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利用Thermo-Andersen 1ACFM非生物环境微粒大小分级采样器在兰州市发生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期间采集大气环境中粒径范围分别为9.0-10μm,5.8-9.0μm,4.7-5.8μm,3.3-4.7μm,2.1-3.3μm,1.1-2.1μm,0.65-1.1μm,0.43-0.65μm和0.43μm的颗粒物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非沙尘天气下兰州市PM10的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可吸入粗颗粒物(粒径2.5-10μm范围)内。沙尘天气下,PM10中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随着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升高,均相应增加;浓度峰值不只出现在粒径范围5.8-10μm颗粒物内,粒径范围1.1-3.3μm颗粒物都会出现浓度峰值。  相似文献   

2.
盘薇  薛郁  卢伟真  何红第 《广西科学》2015,22(4):373-381
【目的】研究大都市道路交叉口车辆尾气排放的颗粒物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方法】在香港街谷一个典型的道路交叉口处,测量不同日期交通高峰时段内车辆排放的6种不同粒径(0.03~0.49μm,0.5~0.99μm,1~1.99μm,2~4.99μm,5~9.99μm,≥10μm)的颗粒物浓度,并通过自相关特性和功率谱分析对这些颗粒物浓度的时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粒径0.03~0.49μm颗粒物的相关性变化呈现多周期性.与此相反,粒径0.5~0.99μm,1~1.99μm和2~4.99μm颗粒物的相关性明显呈现出与交通红绿灯匹配的周期性,粒径5.0~9.99μm和≥10μm较大颗粒物的相关性较小.粒径较小颗粒物的长时间相关函数不趋于0表明存在长时持续作用.功率谱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6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浓度的周期性和长时持续性,特别是粒径0.03~0.49μm细微颗粒物,其功率谱呈现S(fk)~1fηk的标度关系,表明存在长时相关特性.【结论】城市道路交叉口车辆尾气排放的颗粒物对大气有较大的影响,6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浓度显示出周期性和长时相关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室内臭氧和甲苯两种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可以有效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依据臭氧与甲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利用环境舱实验监测臭氧与甲苯共同存在时,两者浓度的变化以及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实验研究发现臭氧与甲苯发生了氧化反应,加快了臭氧的衰减;通入甲苯后,计数中径0.27μm以下颗粒物浓度出现明显增加,在颗粒物浓度达到最大值时,0.27μm以下颗粒物总数占总颗粒物的99.57%.室内臭氧和甲苯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包括超细颗粒物在内的可吸入细颗粒物,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川东平行岭谷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垂直变化特征,通过对四川盆地偏东部的重庆市荣昌区典型雾霾期气象条件下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PM1,PM2.5和PM10)的垂直连续监测,分析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垂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PM1,PM2.5,PM10的日变化在各高度范围内均表现为夜间浓度较高。3种粒径段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均随高度升高而下降,0~300 m内颗粒物质量浓度最高,PM1,PM2.5,PM10分别为39.61,193.62,338.87μg/m3。不同空气质量状况下,颗粒物浓度纵向分布不同。空气质量为良时,颗粒物随高度升高缓慢下降,600 m处PM1,PM2.5和PM10浓度为100 m处的70.49%,69.60%,65.94%;轻度污染期间,600 m高度的颗粒物浓度比...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轮渡空气的颗粒物污染状况,改善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环境,采用美国Fluke 985粒子计数器对上海黄浦江轮渡"东金线"的颗粒物污染状况进行实测,分析粒径为0.30~0.49μm,0.50~0.99μm,1.00~1.99μm,2.00~4.99μm,5.00~9.99μm,≥10.00μm六种范围颗粒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轮渡污染的严重性,并对轮渡整体的颗粒物平均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轮渡二层露台的颗粒物浓度往往较高,人流量对粒径较粗的颗粒物影响较为明显;一层里舱和二层里舱的主要污染物为粒径较大(5.00~9.99μm,≥10.00μm)的颗粒物,二层露台主要污染物为粒径较细(0.30~0.49μm,0.50~0.99μm,1.00~1.99μm,2.00~4.99μm)的颗粒物.  相似文献   

6.
