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瑞彬 《科技信息》2011,(35):I0414-I0414
刁口河流路是国家批准的黄河备用入海流路,河口区域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停止行河30余年,一直没有淡水补给,河道萎缩,生态恶化。2010年结合黄河调水调沙,实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初步遏制了刁口河退化湿地区域地下咸水入侵的发展态势;土壤盐渍化快速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该区湿地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芦苇沼泽与芦苇草甸等水生鸟类的主要植被生境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基于RVA的水库工程对河流水文条件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变化范围法(RVA)评估水库运行对河流水文条件的影响.通过对水库出库站水文序列进行水文改变指标(IHA)评价,量化河流流量受影响的程度,进而分析水库建坝前后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情况,说明水库运行对下游河道的水文影响.以龙羊峡水库为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龙羊峡水库调节后,其出库站-贵德站的水文年极值出现时间变化不大,而对月流量、年极值、频率、延时和变化率指标产生了显著影响,改变了黄河干流贵德站原来的水文条件,加剧了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3.
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长江河口演变过程和水下三角洲酌形成机理,河口地区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和近岸流系的性质以及长江口外淡水扩散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等问题。本文还讨论了长江河口环流类型和特征、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其变化、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以及河口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分析并进行汇总,作者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处于中越之间的北仑河口潮汐汊道稳定性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历史资料与最新的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了影响河口潮汐汊道的各类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方面,汛期暴雨洪水及其携带的泥沙对塑造河口潮汐通道以及地貌形态起到重要作用;多次调查结果显示,非暴雨时期河口的含沙量较小,潮流动力不强,余流流速不超过10 cm/s;平水期和丰水期的常浪向以及强浪向均为南向波浪,对河口中国一侧浅滩有不利影响;风暴潮增水有利于河口西侧淤积、东侧侵蚀。人为干扰方面,由于越南一方大量开展水利、围垦、造堤连岛等工程建设,局部改变了河口水流流向,尤其是在竹山港西面,主航道深水线偏向中国一侧,这种情况短期内已无法扭转;来水来沙减少、人工采砂以及红树林滥砍滥伐加剧了中国一侧河槽、岸滩侵蚀。维护北仑河口潮汐汊道的稳定性是中越两国合作共赢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长江河口演变过程和水下三角洲的形成机理,河口地区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和近岸流系的性质以及长江口外淡水扩散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等问题。本文还讨论了长江河口环流类型和特征、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其变化、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以及河口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分析并进行汇总,作者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潮汐分汊河口盐水入侵类型探讨—以长江口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长江河口具有分汊、心滩、串沟和江心沙岛等地貌形态,系典型的潮汐分汊河口。咸潮入侵形式有外海直接入侵、倒灌、漫滩归槽和浅滩通道水体交换等四种类型,形成其特有的盐度时空变化规律,导致南支主槽存在一个氯离子含量比其上下游均要高的高氯度带,以及大潮期盐度低,小潮或寻常潮期间盐度反而高等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7.
针对潮汐河口水力吹填堤坝的特点,对河口边滩水库堤坝边坡稳定的危险水力条件进行研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结合防渗墙施工工艺特点分析水库蓄水后柔性防渗墙的应力应变,探讨不同墙体材料、变形模量以及工后沉降对墙体应力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潮汐河口水力吹填堤坝在外海潮位快速降落时不会达到骤降状态;河口边滩水库围堤采用柔性防渗墙是安全可行的,设计中应尽量选用"高强低弹"的防渗体材料,合理控制弹强比。  相似文献   

8.
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建在潮滩之上,少占用了土地,却也影响了长江河口的湿地生态环境。上海市非常重视市政工程建设与湿地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在长江河口的九段沙岛实施种青引鸟的生态工程,补偿湿地被占用而失去的生态功能;在九段沙中沙和下沙共引种芦苇(Phragmite commun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90 hm2。经过3年连续监测,植物种群生长和扩散良好,鸟类数量有所增长,生态工程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的通江特性增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鄱阳湖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在分析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解译1976年和1999年两景遥感影像,分析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地覆盖变化,进而探讨湿地覆盖变化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三角洲发育、鄱阳湖水位季节性涨落及其相关的气候条件导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物多样性季节性变化是鄱阳湖典型湿地覆盖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宋伯为 《科技咨询导报》2010,(6):147-147,149
山西汾河流域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湿地类型有河口(内陆)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水库湿地和沼泽及草甸湿地等,总面积930.51km2。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的原因,导致汾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严重,已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常见的湿地水鸟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某些鱼类已难觅踪迹;湿地代表性的植物群落——芦苇群落和香蒲群落,在大多数河段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受河口圈围工程、长江径流以及东海潮流复合影响,长江口横沙浅滩区域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本项研究采用遥感分析、现场观测和调查、室内分析、资料收集等多种方法,对区域内地形地貌、底栖生物、鱼类、鸟类、植物以及水环境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湿地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水质与生态环境较好,但近十年来地形和湿地生境变化较大,未来河口工程实施与建设对该区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监测和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12.
