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福建柏天然林组成结构与生长规律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福建柏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有较高的利用和经营价值。我省还有福建柏的天然林。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全省山林调查材料,对福建柏天然林的组成结构和测树指标作一概括而扼要的论述。一、天然林的分布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Henry et Thomas为中国特有树种。最初发现于福建省永泰县(旧称永福县),故取名福建柏,简称建柏,俗称杜杉、杜树、杜、杜木。分布于我  相似文献   

2.
肖永元 《海峡科学》2006,(12):85-86
闽南丘陵山地火力楠纯林及与杉木、福建柏混交生长及其改土效果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适应性强、生长快,与杉木、福建柏混交造林后发挥了种间协调和互补作用,林分生产力大大提高.此外,火力楠与杉木、福建柏混交后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是适宜闽南山地种植的两种混交配置,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杉木建柏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杉木建柏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土壤团粒组成、养分状况和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增加,通气性和渗透性增强,土壤结构性能变好;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均得到提高,土壤保肥性能加强;土壤的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因此,杉木建柏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土壤培肥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混交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4.
福建柏属的起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柏属植物约起源于晚侏罗纪,起源中心在东亚环太平洋地区,第四纪冰期后仅福建柏1种残存中国南方和越南北方,形成残遗中心。据史料分析,福建柏历史上分布较现代广泛,自中国东部福建沿海至云贵高原东南部沿南岭山脉纬度一线基本呈连续分布。现代中心分布区在东经110°~119°,北纬24°30′~26°30′,呈间断分布;垂直分布海拔500~1800m,往西、往北分布海拔较高,往东、往南分布海拔较低;分布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福建柏为浅根性树种,树冠承雪量大,易遭大风和冰冻危害,成为其向高海拔地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池州地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境内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人杰地灵。 池州的山美。山上蓊葱郁勃,森林覆盖率达52.5%。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金钱松、香榧、杉木及柏类,属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有20多种;有中药材280余科,约1300种,其中有19种为国家二类药材。池州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如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牯牛降原始森林。其中牯牛降保护区总面积近7000公顷,主峰海拔1728米,保存着完整的中亚热带生物群落面貌,被誉为“华东植物  相似文献   

6.
崔贵文 《甘肃科技》2007,23(6):220-221
经多年调查采集植物标本签定和资料查阅确定,华隆林区现有分布裸子植物三科5属11种。祁连园柏是林区阳坡森林顶级群落的建群种,分布面积大。青海云杉是林区阴坡分布森林的建群树种,分布面小。阳坡应推广培育祁连园柏,增加植被盖度。阴坡开展青海云杉造林,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杉木从花芽分化到种子形成过程中的解剖学特征。观察结果: 1.杉木从花芽分化到种子形成约需经过十四个月的时间,其中必须经过越冬。在南京地区杉木花芽通常在八月开始分化,翌年三月底或四月初开花传粉,六月中旬受精,九月胚胎发育完成,十月种子成熟。 2.杉木的小孢子量多质高,成熟期较一致,因此,在花期辅以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杉木种子的质量。 3.杉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裂生多胚与简单多胚两种多胚现象。 文内列有杉木开花结籽时间表(见表1) 杉木是裸子植物。为我国南方特有的主要造林树种,也是一种优美的观赏树种。杉木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产量高等优良特性,出材量约占全国木材的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因此,系统地搞清楚杉木个体发育的解剖学特征,有利于了解杉木生长发育的特性,从而可为杉木的良种繁育、速生丰产提供必要的植物学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植物学教材积累资料,以供有关林业生产、科研与教学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和施用不同比例N、P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方法】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9年生立地指数2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9块标准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间伐和施肥的配套试验,间伐保留密度为1 200、1 500和2 250株/hm2,N肥施用量为0、100、200 g/株,P肥施用量为0、250、500 g/株,连续观测4 a。【结果】不同间伐密度和N、P肥施用量对杉木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有较大影响,最小密度与最大密度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N肥施用量和P肥施用量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影响较小,不同N、P肥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间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存在显著差异,N、P肥施用量对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影响较小。不同密度林分间蓄积量增量并不显著,但较高水平N、P肥施用量能促进林分蓄积量增量显著提高。低间伐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杉木大径材出材量,而1 200株/hm2保留密度下大径材出材量最高,1 500和2 250株/hm2保留密度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中径材出材量。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福建柏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有较高的利用和经营价值。我省还有福建柏的天然林。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全省山林调查材料,对福建柏天然林的组成结构和测树指标作一概括而扼要的论述。一、天然林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杉木是南方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积极发展杉木生产,在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满足民用木材日益增长的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遵照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为使杉木速生、优质、高产,自1966年起,我们开展了建立杉木母树林、种子园及选择优良杉木树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细根N、P养分含量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细根养分含量的4种动态:(1)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细根N、P含量的差异;(2)细根N、P含量与细根直径的关系;(3)在细根衰老过程中是否发生N、P的转移;(4)细根N、P含量是否有季节性的变化.从1999年1-12月隔月应用连续根钻法对福建三明莘口林场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细根进行取样并测定活、死细根的N、P养分含量.结果表明:福建柏人工林细根的N、P含量均比杉木人工林略大,且两者的N、P含量均随细根径级的减小而增加;各径级死细根的N、P含量均略低于相应的活细根,说明细根在衰老过程中发生了养分的转移但迁移量很小;福建柏各径级细根N、P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单峰型,在9月最高;杉木各径级细根N、P含量的动态变化亦表现为单峰型,N含量高峰出现在9月,而P含量则在9月或11月最高.  相似文献   

