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同艳 《科技信息》2013,(36):265-265
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针对现有手动控制浮床水处理设备存在的问题,开发设计出了LSN系列新型手动控制浮床水处理装置。经现场使用,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详细介绍了供热锅炉水质处理的原理、不同类型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特点以及流动床水质处理的运行过程,阐述了锅炉运行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平衡关系,探讨了提高水处理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0.引言目前电厂水处理离子交换设备,一般采用逆流再生的固定床、双层床和双室浮动床。双层床的特点是空气顶压,但是操作不好树脂容易混层;浮动床最大特点是制水量大,但是运行不能间断,否则酸、碱耗大大增加。八十年代末,部分电厂开始使用双室床,双室床属于固定床类型,又称双室固定床,双室床的阀门只有6个,操作程序只有进酸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用电量出现了急剧上升,这就给电力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今电力企业中各个发电设备的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在发电时,需要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如今反渗透水处理系统和阴阳床水处理系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将从这两种水处理系统入手,来分析水处理系统中的运行消耗。  相似文献   

5.
生态浮床技术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对生态浮床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生态浮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浮床的改进设计方案,并对改进后的浮床特点进行理论分析。文章以空心菜为浮床植物,将改进浮床和传统泡沫板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进行比较,考察改进浮床的相关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改进设计的生态浮床比传统浮床有更好的富营养化水体净化能力,可以作为新型浮床推广使用,更好地服务于水体修复。  相似文献   

6.
付世权 《科技信息》2011,(18):373-373
经典的电厂水处理系统都是基于反渗透加离子床的系统。这种系统结构复杂,辅助设备多,占用空间大。离子床再生的时候排放大量的酸碱废水,给废水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两级反渗透加电除盐的系统不仅废水排放量小,而且占地面积小,运行维护方便,制水率高,完全没有酸碱废水排放,是理想的除盐水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基于反渗透和离子交换床的2*90T/H除盐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情况,并讨论了基于两级反渗透和电除盐的电厂水处理系统,从节约用水和运行费用方面来说明后者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防垢除垢是空调系统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通常情况下空调冷却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性水处理和化学性水处理两种方法。而物理性水处理方法中强磁技术运用是近年来在空调行业应用较多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强磁技术的发展以及强磁技术的节水分析,在空调系统中运用强磁设备的使用要点作出说明,得出结论在空调开式冷却水系统中正确使用强磁水处理设备可以比化学处理节约运行费用,同时具有环保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我厂一厂水处理设备为无顶压逆流再生床体,阴床运行极不稳定,设备制水量降低,碱耗升高,特别是当生水水质变化频繁时,制水量一般只有2600~2800吨左右,碱耗呈上升趋势。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决定采取正交试验法进行再生  相似文献   