湿地水文连通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最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作用下,湿地破碎化严重,面积减小,湿地的水文连通受阻,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基于广泛的文献调研,从水文连通的概念、水文连通对湿地生境的影响、水文连通对生物的影响以及受损水文连通的修复4个方面回顾了当前湿地水文连通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不足.结合多年在湿地领域的研究背景,重点针对上下游重大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大江大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的胁迫,提出了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将为解决三角洲湿地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提供支持,推动我国湿地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针对流域水坝工程、滨海围填工程等高强度人类活动造成河口生态系统水文情势变异、生境丧失及生态退化等系列问题,围绕滨海河口生态水文过程-格局-效应交互作用及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着重研究滨海河口盐沼湿地、滩涂湿地与近海水域水动力-地貌过程、生物种群格局、群落演替过程及规律,发展滨海河口水动力-地貌-生物格局交互作用模型,阐释滨海河口水文过程影响下的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珠江河口岸线变化对潮波特征的影响,基于D-Flow FM(Delft 3D-flow flexible mesh)建立珠江河口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的水位、流速流向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利用T_TIDE对模型结果进行调和分析,通过振幅比、相位差和潮能通量探讨岸线变化对潮汐动力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河口半日分潮M_2的振幅和1/4日分潮M_4的振幅总体均呈增大的趋势,潮能通量呈减小的趋势。珠江河口整体表现为潮汐不对称加剧,涨潮占优增强。岸线变化通过影响径流作用、河口形态、浅水效应和潮能辐聚作用,影响珠江河口的分潮振幅、相位、潮汐不对称和潮能通量等潮汐特征。由岸线变化带来的潮汐振幅增加、潮汐不对称性加剧和涨潮占优趋势加强,可能会导致风暴潮等沿海灾害和严重的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库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汉江中游的襄阳水文站1946~1995年日均流量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动范围分析(RVA)法分析了丹江口水库建库前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特征变化,定量评价了水文情势改变程度.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对汉江中下游河流水文改变程度为39%,属于中度改变.水文情势的改变,影响了水库下游重要生物资源的生态环境条件,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建议尽快改变现有水库调度模式,开展丹江口水库生态调度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分析了小清河河口段的水质特征,提出了适用于该潮汐河流的一维有限段水质模型。经模型的标定、验证和灵敏度分析,证明了该水质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对小清河河口段水质模型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流域水坝工程、滨海围填工程等高强度人类活动造成河口生态系统水文情势变异、生境丧失及生态退化等系列问题,围绕滨海河口生态水文过程-格局-效应交互作用及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着重研究滨海河口盐沼湿地、滩涂湿地与近海水域水动力-地貌过程、生物种群格局、群落演替过程及规律,发展滨海河口水动力-地貌-生物格局交互作用模型,阐释滨海河口水文过程影响下的生态格局演变规律以及系统稳定性驱动机制.丰富和发展工程扰动下滨海河口多尺度生态累积效应理论认识并提出工程调控措施,为工程科学规划、生态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利用闽江口所设置5个定点连续观测站的流速、盐度、温度、浊度与悬沙资料以及同步观测的5个潮位观测站的潮位资料,分析闽江河口的水文特征和悬浮泥沙含量特征.研究表明,闽江口的水文特征有:涨潮历时短,退潮历时长,各潮位观测站的涨潮时刻由河口向感潮河段的上游依次推迟,落潮时刻由感潮河段的上游向河口依次推迟.温、盐分布情况受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径流对表层水体温度、盐度影响剧烈.在观测时间,观测区域内,温度变化范围在24.9-30.1℃,盐度变化范围在4.1-33.7.输沙量计算结果显示,在测量期间,壶江水道和熨斗水道落潮输沙量大于涨潮输沙量,河口输沙以河流输沙为主.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晚更新世以来河道变迁的类型与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道变迁研究,是地貌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它与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以长江下游——河口段晚更新世以来河道变迁的实际情况为例,河道平面位置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河道位置保持在断裂带或破碎带范围内,仅有小幅度的往返摆动; 2、河道位置不断向南偏移; 3、河道变迁表现为不同周期和不同幅度的可逆性往复摆动。不同类型的河道变迁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构造运动和科氏力的作用,占重要地位。浩荡长江,是一条具有古老历史而又不断新生的巨大河流。河口段地貌与水文因素复杂,如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构造运动的性质,气候变化与海面升降,一方面导致了来水来沙量发生改变,蚀积平衡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导致了河道平面位置发生横向迁移。以长江河口为例,气候变化与海面升降,不仅影响到河流纵剖面塑造与阶地形成,而且导致河道平面位置的往复摆动:气候温暖高海面时期,河道位置偏北;气候变寒海面下降时期则向南迁移。气候变化与海面升降导致河口段河道往复摆动的机制,主要系水动力与边界条件的干街、破坏与调整,河型发生周期性的变动。近期由于人为影响,出现了中纬地带的气候变化与世界海面升降不相一致的现象,预计还将持续发展,它使气候变化与海面升降对河口地貌发育的影响更加复杂,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佛罗里达州Hillsborough县为例,假设2010年~2100年海平面上升1m,考虑淹没、侵蚀、冲积、饱和、吸积等物理作用,运用海平面上升的湿地影响模型(SLAMM)进行用地的变化模拟计算,从面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两方面评估海平面上升对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1)旱地面积将减少30.37km2;湿地面积增加30.37km2,其中河口开放水域、滩涂、盐沼、定期洪水沼泽面积大量增加,分别增加了394.29%、380.62%、141.93%、121.41%,季节性洪水沼泽、潮汐淡水沼泽、河流潮汐、河口沙滩、内陆海岸受海平面上升影响较大,分别减少了95.52%、91.31%、59.29%、37.59%、21.44%;红树林、内陆开放水域、一般沼泽、内陆淡水沼泽、柏树沼泽受影响较小,分别减少了6.67%、4.05%、2.35%、0.90%、0.10%.(2)尽管湿地总面积增加,但是由于河口沙滩和净水湿地的损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从2010年的61 672万美元减少到2100年的61 548万美元,其中艺术娱乐、水调节、气候调节、文化精神价值将下降,水供应、栖息地保护、干扰调节和废物处理价值将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