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蒙古族书面创作主要包括用蒙古文、汉文和藏文等几种语言文字写成的作品。其中汉文创作的历史非常久远,是在蒙汉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并且受到儒学的明显影响。清代蒙古族的汉文创作分清中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前后期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交流特点。具体表现为儒学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对科举考试及儒家经典的记载与研究、在文学创作和文论中儒家思想的体现及教育思想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经历了社会和政治激变。在满清官僚、军阀、蒙古贵族与蒙古族和汉族百姓之间的冲突中,嘎达梅林的悲剧无论在民众记忆还是官方记忆中,都是非常突出的。嘎达梅林传奇因其可塑性备受关注:它能够直接地代表一场为了恢复已经逝去的时代所进行的斗争,以及一位共产主义革命的先驱者。1979年汉文版嘎达梅林叙事诗呈现出科尔沁说唱汉文章回小说的口述传统“本子故事”的风格,代表着嘎达梅林故事的同步传统化及其在更多内蒙古人和全国人民中的知晓。  相似文献   

3.
苏尤格主编、1995年出版的蒙文版《蒙古族文学史》(当代)和特·赛音巴雅尔主编、1999年出版的汉文修订版《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是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重要著作。两部文学史的编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材料充实,批评视角多样,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广泛吸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这两部文学史的编写特征体现出不同编者的撰写风格,反映出学界对蒙古族文学的认识以及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眼动记录方法,以阅读蒙文和汉文篇章为切入点,对蒙古族双语学生进行测查,探讨母语为蒙古语的双语学习者在阅读蒙汉文散文时熟悉度的差异及其眼动特点.结果表明:蒙古族大学生阅读蒙汉文散文时的注视点持续时间、注视频率、眼跳幅度等指标都没有显著差异,随着教育教学的优化蒙古族大学生阅读蒙汉两种文字文章的阅读效率高,说明汉语水平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拇指崇拜是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古代蒙古人神化了在狩猎过程中弓箭手的拇指作用,因而产生了拇指崇拜,蒙古族认为拇指是男子汉的象征,英雄人物的化身。同时,拇指崇拜与蒙古族尊右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佛教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后,对蒙古族古代音乐文化的影响,并阐述了蒙古族佛教音乐文化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侯文昌 《科技信息》2011,(6):390-391
本文探讨了敦煌出土的一件吐蕃古藏文借马契的性质及其与汉文雇牲畜契的同与异。在契约性质上借马契体现了互助性的无偿借贷;在契约格式方面,与汉文契券相比较,许多方面承袭了汉文契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汉文-维吾尔文双语对齐语料库构建的一些技巧,通过实践提出了建设汉文-维吾尔文双语对齐语料库的方法.语料库收集汉文-维吾尔文双语句子对齐语1000句左右,可进行汉文和维吾尔文关键词检索,查询语料库中的汉文-维吾尔文对译句子,进行汉文-维吾尔文句子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通辽市1985-2000年蒙古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资料,对蒙古族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与机能状况作了15年的对比和动态分析,揭示了蒙古族中小学生身体形态与机能的现状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探讨了蒙古族中小学生不同年龄与性别间、城乡间身体形态与机能的发展特点与差异.  相似文献   

10.
巴彦淖尔盟蒙古族、汉族9项人类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报道了内蒙古巴彦淖尔盟474例蒙古族人、508例汉族人的9项形态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有内眦褶率蒙古族为90.51%,汉族为93.50%;有上眼睑皱褶率蒙古族为78.06%,汉族为80.71%;铲型门齿率蒙古族为80.80%,汉族为91.73%;凸型鼻梁率蒙古族为11.18%,汉族为16.93%;窄鼻孔率蒙古族为28.27%,汉族为25.20%;突颏率蒙古族为25.74%,汉族为18.11%;有耳垂率蒙古族为73.84%,汉族为73.82%;额头发际有尖率蒙古族为38.82%,汉族为36.81%;直发率蒙古族为83.33%,汉族为87.79%。两个民族铲型门齿率、凸型鼻梁率、突颏率、直发率存在显著差异。蒙古族凸型鼻梁率、窄型鼻孔率、直发率存在性别间差异。汉族铲型门齿率、凸型鼻梁率、有耳垂率、额头发际有尖率存在性别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是古典诗歌理论的奠基之石,考察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它是从作为文学接受理论的"诗以言志"发展而来."诗言志"首先是一个文学接受理论,其次是文学创作理论."诗"的概念也经历了文献<诗>向文体诗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涉及语法问题的论述早就已经存在,不过这些语法分析往往散见于各种训诂学著作之中,没有明确的语法体系,除极个别的名称外,基本上也没有语法术语。《毛传》和《郑笺》中存在大量类似的语法分析,将《毛传》《郑笺》中的语法分析进行比较,发现郑玄对虚词、代词以及句法、句式等方面的认识较毛亨更为深入;同时,将两者加以比较,也可以看出部分语言现象从西汉到东汉的历时变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上博简《诗论》"诗亡隐(离)志,乐亡隐(离)情"是对《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的发展,并且在"情"志"的理解上有融为一体的倾向。"情"志"同一的观念可能早于《礼记》而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4.
历来论岑参诗歌的评家,多着眼于其"奇语"、"奇意"、"奇境",而忽视了其诗歌无论在表现内容、语言运用、诗歌体式方面都存在着"俗"的一面.从岑诗的接受对象和接受程度来看,似也证明了此种看法.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赋诗是政治理想与个人志向的表达方式.这一意向的形成,有其政治、历史与文化的渊源.这一意向为后代赋家所传承,成为辞赋言志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6.
通察陶诗中晨意象的实质,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晨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安乐祥和的乐土-田园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诗人隐而不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二、晨意象体现了诗人平生既固穷守节又有血性、有激情,对社会有是非感和责任心的坚定意志。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陆时雍曾指出"<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它上祖<诗><骚>,下启唐宋,标志着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试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语式及其对后世诗歌语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严羽等人认为苏轼“以议论为诗”缺乏形象思维。其实不然,“以议论为诗”,不仅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创作特点,而且是对诗歌创作理论的一大贡献,使宋诗别于唐诗,而且深深的影响了一批人。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对于他的这个贡献,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文选》设有“咏史”专题,这些咏史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就史论史、就事言事,为咏史而咏史.诗歌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显性再现。第二类诗歌名为咏史,实为咏怀.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借历史上的人、事来表现。这类诗歌也是对历史的反映,但它却是间接反映的、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的隐性表现。第一类诗歌多的是认识价值,但也成为后世咏史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类诗歌中有诗人鲜明的主体色彩,将自我感情与古人、古事联系起来,这样的诗歌艺术性更强、审美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一本宣扬中华文化精神核心--孝道的书,其影响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该书的编撰者郭居敬功不可没.久已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经过郭居敬的编撰整理,并给每一孝故事配上一首五言诗,形成了自虞舜而下到宋代为止完整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作为训戒童蒙的教材,从而广为流传.郭居敬是元朝延平府尤溪县人.尤溪县今属三明市管辖.<中国人名大辞典>上记载郭居敬为"元大田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