9.
絮凝床是中山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水处理设备,这种水处理技术在我省已用于包括含动、植物油类的污水处理工程中,1996年我院首次把这种设备用于茂名热电厂含油(矿物油)污水处理,工程建成投产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所谓混床,就是把一定比例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混合装填于同一交换装置中,对流体中的离子进行交换、脱除。一般阳、阴树脂装填的比例为1:2,可按不同树脂酌情考虑选择。混床也分为体内再生混床和体外再生式混床,该文讨论的是体内再生混床。体内再生式混床在运行及整个再生过程均在混床内进行,再生时树脂不移出设备以外,且阳、阴树脂同时再生,因此所需附属设备少,操作简便。混床是发电厂水处理设备中主要设备。混床一旦发生故障,直接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补水,甚至造成发电机组的停运。该文根据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从混床的作用、结构、原理、异常、处理方法、运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防垢除垢是空调系统中不客忽视的问题之一,通常情况下空调冷却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性水处理和化学性水处理两种方法。而物理性水处理方法中强磁技术运用是近年来在空调行业应用较多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强磁技术的发展以及强磁技术的节水分析,在空调系统中运用强磁设备的使用要点作出说明,得出结论:在空调开式冷却水系统中正确使用强磁水处理设备可以比化学处理节约运行费用,同时具有环保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置水生植物浮床A、植物介质浮床B及植物介质河蚌浮床(组合型生态浮床)C等3个不同层次配置的浮床,考察了同样的运行条件下,各浮床出水中不同形态的有机物及氮的质量浓度变化,分析了浮床中各配置对有机物及氮的去除转化规律,同时研究了三角帆蚌对人工介质微生物富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介质对溶解性的有机物及氮起到了明显的去除作用,三角帆蚌通过滤食消化促进了有机颗粒物的可溶化和无机化,对氮形态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组合型生态浮床对氮的去除效果;三角帆蚌的引入增强了单位人工介质上微生物的TTC-脱氢酶活性与硝化细菌密度,从另一角度阐明了三角帆蚌对有机物及氮去除转化促进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一体化净水器是国内近年来开发出的小型生活水处理设备。本文通过该净水器在五○四电厂施工用水工程中的使用及投产后近两年的运行,简述了净水器的使用范围及净水机理,着重介绍了选用净水器时完善其配套设施设计、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一体化净水器是国内近年来开发出的小型生活水处理设备。本文通过该净水器在五0四电厂施工用水工程中的使用及投产后近两年的运行,简述了净水器的使用范围及净水机理,着重介绍了选用净水器时完善其配套设施设计、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孟延孝  袁慧 《科技信息》2011,(3):I0278-I0279
新水处理站扩建工程充分吸收了一期工程水处理工艺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包钢原有混床的不足,设计进行全过程优化。采纳一期工程两级反渗透技术,脱盐水采用一级反渗透,除盐水采用二级反渗透,预处理的活性炭过滤由超滤膜取代,精除盐水由EDI取代混床,实现了全膜水处理工艺。多年的运行证实了扩建工程全膜水处理技术是成功的,并指出了今后类似工程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涛  徐东  李小红 《甘肃科技》2009,25(14):56-57,133
浮头式换热器管束可以抽出来,清洗方便,管束在使用过程中温差膨胀而不受壳体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等优点,在化工装置中应用范围较广。由于管程内外介质压力的不同、介质的腐蚀、冲刷、温度、焊接缺陷以及密封材料的损坏,使得换热器故障不断,影响着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行和工厂的经济效益,对浮头式换热器进行失效及故障分析,保证设备长周期运行已成为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工生物浮床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植物遴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人工生物浮床栽培植物20余种,成活率大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或接近100%。从成活率和生长量的角度,研究认为美人蕉、水蕹菜、牛筋草、香蒲、芦苇、荻、水稻等7种植物作为浮床栽培植物是较合适的.研究也表明人工生物浮床的构建合理、浮床植物的栽培方法得当,作为治理富营养化湖泊的技术之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锅炉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特种设备,是生产蒸气或热水的热工设备之一,其传能介质原料是水。锅炉用水水质的好坏,对其安全运行及能源消耗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就工业锅炉水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白洋淀富营养化水体构筑蕹菜(Ipomoea aquatica)浮床-生物绳组合系统一段时间后,带回实验室做静态分析,研究生物绳对微生物富集后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蕹菜浮床、蕹菜-聚苯乙烯纤维绳组合浮床、蕹菜-麻绳组合浮床对水中TN、NH4+-N、TP和DIP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蕹菜浮床对水中TN、NH4+-N、TP和DIP的去除率为39.09%、44.55%、63.68%和53.70%,而蕹菜-聚苯乙烯纤维绳组合浮床、蕹菜-麻绳组合浮床的去除率分别为49.46%、67.79%、54.72%、50.62%和60.43%、70.05%、71.70%、64.20%,可见组合式浮床比蕹菜浮床的氮磷去除能力更强,而且以蕹菜-麻绳组合浮床的净化效果最好。其中,蕹菜浮床、蕹菜-聚苯乙烯纤维绳组合浮床和蕹菜—麻绳组合浮床的植物去氮贡献率分别为36.13%、32.15%和27.11%,去磷贡献率分别为71.85%、87.07%和74.34%,表明浮床中植物吸收只去除了系统中一部分N,微生物的脱氮途径占主导作用;而对P的去除,本试验结果显示植物吸收起主要作用。可见,该组合生态浮床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翟纯 《科技信息》2011,(30):416-417
反渗透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设备,以其高效、稳定、自动化程度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反渗透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膜性能受外界条件影响明显,容易受到污染,而有效的化学清洗将对延长膜寿命及反渗透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