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当代文学创作历程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姿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追求主流文化认可,民族作家努力成为民族生活代言人,表现了与汉族生活迥然相异的少数民族生活情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深入思考文学的民族性,促使民族作家在文化层面将追求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结合起来,努力尝试作为人类灵魂的承担者,其创作体现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来与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都以族裔身份书写着体现自己民族生存状态和文化记忆的文学。他们的小说是对民族文化形态、生活形态及人性形态的言说。两位作家把民间文学和宗教元素纳入到小说的创作中,突出了他们的民族性但又透露出隐忧。因为在现代性进程中,自己的民族被强势的外来文明冲击,民族文化在流逝,人性在畸变,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些导致作家身份认同呈现出一种"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3.
张永刚教授历时4年完成的新作《后现代与民族文学》2014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现代与民族文学》立足于后现代视域,重点考察了西南边疆(云南、广西、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当代发展形态、文学实践策略以及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学表现等问题。张永刚教授研究西南边疆民族文学创作不仅局限于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作为非主流的边缘化文学存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在主体观念、叙事方式和接受空间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影响着它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融入中华文化整体格局又保持自己文化特点的基本方式。认识这种差异,对探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规律,繁荣中华多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对少数民族国民教育和民族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教育和谐问题,以人为本,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民教育与宗教教育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成为民族教育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老作家艾芜在青年时期,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怀着“要凭我的双手,我的劳力走到世界上去”的愿望,在我国西南边疆流浪了相当长伪一段时间,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生活在西南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中间,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同甘苦,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早期的小说集《南行记》中,有一部份作品就是以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反映了他们的苦难遭遇,画出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邓小平主政西南近3年时间,对西南少数民族工作具有开创性贡献。邓小平从贯彻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解放和建设西南、巩固西南边疆国防三方面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工作在西南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开展少数民族工作采取4项政策措施:解决长期存在的民族隔阂和纠纷,达到民族之间的和睦;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利益,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有步骤有区别地进行土地改革,使少数民族人民翻身得解放。邓小平抓少数民族工作体现4个鲜明特点:慎重处理各项改革事宜,尊重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意见;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切合时空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悉心照顾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善于从政治高度看问题;少数民族工作积极配合军事斗争,体现两手抓、两手合力的领导谋略。  相似文献   

9.
高徽南老师的《民族文化、文学与教育散论》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阅读了整本文稿,我感到本书以"散"拓展了思维空间,以"论"揭示了民族文化之"理"、民族文学之"理"和民族教育之"理"的真谛。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长期工作在边疆高校教师心灵的回声。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进行了"再阐释",同时还探讨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纳张元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一书辨析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少数民族作家由于自身的文化传统的背景,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文学创作的生命力在于表达作家的感情,情感是人的生命喷发的突破口,只有作家找到了表达自己思考的生命形式以及表达的感情形式,才可能构成文学作品审美的基本因素。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民族的文化基因是融化在其血液和生命之中,而不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感情的世界不讨论是否正确,只讨论是否真实和是否强烈。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与“后寻根文学”中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文化主题。主要运用文化学批评方法阐述其蕴含的民族美,其中“边疆自然美”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美以及原生力量的自由与朴素;“文化风俗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基因的外现;“原始人性美”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气质、精神、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中华文化之多元美。  相似文献   

13.
展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美 ,是川端康成创作的追求 ,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因素。民族的深层意识和审美情趣 ,美的“物哀”色彩 ,美的“幽玄”理念 ,具有自然美的形式 ,这是作家对古典美的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展示。走向世界的文学 ,应该是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学。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和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运用双语创作、双语思维、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优秀哈萨克女作家。在本民族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态势交汇的创作过程中,她们既有融合、认同,又有矛盾、困惑;既充分展示了哈萨克民族文化的神韵和个性,又广采博收,汲取人类多元文化的有益养分,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哲理思考;她们的创作实绩证明了多元文化视角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她们文本的解读和创作实绩的充分肯定,阐释少数民族作家多元视角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5.
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认为犹太文化即自我禁锢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冲突会带给文本创作以独特的效用。一方面,犹太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实文本将人心灵深处的追求与传统文化利益的严酷限制进行对立,反映出犹太社会群体神秘莫测的心理性格;另一方面,犹太文学文本中采用的压抑且具负罪意识的"自我"解构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深化,形成该背景下对立"自我"的文本理论结构,从而在文学审美和创作领域独辟蹊径,形成当代犹太作家的文本特色。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作家的汉语创作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理应指称新时期以来二三十年间存在和活跃于我国文坛的一种文学现实。它有其特定的内涵:少数民族作家在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高扬着自己的民族性。它的兴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带来了不少变革,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东北作家群的一员,端木蕻良的小说在创作观念、审美取向、表现技巧和手法乃至创作的气度等方面自觉接受世界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熏陶濡染,努力以民族的语言和形式来表现民族的生活和心理,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是非常个人化的文学展示。  相似文献   

18.
从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视野来看,地域性与民族性是空间书写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敞亮了以往区域文化概念下被遮蔽的民族性要素.蒙古族作家黑鹤不仅通过书写草原生活彰显游牧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在森林题材作品中再现鄂温克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交融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黑鹤秉持生态整体论,在对自然生态的书写中呈现主体间性的生态审美特点,表明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生态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和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运用双语创作、双语思维、具有多元文化视角的优秀哈萨克女作家。在本民族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态势重铸的选择中,她们的创作既有融合、认同,又有矛盾、困惑;既充分展示了哈萨克民族文化的神韵和个性,又广采博收,汲取人类多元文化的有益养分,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哲理思考;她们的创作实绩证明了多元文化视角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学有着重要意义。在对她们文学创作多元视角文化优势的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见上篇),本文着重通过对她们文本的解读,阐释少数民族作家双语创作的文化困惑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特色”是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学报要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百色学院学报》立足于“革命性”、“民族性”和“边疆性”资源,积极服务于百色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地方教育事业、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事业这三个龙头。文章对《百色学院学报》开设的特色栏目“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研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