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神生态研究是在人类社会面临愈来愈严重的精神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倡导达到一种人类精神世界的平衡、稳定、和谐的境界。精神生态批评是生态批评的一个次域,也是生态批评向人类精神领域的拓展。目前国内学界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它却为英美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丰富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学是一种伴随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生存危机关系的思考而萌芽、成长、兴起的文学现象。我国生态文学的建设发展其实与世界接轨很快。中国生态文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社会效益:众多的作家已经涉足于生态文学这一新领域中,有相当一批生态文学力作问世,中国生态文学理论与批评退步兴起,已经培育出一个生态文学的读者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生态文学还没有形成大气侯,缺乏体验深刺的作家群,创作题材相对比较狭窄,见事不见人。当前必须拓展生态文学的社会效益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璐  阎其华 《科技信息》2011,(5):I0112-I0112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型文学批评方式,从环境、人、生命、自然等生态角度解析文学作品。本文主要阐释了生态批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象、所关注问题,以及生态批评的方法。并通对具体作品从生态批评角度进行研读。  相似文献   

4.
生态道德教育被称为灵魂教育,能促使生态得以良性发展。生态道德教育分为多学科模式和跨学科模式,在高校的文学教育中,可以从生态视角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解读,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反生态思想进行批判,帮助学生认识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挖掘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审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在文学教学中补充现代生态文学作品,重视生态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丛书》由《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文艺生态审美论》、《生态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五部著作组成。该丛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基础,不但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学科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而且还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哲学理念由传统认识论向当代存在论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丛书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领域辛勤劳动的重要实绩,它的问世必将对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推动、借鉴和启发意义,对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世界生态文学创始人雷切尔·卡森的创作有一个发展进程:前期主要是表现自然的美和神奇,并传达出一些生态思想;后期则积极介入社会,抨击环境污染,呼吁生态保护,宣传生态理念。这种由“表现”自然到“介入”社会的转变,后来被许多生态文学家所效仿。它的启示意义是: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存在的主要价值是应对生态危机,是批判反生态的思想文化和生存发展方式,是介入生态危机和生态保护现实,唤起民众的生态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西批评话语对惠特曼生态思想有所忽视。惠特曼生态思想发源于自身经历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惠特曼生态批评思想建构在歌(文化)与自然、诗人与自然以及上帝与自然等关系层面,主张自然是艺术价值的标准,其创作实践又体现出生态整体统一、生态改良动力以及精神生态和谐等生态思想内涵,力图建构生态作家和生态批评家惠特曼形象。  相似文献   

8.
狼,作为一种动物形象,在人类的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狼形象在人类文明演变的过程中却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恶魔化以及多样化等演变过程。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文学的兴起,以狼为代表的动物形象开始在文学作品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带来更多的人文反思。本文将在生态批评相关内涵和概念的基础上,从生态文学概念的角度剖析经典狼文本《与狼共度》,揭示其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元素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对当下动物叙事类生态文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以整体主义的视角和对自然、生命的关注,为重新阐释文学经典提供了理论武器。以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玛丽·雪莱的经典小说《弗兰肯斯坦》,可以看出作品对人的精神生态、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强烈关注。精神生态的失衡导致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灾难和悲剧。鉴于目前全球生态灾难的现实语境,重读这部小说将更具有现实警示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弗兰肯斯坦》堪称是一部生态警示录。  相似文献   

10.
文学生态学批评的发生有着深刻的“问题意识”背景,而该批评中“问题意识”的凸现又要求着“主题意识”方面的建构与“命题意识”方面的探究,总起来看,该批评意味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新范型——“生态人”的出现与一种文学观方面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三年来发表的约10本专著、40篇论文的收集与整理,从生态批评的运作现状、生态文学的文本研究与生态美学的观念更新三方面对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期望从事生态文艺学研究的同仁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更加自觉、更加系统的把我国生态文艺学的研究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1960s,1970s,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于1990s。它第一次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文学批评。在这一批评视阈中,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入“在场”。这较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单纯的生态批评有着重大突破与进步。最近数年里,国内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单篇论著、硕博论文、人文项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研究成就不容忽视,但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着重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是在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地球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类生存问题日益显现的情况下从西方诞生的。与之相应,中国产生了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从西方传入中国,经过了"依生"、"竞生"、"共生"和"整生"①四个阶段,呈现出超循环的发展姿态。  相似文献   

14.
闫晓红 《科技信息》2009,(23):I0222-I0222,I0257
生态文学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迅速地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并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而日益高涨。生态文学研究挖掘了生态文学的内涵特征,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文学作品更具有文学性、创新性和独特性,使文学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读者批评使文学的价值与功能得以实现;读者批评对"陌生化"手法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文学活动向健康的道路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从回避淡漠到重释重组,具有从时代发展、国情基础到心理学等方面的深刻原因,新时期尤其是当下中国文艺意识形态批评具有多元面貌及特征.意识形态批评在新解释下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仍是不能被替代的一种重要的文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7.
以民俗学为背景的学者从借助民俗学破案释疑到建立独立的文艺民俗学学科,所走乃是一条自觉建构理论的路径,而从事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学者走的却是一条批评实践的路径。文艺民俗学的理论建构如今遭遇瓶颈,文艺民俗学的批评实践与理论建构亦未形成良性互动。从文艺民俗学的意识形态、符号和学科属性等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反思,或许有助于我们突破当前文艺民俗学理论建构的瓶颈;通过对作家文学的文艺民俗批评以盘活文艺民俗学理论谱系亦并非一种奢望。而走向文化批评才是丈艺民俗学成功突围学科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鲁枢元是我国生态文艺学的探索者、建设者,也是当今立足于中国本土且能够在国际生态批评界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批评学者。他在生态批评的理论贡献方面,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精神生态"的学术概念,视生态学为一种新型的世界观,拓展了生态批评的空间;建设生态文艺学学科,挖掘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以及独特的"绿色治学方式"等。通过梳理鲁枢元的生态学术思想思路,以期对我国的生态批评发展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学正在蓬勃发展时期,但存在生态文学学理建构讨论中论者所用基础术语不一致、观照视阈及讨论范畴偏窄的问题。尽快厘清基础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在研究实践中注重运用“有机的动态系统”视阈,对推动生态文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态文学在范畴、定义上的混淆和模糊等现象,通过梳理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从狭义角度定义了生态文学的概念,并对生态与文学融合方面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中西方生态文学研究中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认为我国生态文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文学作品的理性思考和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与西方相对完整的生态文学发展历程相比,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生态文学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