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侏罗系低渗透高矿化度油藏为对象,总结了近年来油田进行聚合物驱油试验的经验与教训,根据目前国内外聚合物弱凝胶驱油技术进展,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研制出适用于侏罗系高矿化度低渗透油藏的聚合物弱凝胶驱油体系,并进行了现场试验。现场试验表明:聚合物弱凝胶体系适用于高矿化度低渗透油藏,能有效减缓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降低含水,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含有聚氨酯丙烯酸酯链段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链段的两亲聚合物。将两亲聚合物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原材料中通过相转化法制得聚合物分离膜。通过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大分子单体的结构,用凝胶渗透色谱(GPC)仪测定了两亲聚合物的分子量;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膜表面形貌;研究了超滤膜的纯水渗透通量、截留性能、膜表面亲水性和耐污染性等性能。研究表明,随着两亲聚合物含量从0增加到15%,纯水渗透通量由纯PVDF膜的23 L/(m2.h)提高到122 L/(m2.h),膜表面水接触角下降,膜渗透通量衰减实验表明膜的耐污染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中,加入少量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A)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两者的质量分数小于6.0%)参与共聚,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机械分析仪(DMA)以及旋转流变仪对聚合物的黏弹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聚合物黏弹行为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功能单体用量增加,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储能模量、黏度等整体呈上升趋势,当m(MAA)∶m(HEMA)为0.5∶4.1以及1.2∶2.5时,黏弹行为变化显著。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表明,黏弹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非由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变化引起。通过2组聚合物在乙酸乙酯中的溶解实验,发现了凝胶现象,FT-IR图谱证明此凝胶是由不同类型的氢键作用引起的,这也是导致聚合物黏弹性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镜(SEM)、动态光散射(DLS)、流变仪和岩心驱替等实验方法研究聚合物、聚表剂和Cr3+聚合物凝胶的分子结构形态、分子线团尺寸、流变性、传输运移能力和渗流特性差异。结果表明:聚合物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无规则的空间立体网络结构;聚表剂分子结构形态呈现片-网状结构;聚合物凝胶1发生以分子内为主、分子间为辅的交联反应,聚合物凝胶2发生以分子间为主、分子内为辅的交联反应;在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聚表剂分子线团尺寸最大,其次是聚合物凝胶2,再次为聚合物,聚合物凝胶1分子线团尺寸最小;聚表剂分子线团尺寸分布最分散,其次是聚合物凝胶1,再次为聚合物凝胶2,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分布最集中;4种驱油剂均表现出先剪切增稠、后剪切变稀的流变特性,其中聚表剂剪切增稠和剪切变稀现象最明显;聚合物溶液传输运移能力最好,其次为聚合物凝胶1,再次为聚合物凝胶2,聚表剂溶液传输运移能力最差;聚合物凝胶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表现出独特的渗流特性。  相似文献   

5.
首先将稀土元素镧与D-苯丙氨酸,水杨酸,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配位形成镧配合物,以镧配合物为单体,加入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单体聚合合成了La-PMMA-水杨酸-D-苯丙氨酸手性聚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HNMR),扫描电镜(SEM)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对产物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已成功制备了La-PMMA-水杨酸-D-苯丙氨酸手性聚合物;聚合物粒子呈球状,平均粒径约为1μm;手性聚合物的Mw为8 240,分子量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的1,1-二苯基乙烯(DPE)用量下,于60℃和80℃分别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PBA)的低聚物,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氢谱(1H-NMR)和电喷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MS)对PBA聚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PE参与了丙烯酸丁酯的反应,并以二苯基取代的形式结合到聚合物链中;PBA聚合物中有且只有1个DPE单元,并没有发现半醌式结构的聚合物;含有1个DPE单元的聚合物结构不随DPE用量以及反应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RAFT)聚合制备一种酸解离温敏性嵌段聚合物水凝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130)-原酸酯-聚乙二醇90-原酸酯-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130),命名为POP,并研究其作为药物载体对化疗药物阿霉素(Dox)的释放以及对肿瘤的治疗效果。采用核磁共振氢谱(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对POP聚合物的结构及分子量进行表征;采用旋转流变仪分析水凝胶的温敏性;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并进行酸解离性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水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研究水凝胶对小鼠体...  相似文献   

