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Cu复合材料不同可靠度的p—v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Cu复合材料与45钢在无润滑条件下进行磨损试验,统计分析试验数据,得出无润滑摩擦副材料磨损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通过回归分析和可靠度计算,得到在给定磨损率下C/Cu复合材料在不同可靠度下的p-v曲线族及其计算方法,为使用C/Cu复合材料提供了设计数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几种不同的粉末冶金工艺分别制得了短碳纤维增强Cu-10Sn合金(C/Cu-10sn)复合轴承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有特殊的工艺要求,复合材料的性能强烈依赖于其制造工艺,制造工艺不仅影响复合材料的孔隙率,还影响碳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分布及其与基体的结合状态.试验结果还表明,碳纤维含量对C/Cu-10Sn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也与制造工艺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摩擦学行为,采用RTM工艺制备了三维编织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讨论了纤维体积比、纤维表面处理和润滑条件等因素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先降后升,在35%时有最小值;磨损率则一直下降。纤维表面处理使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降低,耐磨性提高,水润滑条件下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远优于干摩擦条件下的性能。干摩擦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水润滑条件下则以磨粒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4.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得了FeNi/Cu粉末和FeNi/Cu纤维的低膨胀高导热(DG)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着Cu粉末尺寸增大,FeNi/Cu粉末制品电阻率减小,膨胀系数增大;而随着Cu纤维长径比增大,FeNi/Cu纤维制品的热膨胀系数和电阻率都增大.这是由Cu纤维和Cu粉末在制品中的分布状态,即Cu网络形成难易程度和FeNi与Cu互扩散难易程度共同决定的.当膨胀系数小于7×10-6/K时,FeNi/Cu纤维制品比FeNi/Cu粉末制品的电导性能要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00K-1073K温度范围内两种纤维比C/Cu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能及合金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α-T曲线的水平和下降阶段,合金元素对C/Cu复合材料热膨胀性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合金元素对其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碳/铜复合材料与45^#钢对摩擦磨损率定量预测的试验研究,运用均匀设计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运用数理统计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处理磨损试验数据,以幂函数构成磨损预测数学模型的变量集合,通过反复统计检验,依次从集合中选入那些对磨损预测模型“贡献”大的变量,剔除“贡献”小的变量,建立了复合材料摩擦副的磨损率预测方程为ε=0.43+1.43v^2+1.81p^3v+1.66p^2v^2。经重复试验表明,预测方程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增强玻璃纤维对MC尼龙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MM-200型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玻璃纤维增强MC尼龙(GF/MC)复合材料的干摩擦磨损特性,借助于扫描电镜探讨了它的磨损机理,并与MC尼龙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随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增大,二者的摩擦温度升高,MC尼龙的摩擦系数减小,GF/MC的摩擦系数先增后减出现一最大值;当PV值低于84Nm/s时,GF/MC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比MC尼龙小,磨损机理均以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但GF/MC的粘着磨损比MC尼龙轻;当PV值大于84Nm/s时,GF/MC的摩擦系数略大于MC尼龙,而磨损率则显著高于MC尼龙,其磨损机理主要为疲劳剥落和磨粒磨损,而MC尼龙的磨损机理主要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中CuCrMo-4Cr9Si2摩擦副在300~500℃温度区间、无润滑条件下接触载荷对磨损的影响,从中找出载荷、温度与磨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中CuCrMo-4Cr9Si2摩擦副在300 ̄500℃温度区间、无润滑条件下接触载荷对磨损的影响,从中找出载荷、温度与磨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京万红药膏中Cu和Pb的方法,通过试验选择了样品处理方法和最佳测定条件,在选定条件下,Cu和Pb检出限为0.84μg/g和0.26μg/g,是样品Cu和Pb的加收率为98.3%和92.5%。  相似文献   

11.
采用喷射共沉积法制备了Al-Fe2O3及Al-CuO复合体,Fe和Cu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60%和5.50%.在热处理过程中,随着温度由600℃升高到800℃和1000℃,Fe3O4按Fe3O4FeOFe顺序被还原,得到Al-Fe/Al2O3复合材料,其中Fe以Al13Fe4相及AlFe相形式存在.Al2O3粒度为2~4μm均匀分布在基体中.Al/CuO复合体在900℃处理后,形成Al-Cu/Al2O3复合材料.文中对显微结构形成、反应进行的过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京万红药膏中Cu和Pb的方法.通过试验选择了样品处理方法和最佳测定条件.在选定条件下,Cu和Pb检出限分别为0.84μg/g和0.26μg/g.所测样品Cu和Pb的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2.5%.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原位接触反应法制备了TiC/ZA43复合材料,并对其在干摩擦和预先滴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摩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磨损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进而对材料的磨损机理作为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随着TiC质量分数的增大,TiC/ZA43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提高,ZA43合金的磨损机理是以严重的犁削和磨损为主,而TiC/ZA43复各材料的磨损机理则以轻微的犁削和氧化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14.
