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接枝SAN分子量对ABS树脂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在聚丁二烯乳胶粒上接枝共聚苯乙烯和丙烯腈、通过改变共聚单体中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的用量,合成了一系列PB-g-SAN共聚物,将这些共聚物与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得了ABS树脂,研究了单体中TDDM含量对SAN在PB上的接枝率、SAN的分子量及ABS树脂的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SAN在PB上的接枝率及其分子量随TDDM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在单体中无TDDM时,PB-g-SAN共聚物的增韧效果变差导致了ABS村脂的冲击强度较低,引入TDDM后明显地改善了ABS树脂的冲击韧性和加工性能。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单体中TDDM的含量显著地影响着PB橡胶粒子的内部结构,随着TDDM含量的增加,橡胶粒子中SAN包容结构的尺寸增大。  相似文献   

2.
用两种液晶单体 4 丙烯酰氧基 1 丁酸胆甾醇酯和 4 烯丙氧基苯甲酸对氰基苯酯通过接枝共聚 ,引入到聚甲基含氢硅氧烷中制得了一系列侧链液晶聚合物·通过采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 (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方法 (DSC)及偏光显微分析方法 (POM )等研究了该系列液晶聚合物和单体的液晶性能·随着聚合物结构中胆甾醇酯类单体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加 ,系列液晶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呈现上升趋势·所有聚合物都具有较宽的介晶相范围·  相似文献   

3.
含向列液晶交联剂的液晶弹性体液晶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把向列液晶交联剂 4 (ω 烯丙酰氧基己氧基 )苯甲酸 2 叔丁基 1,4 二酚酯和胆甾液晶单体 4 烯丙氧基苯甲酸胆甾醇酯接枝到含氢硅氧烷链上 ,交联剂的质量分数由 0至 12 %,得到系列液晶弹性体P1~P7·通过热分析、偏光显微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向列液晶交联剂对弹性体液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P1~P7都有液晶性能 ,均为胆甾液晶织构 ,系列液晶弹性体的tg 随交联剂在链中浓度增加而降低 ,ti 变化不大 ,具有较宽的液晶区间 ,在 182℃以上·交联剂质量分数为 2 %时 ,即从P4 开始弹性增加 ,当交联剂的质量分数大于 8%时 ,液晶相存在至热分解温度 ,所有液晶弹性体的热稳...  相似文献   

4.
采用傅利叶红外光谱表征了在硫氰酸钠(NaSCN)浓水溶液中丙烯腈(AN)、酪素(Casein)均相接枝共聚制得的接枝共聚主产物为AN—g—Casein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时间、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的影响,讨论了反应前酪素的溶解条件。  相似文献   

5.
PB—g—SAN弹性体对SAN树脂的增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在聚丁二烯(PB)乳胶粒上接枝共聚苯乙烯和丙烯腈。合成了PB含量为40%的PB-g-SAN共聚物粉料。将其与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得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ABS树脂,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SAN树脂中随着PB-g-SAN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韧性和断裂伸长率不断提高,而拉伸强度和熔融指数出现下降的趋势。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PB橡胶粒子均匀地分散在SAN基体中,其粒径约为0.3μm,在橡胶粒子中含有大量的包容结构-SAN次级粒子。  相似文献   

6.
一类具有光学活性胆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介晶单体十一烯酸胆甾醇酯(M1)和非介晶手性单体十一烯酸薄荷醇酯(M2)通过接枝共聚引入聚甲基含氢硅氧烷(PMHS)中,制得系列侧链液晶聚合物P0~P8·通过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分析(TGA)、偏光显微镜(POM)、X射线衍射分析(WAXD,SAXS)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热致液晶性能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聚合物P0~P8均为胆甾型热致液晶,具有较宽的介晶相范围,呈现出典型的胆甾液晶彩色Grandjean织构及油丝织构,但其液晶性能在非介晶的手性单体M2质量分数大于30%时开始变弱·聚合物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  相似文献   

7.
以质量分数为65%的氯化锌水溶液为反应介质、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研究了微晶纤维素(MCC)与丙烯酸(AA)的均相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引发时间、接枝共聚时间、单体用量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并用FT-IR、XRD和TGA分析了接枝前后微晶纤维素的特性.结果表明:当引发剂与MCC的质量比为1∶2、单体与MCC的质量比为5∶1、引发时间为10 min、接枝共聚时间为8 h、共聚温度为60℃时,接枝率达20.3%;随接枝时间的延长,接枝产物粒径呈减小趋势,电位呈增加趋势;接枝后的产物在1729cm-1处有CO的吸收峰,说明接枝上了丙烯酸单体;接枝后MCC的结晶度及热分解温度均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聚乙烯醇(PVA)为高分子骨架,与丙烯酰胺/丙烯酸单体(PAM)/(AA)接枝共聚合成油田用泥浆处理剂.采用NH4OH-K2S2O8引发体系,用自由基俘获技术调控接枝共聚物的分子质量;并对不同聚合条件下聚合物的溶解速度和其泥浆的降失水量进行对比研究.最佳合成条件为:PVA的质量分数为16.7%;异丙醇的质量分数为16%~20%;添加剂氨水(NH4OH)的质量分数为0.3%、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质量分数为0.11%、尿素的最低质量分数为13.5%.经性能评价后结果表明:共聚改性处理后其溶解速度和泥浆降失水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染料隐色体为芯材,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P(MMA-CO-BA))为壁材,通过调整BA在共聚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制备了具有不同玻璃化温度的交联P(MMA-CO-BA)热敏型微胶囊.利用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仪、差示扫描量热(DSC)仪表征了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形貌、热稳定性和玻璃转化温度.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粒子分布均匀,呈规则的球形;共聚单体中BA质量分数增加,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减小;BA在共聚单体中质量分数为5.0%,10.0%和15.0%时,所得微胶囊的玻璃化温度分别为115.0,110.3和94.3 ℃.  相似文献   