为消除烟气中颗粒物Mie散射对差分吸收光谱(DOAS)法反演气体浓度的影响,提出了多项式结合小波变换的滤波方法.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的颗粒物浓度和不同的气体浓度,采用该滤波方法都能够大幅度降低气体浓度的反演误差,且小波变换的层数随颗粒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研究表明:基于该滤波方法的DOAS技术,对0~1377.2mg/m3范围内的SO2气体,其浓度反演误差大都在10%以内,零点漂移由50.96mg/m3降为9.96mg,/m3,提高了DOAS技术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南京市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PM2.5和PM10质量浓度及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过去一年南京市PM2.5、PM10年均值分别为0.082 0 mg/m3、0.133 3 mg/m3。季节性差异明显,污染程度顺序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南京大气颗粒物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11:00和晚间23:00附近,谷值分别出现在早晨7:00和下午18:00左右。颗粒物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呈一定的负相关性,与能见度、气压有一定正相关性。气象条件共同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和大气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集了某铀尾矿库区夏季大气颗粒物(TSP、PM2.5),检测分析了颗粒物质量浓度及铀、重金属(Pb、Cd、Cu)含量,结果表明:TSP的质量浓度为53.9μg/m3,PM2.5的质量浓度为28.0μg/m3,TSP与PM2.5的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R=0.832 2;TSP中铀的含量为0.078μg/m3,PM2.5中铀的含量为0.025 6μg/m3;TSP中Pb、Cd、Cu的含量分别为0.111 2μg/m3、0.014 9μg/m3、0.179 7μg/m3,PM2.5中Pb、Cd、Cu的含量分别为0.063 9μg/m3、0.007 4μg/m3、0.038 1μg/m3;TSP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Cu>Pb>Cd,PM2.5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Pb>Cu>Cd。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许多流域和沿岸水体悬浮颗粒物的浓度较高,给大型海藻和其他底栖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如何有效降低水体的悬浮物浓度,是沿岸水域生态恢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了植物浮床系统中滩涂耐盐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L.)的根系对海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种植海马齿的实验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24 h内,由海马齿构成的生态浮床模拟系统对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清除率达到90%以上;海马齿根系对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物清除效果不同,主要作用于粒径<20μm的悬浮颗粒物,且颗粒物粒径越小,根系对其清除效果越明显;随着粒径增大,悬浮颗粒物的自然沉降作用增强,尤其是粒径≥20μm的颗粒物.研究还表明,海马齿根系不仅对水中悬浮颗粒物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同时能使其浓度提前达到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送风量对外源颗粒物室内扩散的影响规律,在7.6 m×5.6 m×4.6 m(长×宽×高)的试验空间内,使用旋流施放装置向送风管道内施放示踪剂、控制送风量和采用立体多时段采样化学分析法,对不同送风条件下外源颗粒物室内扩散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有害颗粒物通过通风管路进入室内,送风量对外源颗粒物室内扩散有明显的影响,随送风量增大,室内悬浮颗粒物浓度相对均方差减小,平均浓度、危害面积以及危害体积呈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颗粒物污染事故发生后,为减轻受影响建筑室内的危害程度,及时关闭送风是有效处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实验组自主研发的在线大气汞分析仪,于2010年12月30日至2011年1月14日在无锡市曹张子站(E120°17′40″,N31°33′36″)对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监测。观测期间,汞分析仪运行稳定,测得无锡市TGM浓度范围为2.33~66.85 ng/m3,平均值为7.37 ng/m3。观测中发现在线大气汞分析仪能够对环境大气中汞之外的其他物质产生信号响应。推测该物质为与汞同源排放于大气中的锌,实验室加标实验及观测数据为该推测提供了正面支持。这一发现为日后仪器的改进提供了思路,经进一步的证实和条件优化后有望实现在线大气汞分析仪同时监测大气中汞的特殊来源(金属冶炼)。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汶泗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在现有考古资料和考古模型基础上,对研究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点进行分析,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水平的环境参数,建立预测模型,得到了研究区遗址点分布概率图.结果表明,高程、坡度以及距水系的水平距离是影响古代人类活动的三个主要环境参数.在50~100 m的高程段内遗址点分布最多,占已发掘遗址数量的40.4%;坡度方面,遗址点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2.5°以下的地区,遗址点数目占目前发掘遗址数量的86.2%;51.4%的遗址点出现在距离水系2000 m范围以内.随着三者数值的增加,遗址点数量减少.通过遗址点分布概率图发现,遗址出现概率最高的集中在35.5°N~36.25°N,116.5°E~117.25°E之间,再次是流域的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The South Tibet Detachment System(STDS) is a flat normal fault that separates the Upper Himalaya Crystalline Sequence(UHCS) below from the Tethyan Sedimentary Sequence(TSS) above.Timing of deformations related to the STD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 collision zone.The Nyalam detachment(ND)(~86°E) locates in the middle portion of STDS(81°-89°E).Dating of deformed leucocratic dykes that are most probably syntectonic at different depth beneath the ND,allow us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deformation.(1) Dyke T11N37 located ~3500 m structurally below the ND emplaced at 27.4± 0.2 Ma;(2) Dyke T11N32 located ~1400 m structurally below the ND emplaced at 22.0±0.3 Ma;(3) T11N25 located within the top to the north STD shear zone,~150 m structurally below the ND,emplaced at 17.1±0.2 Ma.Combining ND footwall cooling history and T11N25 deformation temperature,we indicate a probable onset of top to the north deformation at ~16 Ma at this location.These results show an upward younging of the probable timing of onset of the deformation at different structural distance below the ND.We then propose a new model for deformation migration below the ND with deformation starting by pure shear deformation at depth prior to ~27.5 Ma that migrates upward at a rate of ~ 0.3 mm/a until ~18 Ma when deformation switches to top to the north shearing in the South Tibet Detachment shear zone(STDsz).As deformation on the ND stops at 14-13 Ma this would imply that significant top to the North motion would be limited to less than 5 Ma and would jeopardize the importance of lower channel flow.  相似文献   

14.
