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用上引连铸法生产铜银合金接触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用上引连铸法生产铜银合金接触线的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结果表明,上引连铸法的电磁搅拌作用可显著提高合金成分的均匀性,Ag的质量分数偏差不超过±0 01%,比用其他方法生产的均匀性提高1倍·铜银合金接触线试样的性能实验表明,铜银合金接触线的主要性能指标优于纯铜接触线·随Ag含量的增加,接触线的拉断力提高,延长率下降,导电率略有下降;当Ag质量分数超过0 12%时,接触线的塑性明显下降·铜银合金接触线较纯铜接触线软化温度提高近100℃,这对于提高电气化铁路的运行安全和提高接触线的使用寿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分析铜银合金接触线的强度与塑性可知,Ag质量分数在0 1%~0 12%为宜·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氢致PZT-5H铁电陶瓷导电性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随着充H含量的增加,PZT-5H陶瓷的电阻率逐渐降低,当陶瓷中总H的质量分数为11.2×10-6时电阻率降至1.51×109Ω·cm,介于半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随着H含量进一步升高,霍尔效应表明PZT-5H陶瓷变成n型半导体. 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当进入Pb(Zr0.5-Ti0.5)O3晶格的H质量分数等于临界值(96×10-6)时,[Pb(Zr0.5Ti0.5)O3]32H系统变成了半导体;随着H含量的升高,态密度图向低能方向平移,[Pb(Zr0.5Ti0.5)O3]nH系统变成了导体.  相似文献   

3.
烧结助剂对重结晶SiC电热元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粒度的α-SiC为原料,添加A12O3,Fe2O3,H3BO3作为烧结助剂,通过配比实验、素坯成型、制品烧结,研究了不同助剂及其含量对SiC电热元件的密度、抗折强度、电阻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对其性能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烧结助剂Al2O3对电热元件密度影响最大,在质量分数wB为0.3%时,密度为2.314 g/cm3;Fe2O3对其电阻率影响最大,在质量分数wB为0.5%时,最优的电阻率为0.634 Ω·cm.此外,H3BO3的加入对密度的提高不明显,加入过多反而降低了电热元件的密度,对电阻率起着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对某厂钙处理前后的汽车大梁钢LG510进行取样研究,探讨钙处理对汽车大梁钢LG510夹杂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钙处理后钢中Al2O3夹杂物得到有效变性,夹杂物的数量明显减少,夹杂物尺寸也明显减小,夹杂物形状更加规则;钢液相线温度为1873K、钢中w[Al]为0.028%时,钢中w[O]、w[Ca]分别控制在2.8×10-6~11.5×10-6、0.14×10-6~7×10-6范围内,Al2O3夹杂变性效果良好;同时将钢中w[S]控制在0.011%以下,既可生成液态铝酸钙夹杂物,也可减少CaS夹杂生成。  相似文献   