8.
以多巴胺甲基丙烯酰胺及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了含有邻苯二酚单元的聚合物poly(NIPAM-co-DMA),并将该聚合物与1,4-苯二硼酸(BDBA)作用形成聚合物凝胶,考差了NaOH浓度,poly(NIPAM-co-DMA)与BDBA用量对形成凝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凝胶可实现凝胶-溶胶转变并具有自愈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液缩聚法,以碱为催化剂,由腰果酚、甲醛分别与乙二胺、二乙撑三胺、已二胺制备腰果酚醛胺聚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分析(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热分析系统(DSC-TG)等对所制备的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缩聚物分子结构中含有-OH,-NH-,-NH2等功能基;同时,腰果酚醛胺聚合物具有优良的固化成膜性、物理机械性能、耐化学介质性能和热稳定性,以及能与环氧树脂进行固化交联和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设计并成功合成了一种含π-共轭平面取代基的苯乙炔单体,并通过核磁共振确定了单体的化学结构。以铑催化剂([Rh(nbd)Cl]2)为主催化剂,手性胺苯乙基胺((R)-PEA)为共催化剂的条件下对单体进行螺旋选择性聚合,成功制备了苯乙炔聚合物。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了聚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并通过圆二色光谱图确定了聚合物具有单手性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新型化学酶法——开环易位聚合反应(ROMP)与酶促开环聚合反应(eROP)联用合成嵌段聚合物PCL-b-PB-b-PCL,用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产物的结构并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PC数据向高分子量移动,即成功合成了嵌段聚合物;嵌段聚合物可完全水解,且GPC数据向低分子量移动,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2.
多检测凝胶渗透色谱技术在超支化聚氨酯表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示差折光指数(RI)/直角激光光散射(RALLS)/示差粘度(DV)三检测联用技术在25℃的四氢呋喃(THF)中对超支化聚氨酯及与其结构类似的线性聚氨酯进行了表征.比较了超支化聚合物和线性聚合物lg[η],lgRg与lgMr的关系,计算了超支化聚氨酯的结构因子ε.结果表明,超支化聚合物具有较低的特性粘数([η]),较小的旋转半径(Rg);超支化聚氨酯不符合普适标定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以甲基丙烯酸酯改性硅油(分子量900)、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BMA)和脲烷二甲基丙烯酸酯(UDMA)为原料,在硫醇作为链转移剂的条件下,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有机硅改性纳米凝胶(Si15M)。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硅谱(29Si-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透射电镜(TEM)对纳米凝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纳米凝胶的结构。元素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黏度、硬度和接触角的测试结果表明:有机硅纳米凝胶具有一定的自上浮能力,在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TEGDMA)体系中可自发形成浓度梯度,进而调控梯度光聚合,通过光照可获得组成和硬度呈梯度变化的聚合物;随着纳米凝胶在TEGDMA体系中含量的增加,体系黏度随之增加,且黏度的增加会降低其上浮能力;纳米凝胶能够在光固化膜表面富集,有效降低其表面能,获得更为疏水的表面。  相似文献   

14.
由于独特的分子结构,超支化聚合物具有许多特殊性能和应用.基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在制备复杂结构聚合物上的独特优势,本研究通过双官能团的二(二甲基乙酰氯)三硫代羰基酯(BDACT)和三官能团的三羟甲基丙烷(TMP)的缩聚反应,得到了超支化大分子RAFT试剂(H-RAFT-A),并利用核磁(1H-NMR)、红外(FTIR)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H-RAFT-A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BDACT和TMP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能够避免凝胶现象,制备出较高分子质量的H-RAFT-A,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系数约为2.78,支化度约为0.41.随后,以所制备的H-RAFT-A为RAFT试剂,苯乙烯为单体,制备出超支化的聚苯乙烯(H-PSt).该研究为利用成本低廉的烯类单体制备超支化聚合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oly(vinylidene-fluoride-chlorotrifluoroethylene),即P(VDF-CTFE))为引发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在其主链上接枝液晶6-((4-cyano-4-biphenyl)oxy)hexyl methacrylate(CBHM),合成一种新型的接枝聚合物P(VDF-CTFE)-g-PCBHM。用质子核磁共振(1H-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接枝是否成功。并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广角X线衍射考察了接枝链段对聚合物结晶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接枝链段参与下,聚合物出现了有利于改善材料电致伸缩性的极性β相;这种合成方式也为其他含CTFE的氟聚合物的修饰改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梳型聚合物SMA-g-PSHD,用于在有机介质中分散超细碳酸钙。该梳型聚合物分别以羧基为锚固基团,低极性聚酯PSHD为溶剂化链。通过FT-IR、1 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梳型聚合物的结构、组成和分子量进行表征,并且系统地研究了SMA-gPSHD对CaCO_3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性、悬浮液流变行为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梳型聚合物明显改善了CaCO_3的分散性,使其在有机介质中几乎呈单颗粒分布;悬浮液黏度显著降低,并且呈近牛顿流体特征;SMA-g-PSHD改性后的悬浮液具有极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得到一种新型高效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通过Stille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以噻唑并噻唑为电子受体单元和硅基联噻吩为电子给体单元的交替共轭聚合物(PTTz-Si)。这种聚合物具有较窄的光学带隙(1.77eV)、较高的热稳定性以及比较宽泛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其良好的溶解性保证了可以通过溶液加工制备成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是一种潜在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活性层供体材料。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凝胶渗透色谱和电化学等测试方法对该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且将聚合物与PC71CM共混制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获取0.76%的光电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8.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备大分子引发剂mPEG-G_n-OH_2n(n=1,2,3,4),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引发L-丙交酯开环聚合,通过控制丙交酯和大分子引发剂的投料比,合成1~4代线性-树枝状两亲聚合物。基于聚合物自组装特性,通过透析法制备聚合物胶束,采用核磁氢谱、渗透凝胶色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使用动态激光光散射技术、电子扫描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其聚集体进行观测。研究表明,胶束流体力学直径主要受代数影响,并随PEG链段增加而增大,胶束粒径为200~300nm。胶束形状反映聚合物分子中亲水、亲油比,当聚合物分子中亲水链段EO体积分数φEO0.35时,线性-树枝状两亲聚合物才能形成空心胶束。  相似文献   

19.
以手性联二萘(BINOL)取代的2, 3-二氟对苯二腈和3, 3'-联咔唑为单体,通过碳-氮偶联反应得到一对共轭聚合物(R)-P1和(S)-P1,并且通过1H NMR与13C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热重分析(TGA)、荧光发射光谱(PL)、圆二色谱(CD)和圆偏振发光(CPL)光谱等对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子量、热稳定性以及光物理性质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手性联二萘侧基能有效地诱导共轭主链的微环境,使该聚合物具有手性活性,且表现出CPL特性.  相似文献   

20.
SBS聚合物改性沥青热储存稳定性取样方法和评价指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现行规范中离析试验评价聚合物改性沥青热储存稳定性的缺点,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开发了筒法离析试验.通过对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SBS聚合物改性沥青进行不同时刻的筒法离析试验,并对离析后上、下部沥青进行了软化点试验、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试验,首次提出了采用离析率Rz 1作为SBS聚合物改性沥青热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筒法离析试验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