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了纳米ZnO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采用四水平正交表设计试验,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处理试验数据,分别得到了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与载荷、纳米粒子含量和相对滑动线速度3个试验因素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载荷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最大,纳米粒子含量和相对滑动线速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复合材料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减小;试验因素对磨损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相对滑动线速度、载荷和纳米粒子含量,复合材料磨损率随着相对滑动线速度和载荷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PTFE/Ekonol共混体系的摩擦、磨损、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与抗冲强度等随组成变化的规律,并用偏光显微镜、差热分析研究了恢复合材料的相态,得到其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一些规律。文中还提出PTEE复合材料在无油润滑条件下的一个磨损机理以及一个计算其磨损率最小的最佳配方关系w_1f_(1c)/d_(1c)=0.40(w_1/d_1 w_2/d_2).  相似文献   

16.
采用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环氧树脂基碳纤维锻造复合材料,测试了该材料在干摩擦和水润滑摩擦条件下的不同摩擦行为,研究了两种摩擦条件下摩擦系数的变化特性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微观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摩擦条件下锻造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展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干摩擦条件下摩擦系数经历了初始稳定期、转移膜形成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期间形成的含铁转移膜具有自润滑效应;水润滑摩擦条件下由水润滑膜主导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摩擦过程能快速进入稳定期,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较小,磨损率保持较为稳定;锻造复合材料在两种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系数减少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7.
利用MM-W1型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C/C复合材料在不同载荷(0.5, 1.0,1.5 MPa)及不同润滑(干态、水润滑、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状态下的磨损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摩擦系数均随摩擦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至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随着载荷的增大,干态条件下的摩擦系数不断减小;相同载荷下,干态摩擦试样的摩擦系数最大,磨损率最小;干态条件下能形成完整、光滑的磨屑膜,有效隔离了材料与对磨销之间的接触,降低了磨损率;油润滑和水润滑条件下形成的液态膜具有润滑作用,降低了摩擦系数,但不利于磨屑膜的形成,导致磨损率较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Battelle焊道下开裂试验、UT氢敏感性试验和插销试验对4种含Cu结构钢的氢致开裂敏感性作出评价。测得的氢致开裂敏感性顺序为:HSLA-80M>HSLA-8O-2>HSLA-8O-1>DQ-80,即随着碳当量降低,氢致开裂敏感性也随之降低。与相同强度级别的传统淬火—回火钢相比,含Cu结构钢具有较好的防止氢致开裂的性能,可以在室温(DQ-80)或较低的预热温度下(其它三种钢)进行焊接。根据插销试验的实测数据对下临界应力(LCS)的6种计算公式进行验证,发现所有公式的计算值普遍偏低。这是由于存在于含Cu结构钢粗晶热影响区的奥氏体“袋”具有扩散氢“贮室”及裂纹扩展“屏障”的作用,因而在相同的P_cm情况下,含Cu结构钢比传统钢种具有更高的LCS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磁控测射方法制备的NiFe/Cu多层膜,在室温下测量到巨磁电阻随Cu层厚度振荡的第三峰,讨论了NiFe/Cu多层膜界面结构对巨磁电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C2H4与TiCl4络合体系的CNDO/2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CNDO/2法计算乙烯在Ziegler-Natta催化剂主体(TiCl4)上的络合反应机理.计算结果为:乙烯和四氯化钛单体处于优化构型时的能量分别为-17.0732a.u.和-68.8540a.u.,乙烯C=C双键的Muliken键级为1.173;络合体系处于优化构型时的能量为-86.0146a.u.,与吸附前单体乙烯和四氯化钛的能值相比,乙烯在四氯化钛上的吸附热为-229.3kJ/mol,乙烯C=C双键的Mul-liken键级为1.095,与络合前相比受到了削弱.通过计算所得的分子轨道能级、轨道特征以及Muliken约化重叠集居等数据,分析了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