注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作为新的语用学理论,它对言语的交际与认知能够作出有力的解释,关联理论与翻译学研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具有兼容性,因此它对翻译有着巨大的解释力.然而,关联理论无法解释所有的翻译活动,故关联视角下的翻译观必然有其自身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解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探究语用解释策略在翻译学中的具体应用,结合语用学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的"信达雅"标准进行了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翻译研究经过古代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基本的理论雏形。到鸦片战争以后,在翻译实践广泛开展的背景下,翻译理论研究也不断拓展、深化。近代中国的翻译研究表现为两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翻译"科学论"的萌生与翻译"艺术论"的确立。从此,中国翻译研究者初步认识到翻译活动的两大基本属性,触及翻译活动的本质,翻译学在中国开始逐渐具备较为完整的轮廓。  相似文献   

8.
“尚生、摄生、转生、化生”是生态翻译学的最新理论进展,体现了该理论一贯倡导的“生生与共”思想,为典籍英译提供了生态翻译的理论指导。从四生论对比分析《桃花源记》林语堂和戴维斯两个英译本发现,两位译者在崇尚生命、获取生命、转化生命、运化生命的翻译过程中妙笔生花,各显神通,二者虽路径不同,各有千秋,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文本移植过程中原文生命的复活和译文生命的延续,有力地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的学术思想。中国翻译理论需要向世界翻译学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供来自东方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电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力载体。近年来,众多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视角评析众多影视的字幕翻译,但对电影《百鸟朝凤》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以《百鸟朝凤》电影字幕为文本,总结该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与难点,运用归化、释义、转移等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评析该电影的字幕翻译,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对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有声双语公示语翻译进行研究,建立在对中国和谐号动车组双语广播词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生态翻译理论的翻译伦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2部分:交通》的规定,从"多维整合",即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个方面进行较详细的论述,并且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论视角下提出了改进铁路有声公示语翻译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铁路广播词翻译规范化及推动中国高铁对外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可到目前为止的译学研究仍还围绕着"译"的方法上,在追求"信达雅"的境界上做文章,对"传"的研究还不多见.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把翻译学建构在传播学的框架下,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和模式解析翻译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为"直译""意译"、"摘译""改译"等译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淑珍 《科技信息》2011,(4):158-158
翻译研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经验期、语言学理论期和多元理论期[1]。本文拟分析以文艺学为主要研究途径的经验期和以语言学为主要研究途径的语言学理论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文艺学途径或者语言学途径,也不应当将翻译学当作其他学科如文艺学、语言学的分支或附属品,而应当将翻译学当作具有独立地位的一门学科。翻译学科的研究如欲系统全面地发展,必须将翻译学设立为独立学科,走综合的翻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关联理论作为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理解和传达意义的学问与翻译学研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表达。因而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然而关联理论仅限于解释翻译现象的某些方面,因为关联理论有着自己的理论目标并不仅限于解释翻译现象,将解释某些翻译现象的理论扩展到解释全部翻译现象自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翻译学与生态翻译学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研究范式,这种不同体现在翻译过程、翻译标准与翻译原则等各个方面。通过对两种翻译观的对比分析,指出生态翻译学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何琳 《泰山学院学报》2011,33(1):104-108
本文依据文化翻译研究理论,对新中国重要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翻译选材进行研究,探究该刊物的研究价值以及文化翻译理论在原语环境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从生态翻译视角解读林译小说,可以发现其译作具有生态和谐、选择适应、译有所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生态特征,由此证实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其指导力。  相似文献   

17.
曹健 《科技信息》2012,(20):217-218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选择翻译方法,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过程中跨语际、跨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层面对字幕翻译的文本进行研究,以期能拓展字幕翻译的研究领域,并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出现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主张和新趋向,使翻译的社会本质愈益彰显,从而开辟了翻译研究的一块新园地.从90年代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翻译中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引起了国内译学界的关注,开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问题.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深入、系统的翻译研究,将社会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可以解释诸多翻译现象,将促使翻译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文化术语外译能力是做好翻译工作的一项重要素质,提高文化术语翻译能力非常重要。本文拟从翻译者文化修养、术语学理论、翻译学理论、文化翻译学、翻译者翻译实践能力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为翻译者提高中国文化术语外译能力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为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中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为理论框架,以张振玉翻译的《京华烟云》为研究对象,论证了翻译过程,即选择与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