5.
将超顺磁性纳米Fe3O4滴涂在磁性石墨电极上,制备一种新型H2O2传感器,用邻苯二胺的醋酸盐缓冲溶液作为测试底液,采用电位法对H2O2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传感器具有制备简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响应时间短、稳定性好、寿命长等优点,对H2O2的检测下限为3.31×10-7 mol·L-1,检测范围为3.53×10-6~2.15×10-2 mol·L-1,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5 7,葡萄糖、尿素、半胱氨酸等物质对该传感器没有干扰.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沉积法在铜电极上进行了Fe-Co-W磁性薄膜的制备,并研究了镀液中钨盐(Na2WO4·2H2O)含量对Fe-Co-W薄膜形貌、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镀液组分浓度为Fe SO4·7H2O 0.08 mol/L,Co SO4·7H2O 0.05 mol/L,Na2WO4·2H2O 0.01-0.015 mol/L,H3BO30.2 mol/L,Na3C6H5O7·2H2O 0.2mol/L。结果表明,Na2WO4·2H2O含量对薄膜的表面形貌影响较大。随着溶液中Na2WO4·2H2O含量的增加,薄膜中W含量增加,纳米晶晶粒尺寸减小,薄膜矫顽力减小,在Na2WO4·2H2O为19.8 wt.%时薄膜为非晶态,Co含量反常增加,导致矫顽力反常增加。在Na2WO4·2H2O含量为27.3 wt.%时,其薄膜矫顽力为2.74 Oe,软磁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7.
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Sn掺杂ZnO透明导电薄膜,用Hall效应测试仪表征了薄膜的电学性能,研究了不同生长条件对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r/O2比的增加,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大,在Ar/O2为6时,取得最低的电阻率为2.02×10-2Ω·cm;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大,薄膜电阻率急剧减小,在140 W时获得最低电阻率为2.89×10-2Ω·cm;在溅射时间11min时得到了最低的薄膜电阻率,为1.45×10-2Ω·cm。随着压强的增大,电阻率先急剧减小,后缓慢增大,当溅射压强为0.8Pa时,薄膜电阻率具有最小值,为2.17×10-2Ω·cm。当衬底温度在400~500℃范围内变化时,在475℃时取得最佳电学性能,电阻率为2.26×10-2Ω·cm。在整个实验条件下,当Ar/O2为8、溅射功率为180W、衬底温度为450℃、溅射压强为0.5Pa、溅射时间为11min时,薄膜具有最佳的导电性能,电阻率为1.45×10-2Ω·cm。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制的铜模具制备不同成分Cu-xSn-yFe(其中x、y表示质量百分比)合金,研究对比了铸态及不同处理态下Cu-xSn-yFe合金抗拉强度和电阻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Sn和Fe添加量的增加,Cu-xSn-yFe合金的抗拉强度和电阻率均增加。正火处理会增加合金电阻率,而与正火态的电阻率相比,轧制后的电阻率皆较低。Sn含量的变化对Cu-xSn-yFe合金电阻率的影响较大,降低含Sn量可改善Cu-xSn-yFe合金的导电性。经退火处理后,Cu-xSn-yFe合金的电阻率明显降低,抗拉强度也会略有所降低。当Fe含量为10 wt·%,Sn含量为3 wt·%时,该合金冷轧制处理后的抗拉强度达775 MPa,但电阻率仅为7.509μΩ·cm.当Fe含量为5 wt·%,Sn含量为2 wt·%时,该合金经退火处理后其抗拉强度为552 MPa,且电阻率为1.92μΩ·cm.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镁对H13模具钢中夹杂物的影响,对H13钢中夹杂物的变性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分析了镁对夹杂物成分、形貌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镁处理H13钢后,夹杂物由Al2O3转变为MgO·Al2O3,复合型夹杂物的析出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夹杂物粒径变小。镁处理使钢中1μm左右的夹杂物增多,2μm以上的夹杂物减少,随着镁含量的升高,粒径的变化更明显。铝质量分数为0.01%~0.03%的H13钢中,微量的镁就可促使MgO·Al2O3夹杂物形成,镁质量分数超过1×10-4会导致H13钢中MgO·Al2O3完全消失,镁质量分数在3×10-5~5.5×10-5时钢液中镁铝尖晶石的数量达到最多。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金相观测、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了某钢厂DDQ钢连铸坯的洁净度,对铸坯中夹杂物的数量、粒径、分布、形貌及组成等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DDQ钢连铸坯中w(O)<14×10-6、w(N)=18×10-6,P、S含量低,没有进行钙处理及真空处理;夹杂物大部分在4μm以下,数量少且分布均匀;夹杂物纯Al2O3居多,有MnS夹杂及以Al2O3为中心的外面是MnS的复合夹杂。  相似文献   

11.
电解锰废渣对玉米植株生长和重金属离子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了玉米根、茎、叶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测定了锰废渣对盆栽玉米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了电解锰废渣中重金属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结果表明:从株高来说,废渣种植>处理后废渣种植>土壤种植;铁离子的主要富集部位在根,最高富集量为2.347 3×10-5,镉离子的主要富集部位在叶,最高富集量为3.57×10-7,铬离子在根茎叶中的含量差不多,最高富集量为3.15×10-7;废渣种植的玉米籽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最高,其中:Mn、Zn、Fe离子的含量非常高,分别达1.0×10-5,1.6×10-5,4.0×10-6;Cr离子的含量高达3.7×10-7;Cd离子的含量高达4.0×10-8.  相似文献   

