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合法性是政党现代性的支点之一,也是政党追求的基本目标,是政党维持其执政地位的基础。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对于执政党来说意义重大,政党要想取得合法性,除了掌握暴力机器,依法执政,拥有文化领导权,建立一套人民认同的合理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获得好的执政业绩。  相似文献   

2.
政党认同代表了政党的社会基础,执政党政党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的连续性.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党认同始终是动态的.因此,探索政党认同的变迁规律对于把握政党执政规律、强化执政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执政理念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通过论述执政理念的分类提出执政理念是以阶级或政党为载体,但执政理念并非为执政的阶级或政党所独有;通过对执政理念特征的分析论述了它独特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论述执政理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及其关系,认为执政理念的建构是在执政活动和社会历史活动的基础上求得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经过近六年的执政实践,通过执政思想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治制度改革的深化、社会发展标准的转变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等五个方面,实现了党执政方式的完善和发展。同时也极大的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理论,提高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能力.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客观上对我国政党制度以及党的执政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如何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在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推进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文章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和阐述了上述问题,认为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应同时推进、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合法性问题对一个政党执政的时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统治秩序的确立,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政党执政的绩效以及现行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有两个层次,一是任何政党都必须注意执政能力建设,二是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巩固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执政与执政的文化——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文化问题对于政党执政的特殊重要性,提出文化执政能力的概念,认为文化执政能力包括文化执政的能力与用文化执政的能力两个方面,并从文化的执政和执政的文化两个层面对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建设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历史资源是执政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垮一个政党的最好方法是否定它的历史。相反,一个执政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挖掘自身的辉煌历史以凝聚人民。凡是在历史上犯有重大历史错误的政党,都会给执政资源带来重大的消耗而引发合法性危机。邓小平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以此为切入点,积极探寻党的执政合法性依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效地维护了党的执政基础,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引领社会变革,提升执政能力,改善党员干部的知识结构,自觉地加强了学习型政党建设。通过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业务的培训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执政能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执政方式的科学化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执政的共产党始终在进行探索的重大问题.列宁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科学化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斯大林在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探索上有严重的教训.毛泽东在执政方式科学化的探索中既有突出贡献也有一些失误.新时期党中央在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化的探索中,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创新,使党在复杂的新形势下能够不断克服困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立于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一个执政党的事业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它自身的执政能力。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坚持不懈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要议题,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政治上的清醒和理论上的自觉,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执政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和执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经历了由群众理论到执政为民理论演进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包含着执政为民理论的基本因子,列宁执政时期初步奠定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石。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四代领导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进一步阐述执政为民的理念,最终明确执政为民的科学定义,丰富了执政为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转轨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党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不断扩大自身的群众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能够使党获得各阶层的民意支持,能够丰富和创新党执政的思想文化资源,增强党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而促进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之始,中国正处于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在经历重大的转变——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观念以及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等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变革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6.
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迁决定了党的建设的目标调整走向和路径选择,党建目标模式的变化体现党对于自身历史方位认知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目标模式的演进体现了中共党人对党所处历史方位变化的宏观认知和现实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具体的发展阶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却又有具体的现实表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怎样应对风险和考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建目标模式演进的主线。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造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认识和理性思考党所面临的执政新考验,高度重视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问题,不断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在建国初期,特别是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始终把执政党的建设工作列入经常的重要议事日程。始终坚持从严治党,端正党风,严肃党纪,密切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保持了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8.
防止和反对宗派分裂活动,确保党的团结和统一,这是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保障。十月革命后,列宁和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先后同"左派共产主义者"、"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宗派活动和分裂错误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出色地保证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且,为预防和消除"寡头政治"带来的分裂危险设计了"集体领导"、"改组工农检察院"等一系列制度方案。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制度设计对各国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均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政治的一个普遍现象,而政党政治的核心,是政党通过成为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来实现其政策和纲领。对俄罗斯"无执政党的多党制"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我们研究当代俄罗斯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时代的需要是任何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的前提条件。一个执政党要谋求长期执政,必须依据时代变化主动调整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当今,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党内形势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执政的新环境、新考验,中国共产党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执政理念,才能防范执政风险和战胜各种执政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