10.
聚苯醚与SEBS及SEBS-g-MA共混物的亚微相态和流变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聚苯醚(PPO)与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弹性体(SEBS)及其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SEBS2g2MA)共混物的亚微相态,发现对于PPO/SEBS共混物,SEBS在PPO基体中呈现条形分散相的“海—岛”结构。而在PPO/SEBS-g-MA共混物中,当SEBS-g-MA含量超过10%(质量分数)后,在PPO基体中呈现双连续相的网络结构。这种双连续结构的形成使SEBS2g2MA能够有效地增韧PPO。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研究显示,PPO/SEBS共混物的表观粘度在所有剪切速率范围内均高于纯PPO,SEBS含量越高,表观粘度也越大;而PPO/SEBS-g-MA则显示完全相反的趋势。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种弹性体中的EB橡胶链段分子量不同和PPO与两种弹性体的相容性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引发剂用量对ABS树脂冲击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以K2S2O8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系列PB-g-SAN接枝共聚物。并与SAN树脂进行共混,制得了ABS树脂。考察了引发剂K2S2O8用量对PB-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及制得的ABS树脂的冲击 强度的影响。研究了PB-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与ABS树脂的冲击强度间的关系。讨论了乳液聚合过程中K2S2O8的引发、扩散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乳液聚合法,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将乙烯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 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上。研究了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单体/聚合物配比(M/P)及单体组成和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接枝效率等的影响,分析了乳液接枝机理。结果表明, MMA和St接枝改性氯丁胶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为50℃,反应时间5.5h,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一四乙烯五胺(t-BHP/TEPA)用量占氯丁胶乳干重的0.5 %,M:P =3:5,WMMA:WSt=3:2,单体以滴加方式加入,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用量占单体总重1.5%,此时单体转化率可达99.6%,接枝效率为54.9%。红外光谱和凝胶含量分析证明MMA和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主链上。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接枝共聚物乳液配制成的胶粘剂对PVC人造革、SBS橡胶、海绵等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接枝反应活性点在氯丁胶乳胶粒的表面,接枝过程是一个表面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 ( BPO)为引发剂 ,在 1 ,2 -二氯乙烷溶液中进行了丙烯酸接枝 ABS树脂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丙烯酸接枝 ABS产物在 1 71 7cm- 1处出现了明显的 C=O基吸收峰 ,证实了丙烯酸接枝到了 ABS树脂上 .研究表明 ,接枝率随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的增加 ,开始时迅速升高 ,以后只略有增大 ;随反应温度的升高 ,接枝率增加较快 .根据实验结果 ,推测终止反应主要为接枝链间的偶合终止 .给出了接枝反应的初始反应速度公式  相似文献   

14.
多单体固相接枝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两种单体,通过固相法对聚丙烯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和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苯乙烯(PP-g-MAH/St),并通过红外谱图进行表征.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用熔体流动速率测试仪测定了接枝产物流动性能,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接枝产物结晶特点.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接枝率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单体(St比例为25%)使得接枝率提高近1倍,接枝效率提高1.5倍,适宜的引发剂浓度为6%,共单体加入量为12%时,接枝率能达到2.2%,反应时间90 m in后接枝率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5.
Direct radiation grafting of acrylic acid (AA) and methacrylic acid (MAA) onto polyethylene (PE) films was studie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s of grafting proceeding was performed. The penetration of grafting onto the thin PE film was studied and the mechanism discussed. This involves an initial stage whereby the grafted surface layer deforms the PE allowing further monomer to penetrate. It was shown that the surface grafting was dynamic controlled and the penetration of monomer depended on the polarity of monomer.  相似文献   

16.
将电流变弹性体材料等效为粘弹性阻尼材料,运用夹层梁理论和广义Hamilton原理,建立了电流变弹性体夹层结构梁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外加电场强度的增加,电流变弹性体夹层结构梁的刚度和模态损耗因子得到提高,系统的振动也会减小;增加电流变弹性体夹层的厚度,能降低系统的固有频率,但同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碳酸钙/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研究了单体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包覆率的影响。利用TGA、TEM、SEM、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分析了复合粒子的包覆率、结构形态及其在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单体用量下,苯乙烯能以较高转化率聚合并包覆于纳米CaCO3表面;改性后的纳米CaCO3复合粒子在甲苯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将复合粒子分散于苯乙烯中原位合成纳米碳酸钙/聚苯乙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比纯聚苯乙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朱晓军 《太原科技》2006,(9):25-26,43
以转矩流变仪为反应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接枝单体,制备了硅烷接枝交联高密度聚乙烯产品,并对接枝物进行了FT-IR分析。研究了引发剂(DCP)及硅烷含量、交联催化剂对体系凝胶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非均相接枝聚合方法对流延聚丙烯膜接枝丙烯腈单体进行了研究 ,分别考察了单体浓度、引发剂面密度、聚合反应时间、聚合反应温度等反应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 ,并通过水接触角、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所得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非均相接枝聚合方法可将丙烯腈单体接枝到聚丙烯薄膜表面 ,并可改善膜的亲水性。当聚合反应温度为 85℃ ,反应时间120min ,单体质量分数为 10%,引发剂面密度为 2g/m2 时 ,获得最佳接枝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