12.
在B3PW91/6-31G(d, p)计算水平上,对铁离子配合物[Fe(H2O)m(OH)nx(m+n=4; x=3+,2+,1+,0,1-)的5种可能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分析比较了优化结果的几何构型、电荷布居以及能量。计算结果表明:这5种配合物在理论上都有可能稳定存在,配体以氧原子与铁离子配位并形成四面体构型,有部分电荷从氧原子转移到铁离子,OH-与Fe3+的配位作用较强。铁离子的d电子以高自旋的形式排布,形成开壳层的电子结构,其中Fe(OH)4-的d电子最难以发生跃迁。比较具有相同数量Fe3+、H2O和OH-的[Fe(H2O)m(OH)n+jH2O+kOH-]体系的能量,发现随着[Fe(H2O)m(OH)nx中OH-数量的增加,H2O数量的减少,体系的能量逐渐降低。所以,[Fe(OH)4-+6H2O+2OH-]体系最稳定,与布居分析中OH-与Fe3+的配位作用较强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市某电子有限公司络合铜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Fenton氧化法强化处理经内电解预处理的出水,以达到进一步降低COD的效果。首先采用了单因素实验确定Fenton氧化的最佳[H2O2]/[COD]、[Fe2+]/[H2O2]、初始pH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并通过中试实验考察了内电解与Fenton混合运行以及串联运行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在1873K下,MoSi2电阻炉内用70mm×100mmMgO坩埚和AlMnCa合金开展了3炉低碳低硅钢脱氧实验.结果表明,用1#AlMnCa脱氧后,钢中溶解氧和全氧含量均较低,终点全氧质量分数为37×10-6.用AlMnCa脱氧后钢中夹杂物大部分为球形的含有CaO的复合夹杂物.用AlMnFe脱氧后,钢中主要是Al2O3或Al2O3-MnO等构成的复合夹杂物,其形状仅有少量为球形.实验终点钢中89.1%的夹杂物尺寸小于10μm,无大于50μm的夹杂物.用1#AlMnCa在25t转炉上进行了6炉TGD07钢脱氧工业试验,脱氧后钢中氧质量分数平均为23.8×10-6,最低达到8×10-6.与未用...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O-异丙基-S-[2-(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酯(IPXPO)表面活性剂,并采用红外、熔点和核磁共振氢谱等检测手段对其结构进行确认.通过对其与铜离子作用前后的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阐明其与铜离子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L-谷氨酸-5-甲酯与Cu(CH3COO)2.H2O反应,合成了相应的金属铜化合物[Cu(C6H10NO4)2].对L-谷氨酸-5-甲酯金属铜化合物的晶体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L-谷氨酸-5-甲酯金属铜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其中a=9.5883(19),b=5.1521(10),c=15.562(3);β=98.65(3)°.抗菌筛选数据表明,L-谷氨酸-5-甲酯金属铜化合物对枯草芽胞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本繁育饲养基地正常Beagle犬血液中主要微量元素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基础数据。方法选用普通级健康Beagle犬60只(雄性30只,雌性30只),6—8月龄,体质量6.5—8.5 kg,前肢内侧隐静脉采血,使用TC-3010A型微量元素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分别测定血液中锌、铁、锰、钙、镁、铅、铜、镉等8种微量元素,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别得出了雌雄Beagle犬血液中锌、铁、钙、镁、铜、铅六种微量元素指标参考值的均值及标准差,未测定出锰和镉。结论血液中铁、钙、铅指标雌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锌、镁和铜指标雌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真空蒸馏加剂除铅制备高纯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用真空蒸馏分离精铋中各杂质和通过加硫、加氯除铅的可行性.在真空炉内进行了精铋加剂除铅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加剂量、蒸馏温度、残压和蒸馏时间等4个因素对除铅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加硫除铅,蒸馏温度控制在1 073 K,每克精铋加硫0.02 g,可将含铅3.0×10-5的精铋中的铅降到2.1×10-7,脱铅率约为99.3%;氯化除铅,蒸馏温度控制在1 023 K,每克精铋加氯化铜0.06 g,可将含铅3.0×10-5的精铋中的铅的含量降到2.4×10-7,脱铅率约为99.2%.精铋中的其他杂质也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真空蒸馏有效除去,均达到“99.999%”高纯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S M Gorun  S J Lippard 《Nature》1986,319(6055):666-668
Hydrolytic polymerization of iron(III) occurs in many reactions in vivo, for example, the formation of bacterial magnetite in magnetotactic organisms, biomineralization of iron and the synthesis of the metallic core of the iron-storage protein ferritin. The ferritin core contains aggregates of up to 4,500 oxygen-bridged, octahedrally coordinated, high-spin iron(III) centres and is attached to the protein shell through carboxylate groups of amino-acid side chains. The X-ray and electron-diffraction patterns of this core resemble those of the mineral ferrihydrite, a hydrated iron oxide formed in nature, inter alia, by iron-dependent bacteria. The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such large poly-iron aggregates has been a challenge to inorganic chemists. We have recently shown that tri- and tetranuclear iron(III) oxo complexes of the type thought to be important in ferritin-core formation can be prepared by reacting mononuclear [FeCl4]- and binuclear [Fe2OCl6]2- components in aprotic solvents (ref. 9 and S.M.G., W. H. Armstrong and S.J.L., in preparation). Her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 remarkable new molecule, [Fe11O6(OH)6(O2CPh)15], obtained by hydrolysis of the [Fe2O]4+ unit in the presence of limited amounts of water and carboxylate salts. The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this soluble iron(III) oxohydroxo aggregate should help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poly-iron centres.  相似文献   

20.
乙醇萃取法制备低Na;K高纯氯化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碱金属氯化物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差异,首次提出了乙醇萃取法制备低Na,K高纯氯化锂的工艺方法·除Ca实验表明,当草酸锂的加入量为0·6%时,Ca质量分数可控制在10×10-6~15×10-6以下;除Na,K实验表明,当液固比为8·5,过滤次数为2次时,Na质量分数可降到40×10-6以下,K质量分数可降到5×10-6以下·说明乙醇萃取法很好地解决了氯化锂制备中很难深度除去Na,K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