12.
正科学家重建柏科早期化石类群系统发育树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杉木属是现生柏科中最早分化出的类群,然而尚未有研究揭示这些类似杉木的早期柏科化石类群在柏科系统树中的精确位置。它们是位于柏科系统树基干的不同演化等级,还是属于一个包括现生杉木在内的单系类群,仍然是一个疑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与国外同行组成的"蒙古白垩纪植物"研究团队系统研究并整体重建了产自蒙古国早白垩世的化石新种"周氏似纵(Elatides zhoui sp.nov.)"。研究成果10月8日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上。  相似文献   

13.
热处理和改性PU漆对木材光变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处理基材改性和紫外吸收剂涂层改性两种方法改善木材的光稳定性;并利用氙灯照射人工老化的方法,研究了龙脑香、樟子松、杉木3种木材热处理前后的光稳定性,分析了改性PU漆对热处理木材光变色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光老化过程中,热处理木材与素材间色值参数变化规律不同,而且热处理材的光稳定性明显高于素材。氙灯照射100 h后,龙脑香、樟子松和杉木热处理材色差较素材分别下降了38%、29%和59%,改性PU漆可以使木材色差降低14%~61%。3个树种中,龙脑香光稳定性最好,其次是杉木,樟子松最差。因此,户外漆的开发需要针对不同树种考虑不同热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4.
赣南地区杉木不炼山造林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学军  谢昌升 《科技信息》2011,(19):I0395-I0395,I0414
杉木是赣南地区常见的优良速生的乡土树种,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在不炼山的情况下进行杉木的现代营林耕作技术造林试验证明,杉木作为迹地更新树种之一,在以黄红壤为主的立地条件上成活率较高,达到87%以上,与土层深厚、水肥条件较好的炼山造林地没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5.
杉木、檫树不同混交方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大庆 《武夷科学》2007,23(1):94-97
营造杉、檫混交林的关键技术是两树种的株数配置和株行距设置,试验结果表明:以杉木为主的混交林,若采用星状混交,每亩檫树20株以下为好,若采用行间混交,每亩檫树30株左右为宜,可一行檫二行杉(横行状),或一行檫三行杉(竖行状)为宜;杉、檫混交林株行距设置,应以有利于促进全林生长,平衡增产为原则,若是行间混交,行距2.3—2.5m为宜,株距:杉木1.5—1.7m,最多不超过2m,檫树2.7m左右,最多不超过3m,不管何种混交方式,杉木相距檫树的株行距都应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6.
<正>一、前言 重阳木 Bischofia polycarpa (Levl.) Airy-shaw是长江中下游主要的阔叶树种之一,常栽培为行道树。根据树木学分类与木材的解剖特征属于典型的阔叶材树种。我院木材学教研组在《宜昌长江水下出土古重阳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乏气条件下,重阳木的材质变化缓慢,比一般阔叶材强度衰减缓慢3~4倍,其强度质量系数衰减率仅为长沙马王堆汉墓杉木的一半”。认为重阳木是阔叶材中较罕见的耐久期长的树种。 在分析重阳木的化学组成时,发现与典型的阔叶材大不相同。重阳木的木质素含量很高而戊聚糖含量低于温带地区阔叶材。 Sarkanen曾对阔叶材克拉桑木质素含量与组成提出以下的经验关系:紫丁香基木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实际调查结合文献记载,整理出湘西共有林木资源101科、321属及891种(含栽培8科、29属及76种),大致可分为用材、园林、经济林及薪材等4大类.杉木在湘西林木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共有3科、6属约10种被统称为"杉木",不仅被誉为"万能之木",而且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林木资源对湘西社会经济发展意义体现在林业经济、生态维护和林木文化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牟大庆 《武夷科学》2007,23(1):83-87
本研究对三种不同育林措施形成的森林群落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就物种多样性而言,在主要树种组成中,B处理(半天然更新)有11种,C处理(天然更新)有21种,表明这两种处理是恢复物样性及构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有效途径;从群落特征分析表明,不论是针阔混交林、阔针混交林还是阔阔混交林,都是以革质、草质、中小型叶为主的高位芽植物组成,共同反映了中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特征;从三种不同群落的径级空间分布情况分析,表明B处理(半天然更新)利于培育杉木大径材,C处理(天然更新)利于培育阔叶中径材;结果还揭示了在森林经理中,无论采用何种手段更新森林,“适地适树”是一条永恒的自然规律,米槠在本区域属建群最优种,重要值大,是进展种。  相似文献   

19.
杉木是南方集体林区的主要树种,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但受区域气候、土壤条件影响,不同地域杉木林的生长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一类清查福建省杉木林样地数据,随机选择有代表性的179个杉木林样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Richards生长方程模型,比较中心产区、一般产区和边缘产区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中心产区杉木林与其他产区杉木林胸径、树高生长差异大,体现在中心产区杉木的胸径和树高结构优于一般产区和边缘产区.采用Richards生长方程拟合的不同产区模型符合实际情况,中心产区Richards生长方程参数A=28.539 6,k=0.019 7,即中心产区杉木林的理论最大树高和生长速率大于其他产区.  相似文献   

20.
杉木至今仍是博白县双凤镇山区主要树种。十多年来在周边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情况下,林农对杉木和其他树种的作用有独到的见解,坚持杉木等多种林木的生产经营。该文分析该地坚持维护乡土树种当家的原因,为类似生态环境的乡镇林农的营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