对华北地块沁水盆地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层样品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磁组构和古地磁学研究, 并用E/I (elongation/inclination)方法对其进行磁倾角浅化的识别与校正, 获得刘家沟组红层磁倾角浅化因子f = 0.6。岩石磁学结果显示, 刘家沟组红层的主要载磁矿物是赤铁矿及磁铁矿, 其磁组构具有典型的静水沉积特征。经地层校正后, 15个采样点特征剩磁分量的平均方向为Ds=318.8°, Is=30.9°(α95= 6.9°), 对应的古地磁极为49.3°N, 5.5°E (A95=6.7°), 磁倾角浅化校正后的古地磁极为53.5°N, 18.0°E。对包括本文数据在内的高质量的华北早三叠世古地磁极数据(Q≥4)进行平均, 得到校正前的古地磁极为55.3°N, 357.1°E (A95=5.5°), 校正后的古地磁极为60.8°N, 13.4°E (A95=5.8°)。经过古地磁倾角浅化校正, 华北地块早三叠世的古纬度有约10°的明显提高, 指示其东部早三叠世时与华南地块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纬度差, 但是该纬度差很可能并不代表华北地块东部早三叠世时与华南地块尚未对接, 而是指示华南地块下三叠统灰岩同样存在显著的磁倾角浅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7年5月在台湾海峡(20.849°~27.056°N,114.920°~121.241°E)水域采集的标本分析结果,发现了软水母亚纲二新种,即粗手十盘水母,新种(Staurodiscus crassonema sp.nov.)和宽球十盘水母,新种(Staurodiscus latibulbussp.nov.).现将新种形态特征描述如下,为今后编写水螅水母动物志及海洋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北极格陵兰海(20°W-10°E,65°N-85°N),2003-2012年冰盖(ICE)、混合层深度(MLD)和海表温度(SST)的分布及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ICE和SST在区域内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以上,尤其是在750N-800N区域,峰值的时间间隔调整后.相关性更加显著.通过Eviews滞后回归分析发现,SST在70°N-750N和75°N-80°N分别滞后ICE7个月和4个月.而且ICE和SST之间存在着协整。说明这两者长期存在均衡关系.ICE和MLD在区域内为负相关关系.尤其是75°N-80°N区域,相关系数达0.82以上.回归分析发现,MLD在70°N-75°N和75°N-80°N分剐滞后ICE1个月和4个月.而且两者之间也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总体来看:随着温度的升高,冰盖在8—9月达到低谷;海表温度夏天高、冬天低;混合层深度冬季深、夏季浅.冰盖的大量融化和海表温度、混合层深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中国大陆新革螨属2新记录种:鞭刺新革螨Neogamasus flagellispinosus Tseng,1995和双剑新革螨Neogamasus bisiculus Tseng,1995,并首次记述双剑新革螨的雄螨.研究标本保存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州.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对云南松林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土壤分布、坡向分布、坡位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云南省境内,云南松林水平分布范围北至28°23′33″N,南至23°01′20″N,东至97°46′39″E,西至105°54′05″E;垂直分布海拔跨度在710~3320m之间,其中分布面积最多的海拔区间为1500~2500m,占云南松林总面积的66.66%;云南松林下的土壤包括8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最多,占61.58%,其次为紫色土和黄棕壤;就分布的坡向而言,在阳坡的分布多于阴坡,前者占58.29%,后者占41.71%,但分布于阴坡的云南松林质量总体上优于阳坡,前者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9.1m3/hm2,后者平均为74.0m3/hm2;坡位分布方面,分布于中坡位的云南松林最多,其次为上坡位,下坡位的居第3,分布于山脊的居第4;从林分质量上看,山脊上的优于上坡位的,上坡位的优于下坡位的,出现了林分质量与立地质量相背离的情况,但下坡位到山脊受到的人为干扰不断减少.这表明在现存云南松林中,人为干扰因素取代立地质量等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云南松林质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激光散射法测量TSP和PM10的最佳采光角及立体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光散射理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颗粒散射光通量F和粒径D之间单值关系的采光方向角、采光立体角和被测颗粒折射率等因素. 与光散射颗粒计数器在异轴90°采光不同,用光散射法测量TSP和PM10在45°方向采光,并采用较大立体角(??? > 50°),能得到较好的F-D关系,同时颗粒折射率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直接耐晒宝石蓝的急性毒性微量快速分析方法。通过用基于电阻法细胞计数原理的手持式细胞计数器测定由密度约为1.0×104细胞/ml的酿酒酵母悬液20μl和系列浓度待测染料溶液130μl与2.2倍YPD液体培养基110μl所组成的体系在30℃、150 r/min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6 h后的细胞数目,求算出该染料的EC50。结果显示直接耐晒宝石蓝对酿酒酵母的EC50为4995 mg/l,与文献报道的小鼠经口LC50=5 g/kg一致。表明本法可作为传统急性毒性测定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